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牛仔的季节
作者:杨聃在2022春夏的T台上,Loewe不乏用拼接牛仔裁剪方式制成的连衣裙和不规则上衣;Saint Laurent将丹宁用于西服套装和西装形制连体裤上;MISS SIXTY全新真丝牛仔面料,极大限度地保留了真丝成分来降低丹宁面料的摩擦系数,吸湿能力是一般棉纤维的1.5倍……牛仔继续信誓旦旦地攻占着衣橱,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对那些反叛的时代表达怀旧、眷恋和模仿。
“千年不变”的休闲风格明星——牛仔裤被视为最民主化的时尚单品,以至于它在巴黎世家回归的首场高级定制秀场上都没能缺席。在使用寿命上,基本上也少有牛仔布这般越破旧越高级的存在了。耐穿性令其和穿着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
大多数人的衣柜里总会有几条牛仔裤,不知穿什么的时候,它就成了最“偷懒”的选择。这条最早受到淘金工人启发而制作的工裤,会在诞生后的150多年中被人们视为“永恒的流行单品”,恐怕是连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也没有想到的。
李维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并载入史册:他带着成捆成捆沉重的帆布一路向西,希望能把它们做成帐篷卖给没有固定居所的淘金者们。结果帐篷卖不出去,裤子倒是很受欢迎,他利用手头的帆布赚了一笔。帆布用完以后,居住在纽约的兄弟们给他寄来了更多染成靛蓝色的法国棉布。一个叫作雅各布·戴维斯的内华达裁缝让李维在19世纪60年代卖的那种牛仔裤变成了我们今天穿着的样子。在戴维斯的建议下,裤子口袋的四角和其他受力点均钉上了黄铜铆钉,还在裤子的后口袋上缝上橘色弧形双线,据说这是第一个拥有自己Logo的美国产品。
社会学家总喜欢指出,当代生活中的时尚潮流是从街头发起的,不再像从前那样从社会阶层的最顶端开始。而牛仔裤从它被发明出来,一开始就是底层社会着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蓝领”的意思是廉价的蓝色棉布,与它相对的是优质的白色棉布和亚麻。
但是,为什么牛仔裤永不过时?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类不同的年轻人最热衷于穿牛仔裤。一类是执迷于西部装扮的,另一类希望走叛逆风。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把牛仔裤穿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看看搭配牛仔裤的配饰就知道了:西部造型包括带有覆肩和珍珠贝母子母扣的法兰绒衬衫、牛仔靴,西部牛仔皮带上带有花哨的扣;叛逆造型则是皮质的机车夹克(黑色的),带有弧形后跟的工程师靴(也是黑色的),紧身T恤和加里森皮带(2英寸厚、带有厚重金属扣的军装皮带)。西部英雄们想身骑骏马,而反叛英雄们想骑的是哈雷。总之,牛仔裤从一种乡下装束变成了后工业时代年轻人的都市着装。
二者之间也有不少共通之处,比如牛仔裤的穿法总是低低地挂在胯上,裤脚厚厚卷起3英寸的边。至少两类牛仔爱好者中的标志性人物都是这么穿的:《蛮国战笳声》(Hondo)中的约翰·韦恩和《飞车觉》里的马龙·白兰度。在电影《飞车觉》中,白兰度的牛仔裤和黑色皮夹克就像他傲慢的冷笑一样,表明他是一个社会的挑战者,挑战整个文化里充斥着的系统性的腐朽。当被问到“你到底在反叛些什么”时,他扮演的约翰尼阴沉沉地回答:“你有什么可以让我反叛一下的?”对于愤怒青年们或者装作愤怒青年状的人来说,这简直是最酷、最时髦的一句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穷人的装束成了社会上一个全新阶层的标配,那就是青少年,特别是人们所说的“不良少年”。牛仔牧场夹克和工程师靴、T恤衫、羊毛格纹伐木工外套、美国大兵卡其裤、双排扣海军呢子大衣等都可以在陆军和海军装备商店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手,这些店铺在1945年之后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借此来处理战争后的剩余物资。于是它们成了廉价的劳动阶层的户外装备。
从20世纪50年代的愤怒青年到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仅有一步之遥。前人已经定下了反叛的基调,后面的“花之子”则加入一点毒品、金属乐,也许还有一点点新左派政治哲学。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牛仔裤款式。嬉皮士的牛仔裤少不了印花和刺绣,而朋克风的裤脚不免被磨烂。随后20年,紧身牛仔裤又广为流行。
