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的对与错

作者:王俊

学说的对与错0在课堂上讲农业的时候,一位学生问:“古老的非洲大陆是人类的起源地,拥有面积广阔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植物、鸟类、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可为什么当地人利用这些生物资源驯化而来的庄稼、家禽、家畜寥寥无几呢?”

能够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当然是优秀的。我以我国为例做了阐述:“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旱涝灾害很多;四季分明,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早期的人们食物获取不稳定,容易饿肚子。于是只能一次次地驯化动物和植物,让它们成为家禽、家畜、庄稼,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食物长期稳定地供应。而反观非洲,动植物资源实在丰富,肚子饿了,随便摘点果实就能填饱肚子,而且热量极高。又或者一家人出去打猎,打了一头牛回来,而要吃完一头牛,那全家得花上不少的时间。所以食物的稳定供应使得当地人没有驯化动植物的冲动,加上非洲动物大都体形高大威猛,驯化的难度也很高。”听完后,学生满意地走了。我长嘘了一口气,毕竟我用一个被认为并不完全正确的学说给学生解释了一个问题。

这个学说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简单地讲就是地理环境决定了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比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说:“炎热地方的人胆怯,寒冷地方的人勇敢,土壤肥沃地方的人安于现状,而土壤贫瘠之地的人则善于掠夺。”孟德斯鸠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述气候、土壤与法律的紧密关系。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礼记·王制》里说:“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淮南子·墬形训》说道:“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壚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秏土人丑。”这些内容说得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用该理论解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差异,尤其放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下,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但自然环境显著改变往往需要上百万年的时间,地质史上的一个冰期就有上亿年。而人类社会短短的一百年,却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美的风光可以激发作家们的创作灵感,但创作灵感最终还是来自于作家本身。所以这种过度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而忽略人类社会内部相互影响的学说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幸运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只是一个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定理,也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学说的最大魅力在于刚提出时无法确定其完全的正确性,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学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是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曾经也是学说,即便仍有很多现象是这些学说无法解释的,但丝毫不能掩盖它们的魅力。毕竟我们生活中有些地带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想到此,我对学生耿耿于怀的心情瞬间就释然了。 地理植物

上一篇: 路不平谁来铲
下一篇: 把书店走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