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说美国海军真要“从头再来”吗?
作者:宋晓军当地时间4月14日,美《华盛顿邮报》记者维尔玛(Pranshu Verma)写了一篇题为《军方希望“机器人舰船”在战斗中取代水兵》的报道。浏览了这篇报道的内容后,我发现与我上周刚在今年第16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写的题为《美国海军真要“从头再来”吗?》的专栏文章内容有相似之处,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后者提到了中国,于是我就确定了这期专栏的题目。
简单说,我写的专栏文章内容与维尔玛在《华盛顿邮报》上写的报道内容,都是探讨美海军要用无人舰艇取代有人舰艇可行性的内容。我在专栏里将这一“取代”比喻为“从头再来”,并列举了一些技术和成本上的不确定性,所以我文章的标题用了一个问号。而维尔玛在报道中也列举了类似的观点。比如维尔玛在报道中引用了美政府问责署(GAO)主任奥克利(Shelby Oakley)的观点,她根据GAO一份用了18个月研究的无人舰艇成本的报告内容指出,海军无人舰艇在建造、部署和安装软件的费用上,恐怕比预计的要多出“数十亿”美元。再比如,维尔玛还引用了美众院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前海军军官卢里亚(Elaine Luria)在众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话说,我认为它(无人舰艇计划)充满了流行语和陈词滥调且确实缺乏细节。
当然,对于用无人舰艇取代有人舰艇的必要性,维尔玛也引用了美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学者舒加特(Tom Shugart)的话说,海军在建造这些(无人)舰艇时主要考虑到了一个敌人——中国。在解释其缘由时舒加特说,中国军队在侦察和导弹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被军事分析家称为“关岛杀手”的远程弹道导弹,据说射程为1800~2500英里。有了类似的导弹,北京便可以更好地瞄准和打击部署在台湾地区和菲律宾附近的美国水兵……而有了无人驾驶的舰艇,(美舰艇)被中国导弹击中的生命风险就会减少。而且海军攻击编队可以更大、更分散,并由远离敌人导弹射程的指挥中心实施监控。现在看来,作为有25年海军服役经验且是核潜艇艇长出身学者的舒加特的观点至少有可能被海军接受了。如维尔玛在报道中也提到了,根据2020年12月海军公布的“30年造舰计划”,海军计划首批建造21艘无人舰艇,预计成本约43亿美元,并希望这些无人舰艇能在2025年完工。
说到舒加特,4月15日美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兰登(Brad Lendon)在一篇报道中又引用了他的观点。兰登的这篇报道是有关俄海军“莫斯科号”巡洋舰疑似被乌克兰反舰导弹击中后沉没的内容。在报道中,兰登先引用了兰德公司学者希斯(Timothy Heath)的观点称,乌反舰导弹对俄“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打击,突显出在未来中美两国潜在的军事冲突中“水面舰艇的脆弱性”。随后,兰登就引用了舒加特的观点说,乌克兰的反舰导弹不如中国的好。由此可见,在评论俄罗斯海军“莫斯科号”巡洋舰疑似中弹沉没这样的热点新闻时,舒加特都不忘提及他一贯强调的“中国反舰导弹威胁论”。
巧合的是,同样是在4月15日,美海军学院新闻网公布了一份美海军2023财年预算请求重点介绍的文件。在这份长达181页文件中的“海军部战略指导”一节里,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无人平台在我们未来的舰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水面和水下成功整合无人平台将为我们的指挥官在竞争中战斗和获胜提供更好的选择。由此也许可得出一个判断,即美海军未来“从头再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美国海军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