70年代,无法无天的叛逆形象被歌唱苦难的民谣取代。这一时期的牛仔裤是经拉夫·劳伦(Ralph Lauren)、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iger)和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等设计师之手设计的作品,带有喇叭裤管、扎染、故意打的补丁和砂洗等效果。引领时尚潮流的也成了诸如伯克利或是哥伦比亚之类顶尖名校的学生,而不再是《在路上》的读者。波姬·小丝颇具挑衅性的CK广告像可口可乐一般,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为牛仔裤赋予了全新的诱惑力。
90年代以后,范思哲、杜嘉班纳和迪奥等奢侈品品牌才进入牛仔裤市场。时任迪奥男装创意总监的艾迪·斯理曼从伦敦地下俱乐部、另类摇滚获取灵感,让身材不够“阳刚”的男孩翻了身,他执掌的迪奥男装反叛了主流审美对于性别形象和“性感”的垄断。2002年,艾迪获得“时尚界的奥斯卡大奖”CFDA时,颁奖人大卫·鲍伊对其设计评价道,“阴郁地燃烧着的雌雄同体魅力”和“一度局限于女装的感官诱惑力”。有传闻说绿日乐队为了在巡演中钻进艾迪的牛仔裤而努力减肥。
从汤姆·福特为Gucci设计的售价近4000美元的牛仔裤,到Demna Gvasalia用中古Levi's改造而成的Vetements牛仔裤,牛仔裤逐步与150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工刺绣裙站在了同一位置。几乎所有的奢侈品牌和高级时装设计师都把牛仔裤送上过T台,并提供了多种风格——阔腿的、紧身的、高腰的、低腰的,深色、浅色或彩色的。
就在美国花费数十年让周五便服日演变成每天都是便服日时,日本守护了常春藤风格,以及丹宁作为西部牛仔和叛逆符号而非性感符号的经典美式时尚。牛仔裤爱好者基本上达成共识,目前最好的牛仔裤传统在日本。无论是巴黎世家高级定制,还是Celine等时装屋的成衣线,丹宁面料的供应均来自日本。
伊夫·圣·洛朗生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经常说,真希望蓝色牛仔裤是我发明的。它们有表情、端庄、性感、简约——这些都是我希望在我的衣服中看到的。”
意大利作家翁伯特·艾柯认为,“牛仔裤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它会令穿着者显得更为年轻,并非因为牛仔裤广告营造出来的那些‘青春幻想’,而是因为,一个身材走样的肥胖中年人,是不可能穿上那些如盔甲一样的紧身牛仔裤的”。事实是,永远有人正年轻。
不过,当设计师牛仔裤在商业上占据市场,价格走向奢侈,它基因里的年轻、活力和反叛还在吗?
我们可以听听男装时尚专家G.布鲁斯·博耶的看法:“时至今日,牛仔裤的形象只能算得上是往昔辉煌的一个惨淡背影,从现在这些翻版的所谓反叛精神的标志里,你只能闻到自我意识过剩的讽刺意味。我们徒劳地寻找牛仔的真谛。酸洗或是做旧,日式包边或是美国产氨纶混纺。我们的牛仔裤反映出我们这个当代世界的复杂,以及比复杂更多的空虚。如今,产品的意义更多在于复杂的工序而不是天然的品位。”也许你对他关于牛仔裤的评判有所疑义,但对他关于世界的看法无可辩驳。
据说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中古Levi’s 501在日本收藏家手中。日式牛仔在Levi’s 501等经典裤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80年代日本的设计师们提出“阿美咔叽”(アメカジ,Amekaji)概念,这种日式新风格相比常春藤着装更具休闲感。依靠“职人”而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坚持手作,使得日本牛仔“经久耐穿”的形象得以长久维系。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嘻哈音乐的歌词已将A Bathing Ape和Evisu视为奢华生活风格的必备品,就连纽约soho区和伦敦西区深谙时尚的消费者对于优衣库的喜好也多过Gap。
日本从时尚荒漠演变为当下最重视服装搭配的国度之一,皆与常春藤联盟学生造型、牛仔服饰、嬉皮士打扮、西海岸运动服、上世纪50年代复古造型、纽约街头服饰,以及旧式工作服,这些服装在数十年间陆续传入日本,翻转了日本社会的样貌不无关系。尽管美国给日本的时尚热潮提供了参考雏形,那些服装单品很快就脱离了原本的根源。在《原宿牛仔》一书的作者W.大卫·马克斯看来,日本接纳、重新挪用,最后反向输出美式风格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文化全球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