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9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为开发商买单的无奈

晚上刚吃完饭,我就看到一位邻居在楼群里发图,说自家热水器的水箱又坏了,厂家说还是因为水质太差,污染腐蚀太严重。

我们小区位于城市二环边,可入住六七年后依然没有用上市政管网的放心自来水,目前还在使用多年前附近村子里的自备井水。这种水没有经过过滤,有很多泥沙和各类杂质;没有经过消毒,潜伏着很多种类的细菌;没有正规管理,经常停水……总之,存在各种问题。

因此,小区家家户户都是购置桶装纯净水,但总不能所有生活用水都用纯净水吧,洗洗涮涮总归要用自来水。于是,家里的设备,如热水器、洗衣机、水龙头……经常因水质差而出问题。

为此,大家不止一次找物业公司沟通。当初买房时,明明物业公司承诺的是市政用水,怎么到头来却不是呢?物业也说不出个一二来,只应付说往开发商处汇报,抓紧时间解决。可是,这么多年依然没有解决。

没办法,我们转头又往上一级反映。刚开始,上级回复说附近正在铺设市政水管网,用不了多久,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市政水。大家听后表示理解,愿意耐心等待。然而,等周围的小区都用上了市政水后,我们小区依然是自备井水。

大家急了,遂各处反映,最终所有的答复都是一个意思:市政自来水管理处多次与小区开发商沟通,要将市政水接入小区,均没有得到同意。

终于,在前一段时间得到明确答复,是因为小区开发商没有钱去做这件事情。之前是不想拿这笔费用,现在是没钱了,掏不出费用。

没有钱?明明买房时,购房合同上都写了购买此房,就包含市政用水、天然气、集中供暖等配套设施,也就是房款里都包含这些,怎么会没有钱呢?而且小区的开发商是全国有名的大房企,怎么说都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后来大家从新闻里找到了答案。开发商投资失败,现在已经资不抵债,根本没钱去落实这个事情。

但水的问题总得解决啊!大家继续提出诉求,恳请上级能够协调矛盾。可是,一级级地报上去,一天一天等下来,我们收到的回复依然是“还在跟开发商商讨”。

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大家都不知道。开发商都倒闭了,谁会去做这个主,拿这笔费用?而这一切的后果,都得由我们这些住在小区里面的居民,用身体健康买单。

(读者 巴拉)蔬菜难题

父母在老家侍弄几亩田地,一般是种些南瓜、冬瓜等经济作物。父母年纪大了,我劝他们少忙活一些。因为这几种经济作物,虽然从种下到收获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浇水、人工授粉、把多余的秧子掐尖,少一步都不行。尤其是人工授粉,前一天晚上需要将药水提前配置好,第二天一早趁太阳没出来之前挨个儿喷到花上。

这些作物都需要蹲在地上精心伺候,瓜果成熟时正值酷暑,农家的活儿真的是汗水换来的。好在种的这几种作物,成本比较低,无非是十几块钱买几袋种子,加上浇水、施肥、农药的钱,其他都是自己本身付出的劳动。所以即使有的年份蔬菜仅一两毛钱,父母也不发愁,无非就是收入少一些,起码没有亏很多。

今年依旧如此,春节刚过几天,父母就用塑料大棚培育了一些南瓜、冬瓜苗,让它们先在棚里生长。遇到天气转冷,父亲还要钻到棚里点上一些蜡烛,给棚里加加温。这些在父母眼里都算不上辛苦,更不值得一提,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庄稼人的分内事。

清明那会儿疫情还不是很严重,我抽空回家了一次。每天早上八九点、下午四五点,父亲都要骑着自行车出门,我忽然想起来,这么规律的活动应该是去给棚子“放风”,因为天气太热的话在塑料棚里容易把秧苗烤焦,需要打开几个口子,降降温。

