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不是透明的

作者:薛巍

自我不是透明的0为什么很多大公司使用人格测试?《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解释说,这部分是因为性格测试省却了构建文化的混乱麻烦的过程,它让员工可以复杂地互动,又不用亲密、费时地谈论彼此的怪癖和喜好。它之所以吸引人,跟星座、命理学一样,因为给人分类很有趣,人们都想知道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喜好,自己会选择餐厅里什么位置的座位。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人们做自我评价有三大动机:自我评估(追求准确的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追求更好的自我认识)以及自我确认(追求高度确定的自我认识)。

2014年,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纽约客》的撰稿人玛丽亚·康妮科娃说,网上的各种测试都很流行,“你会在《饥饿游戏》中活下来吗?”“你会是《权力的游戏》中的哪个角色?”“你应该住在世界上哪个城市?”(如果选择了喜欢喝手冲咖啡、锻炼的方式是天生身材好不用锻炼,喜欢喝红葡萄酒,那么答案是,你是一位艺术家、哲学家,你希望过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享受美食美酒的生活,你属于巴黎!)

康妮科娃认为,这样的测试能吸引上百万人,首先是因为“我们喜欢听到关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喜欢被奉承。我们都最乐于谈论自己” 。早在大约公元200年,托勒密就写了关于星座的论文,阐述十二星座对我们的人生和命运的影响。现在网上的各种测试为什么那么火呢?这是由于人类的另一个古老的欲望:对归属的需求。1943年,马斯洛在提出需求的排序时,把归属感放在了金字塔最下方附近,仅高于生理需求和安全感。

人们喜欢做性格测试大概还有一个原因,自我并不是透明的,我们需要冲破自我欺骗、自我屏蔽等障碍才能认清自己。陈嘉映先生在《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一书中说:“我们通常的确认为,别人的动机,别人爱什么、恨什么,人心隔肚皮,我们不容易知道,但我自己的动机,我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我自己很清楚。但这远远不是整个故事。自我认知当然可能出错。我们还在好多层次上不知道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我们的确有时会自问:我真的爱他吗?我到底爱的是谁,爱的是什么?我爱什么,我知道些什么、相信些什么,我自己不见得很清楚。弄清楚你真正爱的是什么、信的是什么,你需要去认识世界、认识他人。”

我们为什么想认清自我?亚里士多德说:人依其本性求理解。只有真实才能为理解提供保障,只有明白了真相才叫活得明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某种自我认知和自我揭示。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最有名的两句,一句是“认识你自己”,另一句是“不要过分”。叶秀山先生说,这两句格言本来是古代圣贤的道德格言,其含义是比较朴素的,无非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适可而止。苏格拉底把自知变成了一个哲学原则、一条哲学路线。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主要在自然界寻找世界的本源,寻找可靠的知识,但众说纷纭,有的说世界的本源是水,有的说是火,有的说是原子,他们在变化的万物中指定一个或几个,宣称它们是本源,这种探索已经难以让人满意,本以为是确定的知识,但结果动摇了。苏格拉底想到,既然在万物中找不到真正的本源,那么不妨先反躬自问,考察认识的主体,从自然转向自我,真理不在自然中,也不在人的感性存在中,而在人的灵魂、在理性之中,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真理。要追求的知识是关于善、关于自我的知识,知识即美德,知识是对公正、诚实、勇敢、节制、慷慨等各种美德的理性把握,充分认识到了各种美德就能在行为上展现这些美德。

自我不是透明的1如今流行的人格测试的理论来源之一是荣格的性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心理装置,以此来感受自己外部和内部所发生的一切,来系统地阐述与此有关的观点,并且在事件发生时,决定怎样对其做出反应。人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每个人所特有的运用这一心理装置的方式。这一心理装置由四种心理功能构成,感觉(sensation)、思维(thinking)、情感(feeling)和直觉(intuition),所有这些功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先验的存在;个体的差异在于他们在这四种功能中偏向于使用哪一种。感觉(即感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样事物;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合意;直觉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

