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8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让人伤痛的分界线

近日,农村老家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有两位村民在打斗中受了伤,住进了医院,两家人也因此结下仇怨。

据村里人说,两户人家之所以动手,问题在于农田分界线的争执。原来,甲乙两户人家的多处农田有接壤,由于每年都要耕种,接壤土地的分界线很容易被搞模糊,两家不时会因为分界线而发生争吵。他们往往认为对方在耕种作业中越过了分界线,便会自行挪动分界线。若光是在空闲的地里这么推来推去,倒不会引起大的争端,而很容易引起大纷争的是,甲方先下手为强,按照自己认定的田地分界线范围种植上农作物。一段时间后,当乙方发现甲方的操作,则又按照乙方自己认为的农田分界线范围来重新审视,如果发现对方已经“越界”种植了,大多数情况下,乙方会把甲方已耕种的作物给清理了,再种上自家的农作物。

农民重视田地,更珍重田地里的作物。如果某一天双方都在田地现场且认为自己吃亏太多的话,就难免发生争吵。争执一旦开始,情绪激动的双方如果没被及时介入劝止,很快会由骂架演变为打架。气头上的村民会不自觉地使用农具做器械,也很容易导致双方受伤。受伤后,各自丢下农田农活,住进医院疗伤,完了再由派出所调解化解矛盾,村里和乡里的有关部门会再次按照田地的数据确认双方的分界线。如果效果好的话,能维持多年。如果双方都有“小动作”的话,几年后就会重复曾经的故事。

其实,在科技化迅速发展和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的今天,村民间这种因为田地分界线导致的争执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一方面,从源头上要应用科技手段确定田地的分界线,并做到有据可查。村委会和乡里的国土部门工作人员需按照土地证上的面积,逐个从位置、数量、形状等方面用激光测量仪等科技方法进行信息集采。同时用打撞钉、拍照片、录视频、建档案的方式,将设定的分界线位置确定下来,并以年度为单位或视情况及时更新数据库,并利用村里的公开栏或微信群公开告知。

一旦有村民对分界线产生分歧,村委会和乡镇里的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介入,通过前期确定的土地分界线,客观地消除争执双方的偏见。另一方面,还是要从根本上强化农村的法治教育力度,让村民深刻认识到用打架的方式处理争执的昂贵成本,并教会村民使用法治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读者 李利利)被骗的货车司机

老严从前在一家造纸厂开叉车。去年年底,家里有了老二后,老严开始琢磨着多赚点钱,这时,朋友推荐的一则招工广告吸引了老严的注意。

需要用工的是一家运输公司,招货车司机。电话打过去,负责人事的刘经理说,他们公司有固定客户,都是点对点的业务,不用装卸,不用清点数量,会开车、能看懂单据会签字就行。收入嘛,点对点,一趟500块,一天跑两趟来算,个人一个月到手一万五左右,碰到活儿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两三万。但“来我们这儿开车有个前提,你得买我们的货车,或者你自己有货车也行,但得符合我们的要求。不管买公司的车还是自己的车,都得挂靠在公司名下”。

老严有货车驾照,能开车但没车。他想起自己表哥家有辆闲置的小货车,向刘经理描述一番。刘经理听了,说这辆车不行,“我们公司要求货车的货厢得是四米二,你们家这辆太小,而且使用年限也太长了,不符合要求,开出去会影响我们公司形象”。老严想想也是,业务量这么大的公司,肯定讲究规范。考虑到可观的收入前景,在去公司参观一番后,老严和老婆商量了一番,从银行提出了定期存款,买车、签协议、正式入职,两天之内就办好了。本以为即将就能月入一万五了,没想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上班第一天,老严没接到点对点的运输任务,而是从运输部马经理那里接到了一张客户清单——七个客户的东西,需要一天送完。老严问,说好的不是就跑一个地方吗,怎么突然成了七个地方?马经理笑道,新来的司机,都是得听从公司安排的。

