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野的女性
作者:袁越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有发情期的,这是因为雌性必须先排卵才有可能受孕,其他时候发生的交配行为不但浪费体力,还增加了被捕猎的风险。但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少数几种哺乳动物没有发情期,因为雌性隐瞒了自己的排卵期,不但雄性看不出来,甚至连雌性动物自己都感觉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进化学家们研究了很多年都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目前最流行的理论叫作“雄性投资假说”(Male Investment Hypothesis),大意是说如果雌性隐瞒排卵期的话,雄性就无法仅通过一次交配就确保雌性怀上的是自己的孩子,只能不断尝试,这就相当于雌性诱使雄性“投入巨资”,以便在孩子出生后继续帮助雌性抚育后代。
另一种较为流行的理论名叫“减少杀婴假说”(Reduced Infanticide Hypothesis),大意是说雌性通过隐瞒排卵期让所有和她交配过的雄性都觉得自己有可能是孩子的生父,从而不再轻易杀婴。这一假说在非洲狮群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多证据支持,但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
这两个假说都假定雌性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雄性而改变了自己的生理特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的动物心理学家雅典娜·阿克提皮斯(Athena Aktipis)对此有不同意见。她运用“基于代理人的计算模型”(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Modeling)这一新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出了和以前那些男性进化学家不一样的结论。
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运用目前已经相当成熟的计算机建模方式,代替实际的田野调查,检验社会科学中涉及进化和人类行为的诸多理论。所谓“代理人”指的是计算机模型中用来代替真人的计算单元,它们具有真人的大部分典型特征,可以通过计算推测出它们的演化模式。
阿克提皮斯博士的研究表明,“雄性投资假说”在人类群体当中是不适用的,“女性竞争假说”(Female Rivalry Hypothesis)才更有可能是导致排卵期隐瞒的进化动力。她通过观察发现,在一个社会性比较强的动物群体当中,雌性动物之间的互动其实更加重要,而雌性往往会攻击同一族群里那些正处于排卵期的同伴。她把这一信息输入计算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隐瞒排卵期的雌性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因此这一性状更容易被遗传下去。
阿克提皮斯博士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1年1月25日出版的《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上。这篇论文标志着新一代女性进化学家正试图摆脱“男性中心主义”的影响,用女性视角重塑动物进化史。
这个领域的另一位女性领军人物就是BBC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露西·库克(Lucy Cooke),她曾经在牛津大学获得过动物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的进化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她刚刚于2022年3月出版了一本新书,取名《母狗:性、进化和雌性动物的革命性指南》(Bitch:A Revolutionary Guide to Sex,Evolution and the Female Animal),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雌性动物并不会因为卵子的数量比精子少而减少性伴侣的数量,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男性科学家们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为了提高后代的基因多样性,雌性动物同样倾向于寻找尽可能多的性伴侣。比如那些看似整天形影不离的鸟夫妻,如果分析一下同一窝雏鸟的DNA,就会发现雌鸟一直在偷偷和其他雄鸟偷情,她只是瞒着雄鸟,不让他知道而已。 雌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