在荣格之前,就已经有了许多类型学。面对复杂的数据资料时,我们总要使用一些范畴,把类似的东西放在一起。“这些类型学所划分的范畴通常都是以四为单位。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宇宙有四种基本元素:土、气、水、火。大约在同一时代,人们界定了四种主要的特性——热和冷、湿和干,它们同样构成了两两对立的四元组。亚里士多德的四种血型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也是如此。荣格还研究了过去的一些哲学家和诗人所作的某些重要的分类,例如尼采对酒神精神和太阳神精神的比较、施皮特勒之于普罗米修斯和厄庇墨透斯,以及歌德之于外推和内敛原则。”

儿童读物中有一些对分类的奇思妙想。在“哈利·波特”第一部中,霍格沃茨新生入学后,要把他们分配到各个学院,分配的方法很简单,有一个魔帽,谁头脑里隐藏的任何念头,都躲不过魔帽的金睛火眼,戴上它之后,就能知道他们应该被分到哪一所学院。勇敢、有胆识、气魄和豪爽的去格兰芬多;正直忠诚、坚忍诚实、不畏惧艰辛劳动的去赫奇帕奇;头脑精明、睿智博学的去老拉文克劳;会不惜一切手段的狡诈阴险之辈,去斯莱特林。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说她跟自己的小伙伴不一样,她知道的比较多,比如乘法和某些国家的首都在哪里,而梅贝尔什么都不知道。英国文学家奥登在《染匠之手·写作》中说:“除了那些超越了任何分类体系的至高无上的大师,大多数作家不是爱丽丝,就是梅贝尔。”

爱丽丝型:蒙田、马维尔、彭斯、简·奥斯丁、屠格涅夫、瓦雷里、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罗伯特·格雷夫斯。

梅贝尔型:帕斯卡尔、邓恩、雪莱、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纪德、乔伊斯、劳伦斯、叶芝。

这个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两类人的区别何在?1954年,奥登在《纽约客》上评论以赛亚·伯林的《狐狸和刺猬》时做了具体的阐释,他说以赛亚·伯林借用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把学者分为“什么都知道的狐狸”和“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他愿意根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也提出一个分类法。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分为刺猬和狐狸,那也可以把他们分为爱丽丝和梅贝尔。

爱丽丝型梅贝尔型

修昔底德塔西佗

贺拉斯朱文诺

莱布尼茨叔本华

简·奥斯丁理查德森

威尔第瓦格纳

亨利·詹姆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克维尔梅斯特

托尔斯泰乔伊斯

两者大致分别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爱丽丝这类人勇敢沉着,比如托尔斯泰在描写鞭打或私刑时,像荷马一样冷静、超然。人性中最让他感到震惊的不是他们对暴力的喜好、憎恨的能力,而是其有意地糊涂、更喜欢错误的观念而非真理。另一方面,梅贝尔型的人属于越来越常见的一类,是胆子比较小、内心懦弱的文化人,他们震惊地发现人生并不甜蜜美好,以致采取了一种荒诞的顽固、现实的态度。他们希望戈尔丁是对的,人是可以变得完美的,如果那是可能的,人就必须先彻底堕落(梅斯特更像加尔文派而不是托马斯主义者),刽子手是社会的救星。你无法想象提倡惩罚的梅斯特亲手打了农民之后,会像《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那样感到羞愧。爱丽丝永远不会大惊小怪。他们会遭受苦难,但他们会很坚韧,不会流泪,不会发脾气。虽然他们品德高尚,但不会说教或要去改革。他们会很尖刻、温柔,但不会狂热地爆发。他们清楚世上的邪恶和丑陋,但更愿意去思考善和美。爱丽丝们总是会容易过于苛求,就像梅贝尔们会很卑下。”

自我不是透明的2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批评星相学,说构建类型的欲望本身揭示了潜在的法西斯分子的性格。有人讽刺他说,他这也是制作了一个性格测试,以判断谁是潜在的法西斯分子。