老严心里有点不舒服,但还是无奈地接受了。一天下来,老严不只跑运输,还成了装卸工,七个地方跑完,很是疲惫,老严算了算,刨去油费、过路费、保险费还有车辆损耗,他基本没赚什么钱。本想找马经理诉诉苦,但想到去哪儿上班的新人不得吃点苦,也就算了。

结果,入职半个月,老严接到的活儿天天如此。在此期间,老严认识了几位和他一样买了公司货车的司机,相互熟悉后,一打听才知道,所谓点对点的业务,有是有,不过不多,一个人一个月碰不到两三次,大多的活儿都是现在老严天天干的这种,赚个辛苦钱,一个月干满30天赚不到一万。

老严这才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他到附近的4S店问了同款货车的价格,各种手续办下来,总价比从公司买便宜两万多。老严想把货车退掉,从公司离职,还想举报这家公司欺诈。亲戚帮他瞅了眼当初签署的协议,全是模棱两可的表述,甚至这份协议开篇就明确表述,老严和公司签署的不是劳动合同,只是合作加盟协议。亲戚劝老严,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可得多留心。

(读者 蒋霖)身边的直播

周日下午,我把孩子送进兴趣班,一个半小时的课时,不长不短,我看了下地图,发现周边有一个生活广场,就决定去逛逛。

这个广场是重新装修开业的,一共分三层,进到里面,一层有卖文具、卖珠宝的,还有几家鲜花、金鱼店铺。我看它写着有卖服装的,就坐电梯来到了二楼。二楼的服饰以中老年为主,裤子、毛衣外套等较为齐全,但过道冷冷清清,几乎看不见客人的影子,店家基本都闲坐着,拿着手机百无聊赖地玩耍。

在此环境下,我逛着也是小心翼翼,生怕多看两眼被店家热情招呼进去。各个店铺都清静得很,直到我拐了两个弯以后,听见一家店铺主人说,请宝宝们多多点赞,这款原价199,今天只要99,宝宝们看看领子上的刺绣……

原来这家店铺的店主架着一部手机,正热火朝天地直播,她一边展示自己身上的衣服,一边还拿着下单的赠品——一支号称是某大牌同厂代工的粉底。

大姐看着有40多岁,通过美颜镜头,看起来也就30岁出头,身上绿色的开衫看着比实物顺眼多了。

等大姐休息的片刻,我和她闲聊。大姐说这不疫情没完没了,也没人逛街了,只能试试直播能不能走些货,毕竟这店铺的租金要付,进的衣服也压了不少款。虽然我看直播间里人气也不旺,但还是想给努力转型的大姐点个赞。

早先直播刚火的时候,身边的同事们总会讨论晚上要蹲哪个直播间买东西。我因为要带两个小娃,加上白天工作繁忙,晚上感觉脑筋完全转不动。我很好奇,究竟直播有什么魅力,让他们非得熬夜蹲点儿。

我进去看了看,主播语速很快,周围助理也一直嚷嚷,整个直播间对我来说聒噪得不能忍受,我看了两三分钟赶紧退出。对我来说,直播完全没有自己在网上瞎逛挑选来得自在。

后来有几次回婆婆老家,小城市买衣服很方便,试衣环境好,价钱也很合适。买了几次,就加了一个导购的微信,偶尔我会请他空闲的时候发一些衣服的图片过来,我选一选。但这和网上购物一样,图片会和实物有偏差,拿到手未必满意。

再后来不久,这个导购告诉我,他们也有直播间了,每天下午固定时间直播,试穿一些新品,还会有一些过季款打折促销。

不知为啥,我听了很有兴趣。我想了下自己为什么没有排斥他们的直播,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要卖的东西有预期,对品质也有一定的认可,所以愿意看看他们展示的东西并购买。真希望这些小店铺能在疫情下有一些生存的空间。

(读者 趴趴)

本栏目投稿请发信到: [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