转眼到了南瓜收获的季节。这几天给父母打电话,问起是否该卖瓜了。妈妈轻描淡写地说,今年还没那么忙,以往这个时候三邻五乡的菜站大喇叭都开始广播了,高价收购南瓜。

听父母说,收菜的货主主要是离我们很近的北京货主,还有一些山西、湖北以及山东的货主。每年这些菜都不愁卖,无非就是价钱高低的问题。但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眼看南瓜都已经碗口大小了,菜站的喇叭却还没有响过。

我很替父母着急,甚至瞎给他们出主意,如果卖不掉,能不能租个冷库存放起来?老爸一听,说周边村庄大家满地种的都是南瓜和冬瓜,这要存起来得多大的冷库,而且也不经济,明年就有新的瓜下来了,哪儿还值当存放起来。

最近温度上来了,今天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在田里浇水,上次浇水是三天之前。父亲高兴地说,今天瓜变现了,再给这些宝贝浇浇水。原来,村里的菜站来了一辆山东的车,父亲他们紧赶慢赶,不管多少钱赶紧摘瓜卖了一部分。

(读者 趴趴)老宅的认证问题

老孟在老家有一处老宅,十年前,老孟一家从乡下搬进县城。近十年间,这处老宅除了偶尔租给附近开发区工厂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状态。最近,开发区要扩张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开发区扩张意味着要占地、拆迁,而根据传闻说的占地和拆迁范围,老孟他们村恰在其中。

全村人都开始行动起来,有人开始翻修房子,原来一个院只有北屋西屋,现在南屋东屋也盖起来了;有人在院里栽上了树苗,因为听说有苗木也会给补贴。老孟暂时顾不上翻修房子和栽树苗,他的首要任务是为老宅办不动产登记。按照政策,老孟家的老宅若要办理登记,需要四邻签字证明。老宅的东、西、北三家邻居都是老孟的老街坊,证明签字没费什么周折。问题出在老孟家的南邻。在老孟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邻这处房子一直是生产队的仓库。后来村里修了新仓库,南邻这片房子就渐渐荒废了。

老孟找到村委会,说明来由,希望村委会出具证明。村主任解释,南邻这处房子,确实长期被当年的生产队用作仓库,但房子的主人却不是村集体。原来,这房子的原户主姓秦,上世纪60年代,村里闹饥荒,为了活命,秦姓一家举家搬到天津投奔亲友,再也没回来过。那时这处房子是土坯房,几年的风吹雨淋后很快墙倒屋塌,破得不成样子。70年代初,生产队想找一处房子作办公点,选来选去想起了老孟南邻这处破屋。队里出钱出人,很快,土坯房焕然一新,成了砖瓦房。又过了几年,生产队有了新的办公室,老孟的南邻这才成了村里的仓库。

村主任接着说,本世纪初,秦家的后人曾到村里认祖归宗。秦父秦母早已过世,来人是他们的儿子秦先生。那时村里的房子不值钱,也没人租,面对祖宅,秦先生除了感慨一番,也没说什么。如今,有了占地和拆迁的风声,你家南邻这处房子才成了问题。这房子也没办理登记,村里派人查过,50年代的土地房产存根显示,这处房子的主人是秦家,目前的规划图纸上,户主显示的是秦先生堂弟的名字。

早于老孟,秦先生和堂弟就找过村里,也想为他家的祖宅办理不动产登记。但此时村里有意见,房子虽是你家的,但如果不是生产队当年给翻盖过,这房子早没了。秦先生对此存疑,他寻访了村里的老人,得到的信息是:秦家祖宅本来好好的,是生产队用塌了,所以才给修缮,修房子理所当然。

老孟没想到南邻这处旧仓库还有这么多故事,他只关心自己老宅的认证。村主任说:“我们和秦先生商量好了,召集村干部和村里的老人们开个听证会,一起讨论一下秦家老宅的归属问题。讨论有了结果,一切好办。如果还存在争议,我会找秦先生,我们先搁置争议,双方签字帮你出证明。”

(读者 蒋霖)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