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9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洗车券的陷阱

一天中午,当我正在用抹布擦洗车子的时候,一男一女面带微笑从不远处朝着我走来。这两位热心的陌生人先是劝我别在大热天的中午擦洗车子,太辛苦了。然后自我介绍道,他们是新开的洗车店销售人员,正在推销洗车券,一张只需35元,凭此券可到店享受3次普通洗车服务。新店开业做活动,每人限购10张,很多客人都会买满10张,还有客户甚至想买20张送给朋友,只是店里有限制,所以他们劝我抓住优惠的机会。

洗车一般是30元一次,精洗的话,花费则在50元以上了。对比之下,这个价格确实很划算。当我正在犹豫要买几张时,这两位销售人员又继续推销,并指了指不远处说,新开的店就在那边。因为我对停车这一片比较熟悉,对方所指的方向似乎并没有什么洗车店。想到这儿,尽管他们喋喋不休地推销,我最终还是拒绝了。

第二天是周末,我带着孩子出游,在另外一个地方竟然又遇到了“拦路式”的洗车券推销,同样是35元3次,话术也基本一致。好不容易挣脱了,走到小区门附近,甚至小区里,竟然还有很多这种销售人员。

很快,小区群里也热闹起来了,有的业主在群里分享便宜洗车券的消息,有的业主表示已经买过了,有的觉得太便宜持怀疑态度,如此等等。

几天之后,有人在群里反映,在路边购买的便宜洗车券用不了。到店后,店方表示,他们从来没有搞过这样的优惠促销活动,这些洗车券不是自己店里打印的,也不是自家店员卖的,谁卖的就应该找谁去。

梳理了一下脉络发现,路上遇到的便宜洗车券的确不可靠,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正如洗车店说的那样,即便是搞活动也不可能把价格低到离谱的程度;二是集中用几天时间在多个不同区域开展这种拦路式推销,且价格、话术等极为相似;三是没有实体店的依托,所谓的“店”往往是嘴上描述;四是购买者的花销不大,“捡到便宜”之后,多数购买者通常不会立马就去所谓的洗车店,而是隔几天甚至很久想起来了才去使用,到了之后即便是发现不能使用,考虑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原因,也会自认倒霉罢了,更何况,大家都认为几十块钱的事情也没必要报警,搞得太麻烦。

尽管养车的成本很高,但对于便宜到离谱的事情还是要有所警惕。此外,要提高对小额零星行骗者的打击和曝光力度。在避免给群众造成小额财产损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减少对社会生活中、商品交易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读者 李利利)人车分流的谎言

三年前,老周在本市某知名楼盘买了一套房,楼盘很大,老周买的是六期的房,如今终于要交房了,但几张小区的在建照片让业主群里突然炸了锅。

照片显示,小区的空地上正在施划地上停车位,这样的车位不是一个半个,而是见缝插针、星罗棋布般划在小区原本应该是绿地的空地上。业主们纷纷表示不满:当初买房时,售楼处说得好好的,小区地上地下人车分流,地上绿化率超过50%。但现在,且不说绿化率能不能达到50%,人车分流已经成了一句空话。有的业主说,自己家里孩子还小,如果地面到处跑车,还怎么放心让孩子在小区里玩。还有的业主表示,房子本来就是给老人养老买的,图的就是环境清静,现在,周边清静了,小区里倒不清静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咋保证?

老周和几个业主找到开发商反映情况,接待他们的赵经理说,“这个项目,我也是刚接手”。地上车位是按照之前的规划施划的,没有任何问题。老周问:“我们买房的时候,售楼处说得好好的,人车分流,现在地上也停车了,这不是骗人吗”赵经理说,“这个情况我不了解,我可以向公司反映情况”。

业主们又到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市场监管部门去规划部门查看了相关的规划图纸,图纸显示得很清楚,此处楼盘的六期地面确实规划了地上车位,而且还不少,大约300个。业主们更生气了,六期有地下车库,地下车位配比接近一比一,地下车位已经足够停车了,为啥还要规划300个地上车位?有业主说,四期和五期规划的车位比较少,如今车位供不应求,六期增加地上车位,可能是想缓解四期、五期业主的停车压力。

四期、五期停车难,就要在六期的地面找车位?业主们继续向市场监管部门施压,部门领导说,如果你们能提供证据证明开发商确实存在虚假宣传也行,不过这个证据,必须得是书证和物证。

老周忽然想起了售楼处摆放的沙盘,沙盘上的楼座之间全是绿色植被,哪有什么车位,于是领着部门领导再次来到售楼处。沙盘果然还是从前的沙盘,楼座之间还是植被模型。老周指着沙盘问领导,“这算不算证据”。领导还没说话,赵经理抢先说道:“这沙盘还有个温馨提示呢,你们看:本模型因工艺、材质、比例所限,与实景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建筑、园林景观、周边环境等信息后期可能存在变更……”

部门领导说,这个作为证据很难,并没有书面的承诺之类,或者合同的约定。业主们想了想,似乎真没有。赵经理在一旁圆场道:业主们的诉求公司法务部已经有说法了,如果六期六成以上的业主同意将地上车位变更为绿地,那我们就可以重新施工。如果同意率少于六成,部分业主还想恢复绿地,那只有走法律程序了。

(读者 蒋霖)接种疫苗的证明

几周前,孩子班级突然要求统计祖辈打疫苗的情况,没打的让做好动员,名曰“小手拉大手”。当时匆忙联系一通,得知孩子的爷爷奶奶已打,但孩子的姥姥姥爷身体不适,经专业人员分析,认定不便打。这些情况如实上报,后来无事。

昨天是周末,孩子班级群突然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打过疫苗的上交接种记录截图,不能打的要证明去医疗结构咨询过,得有照片。截图倒是好办些,在家也能操作,但是去医疗机构拍照,在现在疫情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恐怕不太合理吧。

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爷爷打电话,老人正在农忙。听说要截图,老人有些蒙:怎么截图呢,没弄过啊?言语里的不自信和无奈让人心酸,恨不得立刻出现在老人身边,把事情搞定。试着在电话里教了几次,老人还是没弄明白,只好提个建议,等他回家后找个年轻人帮着操作一下。

在等待截图的同时,联系孩子姥姥,老人听后叹口气。上次她和孩子姥爷去的医疗机构得走挺长一段路,都是近80岁的老人了,正常该开车拉他们过去。很不巧,昨天老人所在的区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社区通知最近不要去这个区,去过的要报备,必要时要居家观察。后来想起有个亲戚住得离老人不远,虽然不好意思,但也只能厚着脸皮提出要求,希望有时间能陪着去一趟,一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二是怕老人拍照时要素不全,白折腾一回。亲戚说现在有点儿事,明天上午争取找时间去一趟。听了真是千恩万谢,发自内心地说了不少好话。

给孩子爷爷打完电话半个多小时后,爷爷奶奶的接种记录截图发过来了,是邻居小伙帮着弄的。他好奇地问了一句,大老远的要这个干什么?孩子爷爷只能含糊地说,既然有人要就弄一下吧,谢谢了。

今天上午10点,亲戚通过微信发来了孩子姥姥姥爷和医疗机构的合影。由于疫情的影响,几个月不见二老了,看上去他们瘦了些。为了这事又折腾他们一次,真是很过意不去。 

(读者 齐鲁)

投稿请发信到: [email protected] 车位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