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8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到某大城市出差,刚出火车站,一块醒目的招牌映入眼帘: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
走出气派明亮的站前广场没几步,一处小公园内,两位男旅客却背着众人,公然小便。此情此景,与招牌内容极不相称。广场周围,不时见着戴红袖章的志愿者转悠,对此类现象却无人制止。于是我将情况反映给他们,他们说:其实也怪不了旅客们,从火车站出口到广场,方圆一公里范围,以前有三个公厕,因为疏于管理,都被取消了;旅客们要方便,要么在候车室,要么到就近餐馆。而在疫情期间,不管进候车室还是餐馆都不方便了,要测体温扫码,还要登记排队,一些闹内急的旅客根本等不及。
进一步打听广场公厕取消的原因,志愿者说:那是两个流动公厕,因为使用量太大,不好管理,每天还要安排两名环卫工打扫,因近年财政困难,环卫工被裁员了,就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一到夏天蚊蝇飞舞,臭气熏天,影响卫生和形象。后来,政府号召全市临街的单位、商场、餐馆在上班时间开放内部厕所作公厕,因为疫情来袭,很多也不对外开放了,几大因素叠加,造成了如今的旅客如厕难。
见我们聊得投入,另一位环卫大妈也加入议论行列,大妈说:看到站前广场左边这栋高楼了吧,原来是一个星级公厕,因为地段商业价值高,给一家房地产商看上,就给改了规划,变成商住楼了;车站广场本来就人多地少,其他地方不是不方便建公厕,就是附近居民不同意,折腾来折腾去,要创国家卫生城市了,居然还有个厕所问题未解决。现在每天早上,我们都要提水去冲几处地下通道,至于绿化带,管也管不了,行人要方便,权当给它们施肥吧。
听完环卫大妈的话,我感到很无奈。小小的厕所问题,其实是一个民生大问题。就在这座城市,不光是车站广场,在其他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依然难觅公厕身影,相反,在几处人流稀少的城区公园以及景观大道两端,公厕数量却不少,且修得高大上,可鲜有人问津。从数据上看,城市公厕是达标了,而生活在闹市的人们,依旧是如厕难。如何平衡商业与服务的问题,一方小公厕,可以看出地方管理者的匠心与良心。
(读者 蒋平)被注册的“志愿者”
2月份至今,新冠疫情反复,长三角人民已经被迫适应了居家办公上网课的模式。朋友小苏的大部分工作也因疫情影响而被按下暂停键。考虑到自己身强体健,又时间富余,小苏决定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本地社区的志愿服务。
可是,当他登录本地的志愿服务网站,根据提示输入了自己的身份证信息,进行登记注册时,却赫然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早已经被注册过,而他根本不知情!更离谱的是,用了他身份信息注册的这名“志愿者”,其登记的姓名和自己完全对不上,而且还参加过类似“戏剧社排练”“垃圾分类科普”等多项活动,服务时长竟然达到两年之多。
事实上,两年前这个时间段,正是小苏工作最忙碌的时候,被公司外派到离家上千公里的地方开辟新的市场,哪里可能有工夫在家乡参加志愿公益服务呢?这妥妥的是被人冒用了身份信息啊。
等到小苏顺手在网上一搜,才发现像他这样“被志愿者”的人还不少呢。有老人身患帕金森症,出门都要坐轮椅,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行,也被注册成志愿者了;有留学生三年都未在国内,却成了服务200多个小时的“志愿者”;甚至有的人服务时长竟达上万小时,相当于不吃不喝不睡干了十多年志愿工作。
当志愿者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本来是一件助人又悦己的大好事儿。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这样被人冒用身份信息,成了莫名其妙的各种“志愿者”,让小苏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份信息被这样冒用,还会不会在其他地方被乱用,影响个人征信和银行账户安全?哪怕没有任何名誉、财务上的损失,还是让人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啊。
小苏根据志愿服务网站上的“自己”参与过的公益活动,终于想起了自己曾经在逛街和社区的公共推介会上了解过这些志愿服务项目,可好像当时自己并没留下个人信息啊,这些人是如何拿到自己的身份信息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参与这些“志愿”活动有没有其他好处,比如听说可以拿到数额不等的“志愿者补贴”,直接打到个人账户里,或者志愿积分换购福利之类,小苏更不得而知了。
不过,已经在社区当了快一个月志愿者的老陈,则和小苏这样的网上有名、实际没干的“被志愿者”情况正好相反。原来,志愿者要统一在网上注册登记,才能有相应的服务时长等信息累积。而老陈干了这么多天,社区却一直没有将其登记成志愿者。
和那种以“志愿”为名招募的社区临时工不同,像老陈这样的主动志愿者是完全没有报酬的。他担心自己干了这么久,连个网上志愿者的名头也没有呢。
(读者 清风吴语)拒绝“高考经济”
孩子高考一天天临近,我接到的推销电话越来越多。报志愿的、一对一冲刺的、卖押题卷的、心理辅导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想不到的。这些电话,不分场合和时间,可以随时响起。
去年,我同学家儿子高考。考前,一个培训机构不停地给他打电话,游说他报他们的志愿填报班,说高考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能舍不得花钱影响了孩子的前途。这句话直接戳我同学心窝子上了,他高考时就是因为父母考虑到经济因素才改变了他喜欢的方向,以至于他到现在都难以释怀。
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的电话推销,他花了1.1万元报名了。然而,这样的投入也并没有换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孩子没发挥好,考得不是很理想,而所委托的报考机构也实在不靠谱,选了半天,不是选一些不入流的学校,就是选一些高收费中外合作的学校,搞得我同学特郁闷。最后,孩子没有采用他们的方案,自己报了一个学校,虽说不是双一流,但实力还不错,顺利被录取。而我同学去找那个委托机构退费,人家说,不按机构的建议走,所以不退费。
我身边还有比这更惨的,家长花了好多钱,最后孩子志愿滑档,没被任何学校录取,虽然机构给退费,但结局还得孩子来买单。
此外,走进超市,也到处可见各类“高考食品”,好多食品、文具的包装上都被打上了“百考成咖”“考的都会,蒙的都对”“连中三元”等字样。家长们为了求个吉利,都会选上几样。
心理咨询师、催眠师也开始应运而生,为那些因压力大睡不着觉、焦虑抑郁的孩子和家长“排忧解难”。而再看其咨询费,半小时就四位数以上,至于效果,说不准。那天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向我推销她的心理疗法,说了很多自己的成功案例,最后竟然说如果嫌效果不好,还可以带我去某寺庙上香,说好多家长都是组团去,特别灵验。
我没跟她再联系,因为我已经很清楚,这一切的“高考经济”,其实都是利用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焦虑,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而至于能不能切实有效地帮到家长和孩子,真的不好说,反而会让一些家长更担忧。所以,我现在拒绝一切“高考经济”的电话,只用一颗平常心陪孩子迎接高考。
(读者 巴拉)
本栏目投稿请发信到: [email protected] 正能量志愿者管理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