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的增长目标意味着什么?

作者:谢九

首先,5.5%并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简单任务。对于今年5.5%的增长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做如此表述:“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为什么5.5%的增长目标具有挑战性呢?如果单从去年的经济增长来看,去年GDP高速增长了8.1%,今年的5.5%似乎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任务。不过,去年的经济高增长有很大的特殊性,其建立在前年经济低增速的基础之上,所以,去年全球经济普遍都有较高增速,美国和欧洲都实现了5%以上的罕见增长,而今年的经济增速不再有低基数效应。

除了基数效应消失,去年在疫情期间,由于海外国家疫情严重,中国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出口实现了大幅增长,为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中国的出口增速超过了21%,实现贸易顺差6764亿美元,创下195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但是,这种疫情带来的特殊效应不可持续,随着海外疫情熬过了最困难时期,预计今年中国出口增速会有所放缓。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出口增速为16.3%,虽然还算得上高增速,但是和去年相比已经明显降速,这也是2020年10月以来的最低增速。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今年中国经济的前景更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展望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经济去年虽然高速增长,但是2020年的增速只有2.3%,过去两年的经济平均增速为5.1%,今年设定5.5%的增长,是高于过去两年平均增速的,考虑到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5.5%的目标确实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对于年度经济目标的设置大多比较稳妥,尤其是2017年以来,中国已经开始淡化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转而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疫情暴发之后,对于增长目标的设定更加务实,2020年首次没有设定增长目标。2021年设置的增长目标是GDP增长6%,但这也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最终的实际增长为8.1%,远远超过增长目标。那么,今年为什么要重新强调稳增长,设置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呢?主要考虑还是为了稳就业。

从就业市场的供需层面来看,今年由于企业层面经营压力增大,对就业的需求会出现萎缩,但是从就业的供给层面来看,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仅仅高校毕业生就增加到了1076万人。一方面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减少,同时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就业市场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就业的目标设定反而高于去年,今年要将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而去年的目标是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从“左右”变成“以内”,今年对就业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就业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必须要维持一定的高增速,才能带来充足的就业机会。

在稳增长的压力之下,今年各方面的刺激力度都明显加大,过去几年一度被冷落的传统刺激手段今年都开始被重新启动,最明显的就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两大引擎。

从基建投资来看,过去几年我国的基建热明显退潮。2017年,我国的基建投资增速为19%,但是2018年快速下降到3.8%,2021年更是只有0.4%,几乎快要到负增长。我国基建投资退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值得大规模投资的优质项目越来越少,同时也受到地方债务的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受限。自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之后,今年各地的基建投资热情明显被激活。

除了基建之外,很多地方开始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适度增加了鼓励购房的刺激手段。从购房首付款到房贷利率等等,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最新公布的房价显示,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开始明显减少。

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当基建和房地产等重要引擎被重新刺激之后,短期之内应该会对稳增长起到一定的效果。在就业压力之下,适当增加稳增长的力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对于这一轮稳增长而言,还是要把握好刺激的力度,避免刺激过度带来负面效应上升,比如刺激基建可能会带来产能过剩,以及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刺激楼市过度可能会引发房价又一轮上涨,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如果稳增长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就业,可能还需要在就业弹性更大的领域发力。过去很多年,中国经济一直有一个“七上八下”的说法,也就是GDP增速要维持在7%~8%的高水平,才可以实现相对充分的就业。而西方国家只需要保持2%左右的增速就可以实现不错的就业,原因在于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以国企投资为主,拉动就业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一直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最近几年逐渐优化,尤其是就业能力更强的服务业等越来越发达,中国经济模式拉动就业的能力大大强于以前。2000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到40%,随后20年,中国的服务业比重一路上升,到202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54.5%,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半壁江山,它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劳动力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在去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对GDP的贡献率从54.5%下降到53.3%。随着今年稳增长的压力抬头,在投资驱动模式下,可能会对服务业形成一定的挤压,而后者才是吸纳就业最重要的蓄水池。 经济宏观经济稳增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