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影视剧里的历史与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写到现实生活,人们很容易严肃起来。25年前,作为中国首部情景喜剧的《我爱我家》播出完结,在夹杂着一点点离别感伤的笑声之余,观众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喜剧还可以这样松弛,幽默还可以这样表演,尽管演员在戏中自嘲“胡侃加臭贫”,但是剧中的故事一次次地击中了当时社会的热点和大众的笑点以及旧时的痛点。很多人在这个充满笑声的剧集中,还留意到了穿插的音乐,11首歌曲并没有刻意制造喜剧旋律,反而像是一种情绪的补偿,将温情与生活哲理娓娓道来。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公元前260年,即已被上谥号为“宣太后”的芈八子去世之后5年,白起斩赵国军民45万人于长平,摧毁了最后一个可能妨碍秦之统一的挑战者。此时距商鞅之死不过78年。又过了5年,秦昭襄王占王畿、迁周天子之九鼎,亡东周。风云激荡的83年,见证了诸侯战争的全面升级、法家改革结出硕果以及官僚科层制在秦国的定型;以“国家至上”为特征的秦制,最终取代了封建色彩浓厚的周礼,奠定了其后中国历史的基调。
>"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今天之我们,重读那段历史,对大秦所影响长久的制度利弊的思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那个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就造就了那样波澜起伏的思想革命,由此思想革命,又如何造就了那样一种群体的精神气质?这样的思想革命与精神气质,其实更是我们讨论的兴趣。
>"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白鹿原》中最值得欷嘘喟叹地,不再是那些显赫的历史背景,而是小说作者浓墨重彩描绘出来的几种人格类型。守成的白嘉轩,投机的鹿子霖和用本能行事的游荡在荒原的魂魄,黑娃和田小娥,这些人格类型看上去如此真实,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巨变,可是还不断反复出现,仿佛就是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的熟人,朋友,这几种人格类型完全可以成为“寓言”,他们超越了时代,在巨变的百年中国里呈现出不变的样子。
>"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应该说,这是一个极端戏剧化的故事,两个家庭,承载了1/4世纪中国现代史那样复杂的两党尖锐对立,演绎出那样撕心裂肺的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彼此痛不欲生。这样的极端戏剧化,赋予了这部辛酸史一种极端的感染力。感染力的原因在于,在那个1/4世纪里,这样的兄弟、师生、同学、恋人因为敌对,骨肉相煎,确实又是那样真实而典型。短暂和好,长久的厮杀,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表面看,都是因为救国之主义、理想之冲突。
>"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哈姆雷特的问题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这是个高贵的问题,它意味着人如何理解自己和如何处理生活的选择权,生有生的活法,死有死的理由。而《团长》试图超越这个问题,聚集了一群没有选择的人,走在一条必死路上。所有只在活着的时候才有的尊严和价值在千里溃败中已经丢失殆尽,如同孟烦了的连队,全军尽没。
>"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电视剧《士兵突击》所构造的那个小环境具有某种实验室的功效,军队这样一个相对封闭、极端、绝对的处境正适合实验室所要求的环境状态,也因为它的封闭、绝对,因而困境和结局都相对纯粹,所以更具寓言性质。寓言才具普遍适用的能量,也许正因为《士兵突击》的寓言性质,把许三多当做一个现实人而非一个电视剧角色来对待已经成了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倾向。
>"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当观众开始付费,开始用鼠标或手指投票,网剧的内容就完全不同了。创作者考虑的不再是什么样的内容能讨广告主欢心,请哪个明星电视剧才最好卖。他们要真正开始研究观众的喜好,中国影视剧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贴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