

往期精选 | 记忆中的时代经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新中国的17年,作为一个以反映人们生活为己任的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直在真诚、执著地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的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为此苦恼,为此焦虑,为此孜孜以求。遗憾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革”,最终导致了他的含屈离去。
老舍一生的道路,也许是上一个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寻找自己道路的一个缩影,他不同时代所留下的那些供我们缅怀的文字,提供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契机。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即便是没有赶上那段火热的岁月,仍旧可以从当年的流行歌曲的缝隙中窥探到年代的痕迹,人们从拘谨逐渐得到释放,从简单的开放逐渐演变成创造时代主题。在那期间,港台音乐不断发挥影响,西方的音乐观念和审美也不断涌进,尝试与寻根,思辨与融合。在这十年间,流行音乐紧随情绪的变化,从严肃的情感,变为戏剧化,澎湃中分支,发芽。听音乐的人逐渐在集体的氛围中回归到个体感受,形成了复杂的时代情愫。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爱我家》所描绘的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三代家庭,这与独生子女一代有很大的重合,他们没有上一代人丰富的阅历,更不会早熟,生长的安逸自然容易让他们对于家庭产生依赖;他们还是动画片一代,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不善交流,却也渴望交流,《我爱我家》中的对白,是他们理想的沟通蓝本。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当我们把场景闪回到20年前,再次提起那些有些模糊的名字,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因为我们近30年来文化的发展缺少一种延续和继承,当我们提起过去,让人感到新鲜,这本身就不正常。我们只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讲一点那一代人的故事,他们都还有些梦想,不过是没法搬到选秀节目上的小梦想,将过去和现在做一个对比,没有分清哪个年代更优劣好坏的意思,而是告诉人们,每一代人都曾拥有不一样的东西,也曾失去过一样的东西。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说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无法成为我们模仿的标本,那么他这个人却是一个很好的标本,他的身上具备一切当代媒体愿意投入热情去追踪报道的元素——他的种族内涵、他怪异的性格、他对种族界限的挑战、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泼在他身上的脏水……在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背后,被扭曲的是这位主人公,更扭曲的是参与进来的各种人性的恶与不宽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多年之后,他自己去青海游玩,在一个破烂的长途车里,听到司机大放黄家驹的歌曲,这时窗外阳光灿烂,他说家驹在的时候,其实他没有认真听过乐队的歌曲,因为就是听听大样,正式发行反倒不太会认真听了,可是这次,他听得非常认真,一边听,一边流眼泪。
他的疑问,和我们在墓旁遇见的歌迷一样,家驹在天上,在忙什么?还在写歌吗?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武侠电影除了一串热闹外,必须有核心的价值观,可是我们的侠文化恰恰没有形成这种观念,渲染的永远是丛林法则。这样的武侠世界,不能长期说服观众,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我们还在期待,因为毕竟武侠片是中国的独特片种。“每一个导演都有一个武侠梦”,不管这句话是宣传,还是某种真实的内核,武侠片这种类型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没有理由就此断绝。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解放初,梅兰芳先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身份巨大变化,曾让他感叹“这是我们戏曲界空前未有的事情,是我的祖先们和我自己都梦想不到的事情”。但他并没有想去做政治家,也看不到以后即将发生之事。作为从旧时代走来,经历了一个时代无数起起伏伏、风风雨雨的艺人,他这一生,直至今天,在我们完成整个采访过程中,仍令所有人肃然起敬。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过去说相声师父带徒弟,是因为没有录音可以参照,加之它是一种谋生手段,才形成了一套规矩。如今,人们早已经把相声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为什么从业者还抱残守缺坚持一些不适合相声在今天发展的江湖规矩?真正解决相声的生存问题,仅仅回到小剧场、直接面对观众还不够,这只是第一步,它更需要开放式的胸怀。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杨贵妃的形象在戏剧中被完美化也是出于戏剧的美学要求,就在这种美学要求下悍行狂语必须得改变,来符合戏剧美学的趣味,所以她慢慢变得越来越媚。在昆曲及后来的京剧把体态、表情、声音都彻底精致化后,这个具体人物也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关于媚惑美女的观念。 经典音乐戏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