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描述了人的各种不同品质,如勇敢、仁爱、风趣,“与勇敢同属一类德性的是那种超越于痛苦、悲伤、焦虑以及命运的各种打击之上、不受干扰的哲学的宁静。哲人超然于人生的一切偶然之上,稳居于智慧的圣殿之中,俯视那些忙忙追逐荣誉、财富、名望以及各种无谓享受的下界凡夫俗子们”。有的人不喜欢娱乐、从不听音乐,只偶尔露出微笑,有人善交际、雄辩,有的人性情幽默、生机勃勃。“虽然贺拉斯说,抑郁的人讨厌欢乐的人,但我总是观察到,哪里有适度的和合乎礼仪的乐趣,哪里严肃稳重的人就完全更感高兴。”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借助古希腊的气质分类法,对人的几种气质做了生动的描绘。首先是开朗的人的多血质,这种人无忧无虑,怀有良好的希望,真诚地许诺,却不信守诺言。“他是一位很好的旅伴,诙谐风趣,兴致勃勃,喜欢对无谓的事情赋予伟大的意义,对一切人都是朋友。”

第二种是沉稳的忧郁质:他不轻易许诺,因为对他来说信守诺言是郑重的,但践约的能力却是有疑问的。对快乐没有感受性。多血质的人只是肤浅地思考,忧郁质的人则深刻地思考。

第三种是热血的胆汁质:“他是暴烈的,像麦秸一样迅速地燃烧起来,别人让步后可以马上平息下来,发怒而不记仇,行动迅猛但不持久。忙于工作,却不喜欢自己承担工作,喜欢充当单纯领导工作,却不想自己去执行。爱面子,喜好形式上的排场,喜欢为人辩护;表面上宽宏大量,但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骄傲,因为他更爱的是自己。他注重条理,因此显得比他实际上更精明。他彬彬有礼,但在交往中拘于礼仪,呆板、装腔作势。总之胆汁质是一切气质中最少幸福的。”

最后是冷血的黏液质:“不容易陷入愤怒,具有完全正常的理性成分,但同时又生来具有这样一种黏液,人们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称他为哲学家。人们也常常说他狡黠,因为所有射向他身上的石弹都像打在一袋羊毛上一样从他身上反弹回来。他是一位和气的丈夫,并懂得如何取得对老婆和亲属的控制,因为他懂得运用他不屈不挠但又审慎的意志,使达到意志转化为他的意志。”

1907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关于实用主义的讲演中提出,哲学家选择何种哲学立场跟他们的气质有关,心软的会是理性主义者,心肠比较硬的是经验主义者。“经验主义者是喜爱各种各样原始事实的人,理性主义者是信仰抽象的和永久的原则的人。理性主义往往也是乐观主义、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者则是唯物的、悲观的。理性主义者重感情,而经验主义者则不动感情。两种人都轻视对方,刚性的人认为柔性的人是感情主义者,是软弱的人,柔性的人觉得刚性的人不文雅,无情或残忍。”他强调这种区分只是一种理想类型,“任何人既不能够离开事实也不能够离开原则而生活一小时,所以,其差别不过是着重在哪一方面罢了” 。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在《品格之路》一书中说,英国文学家约翰逊博士和法国随笔作家蒙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性格:约翰逊的情感极为强烈,蒙田则较为温和;约翰逊严格要求自己,蒙田则力求平静,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实现自我接纳;约翰逊的一生充满了挣扎与痛苦,蒙田则以微笑面对人生的瑕疵;约翰逊探索世界以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而蒙田则研究自己以期看清世界;约翰逊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城市里,是一名要求极高的道德家,希望点燃道德的烈火,煽动有抱负的资产阶级关注终极真理;蒙田则生活在乡下,他的出现有助于平息内战与宗教激发的狂热情绪;约翰逊想让人们变成英雄,蒙田则对那些试图摆脱现实的羁绊、上升到更高高度的人充满担心,害怕他们最终会坠入深渊;约翰逊的散文给人一种颐指气使的感觉,而蒙田的写作风格则较为谦虚,给人一种不确定、迟疑不决的感觉。布鲁克斯认为,约翰逊的经历更能鼓励人。 心理学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