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还是考研?
作者:邢海洋浙江省出台创业帮扶政策,大学生创业若失败,10万元以下的贷款全部由政府代偿,10万元到50万元政府代偿80%,政府兜底后个人只承担8万元的风险。今年的考研,457万考生,独木桥水涨船高,从高考挪移到了毕业后。创业帮扶,是否能使毕业生分流呢?
今年457万考研大军比去年的377万整整多了80万人,是历年来考研人数增长最快的。七八年前在那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全国每年考研的人基本维持在170万左右,和现在的考研形势真是冰火两重天。短短几年考研人数暴涨两倍多,原因当然不全是创业环境的变化,可2016年以后创业形势急转直下,考研队伍就开始了指数模式的扩张,两者似乎还是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
今年的研究生考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水平比过去高了。“985”院校计算机专业要上岸,初试400分是打底分数。有一所大学报考的本科生中,近1/3本科生有科技成果或论文加持。可现在人人想到的就是考公考编上岸。广东河源市的和平县人才引进,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县城,最终入选资格审核名单中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1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0多名,其中还包括清华、哈佛的毕业生。在“985”“211”院校读了博士,如果是理工科,应该有一些科研成果吧,为什么不去创业呢?
毕业生为什么图安稳、求安逸而畏惧创业,恐怕和上一波创业潮的不良记忆有关。上一次创业潮,OTO、最后一公里、电池瓶颈、流量引导、互联网思维大荟萃,可到了最后每条赛道成就的也就是一两家公司,赢家通吃。大多数风口都跑不通,创业者的努力都归零。最不堪回首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网贷成为最大的一股创业势力,结果却是雷声滚滚把理财者扫荡一空,创业者则是要么跑路,要么进监狱。
创业有风险,尤其是当技术风口基本上平静下来,创业的时间窗口也关闭了。其实创业分两种,那种高大上的、挟持技术来颠覆传统的创业,绝大多数人是做不来的。所谓的创业,不过就是找一份自食其力、自己做主的职业。可对于普通人,要一个人又当经理人又要做产品,还要练就三寸不烂之舌做营销,对个人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于是那些不想上班而开店的基本都亏掉了家底。因为开了店,很多人不得不更加用力地打工。
经历了这一波创业潮的洗礼,全国2亿灵活就业人员的庞大压力下,“90后”和“00后”们看清了现实,也看清了自己的能力圈,他们迫切地想上岸。所谓上岸,就是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当然相对于大富大贵这已经是一份很保守的要求,可有这样要求的大学生太多,这个赛道变得尤其内卷起来。
连续三年,教育学是考研最难的专业。今年全国最难考的10所学校,也就是录取比例最低的7所是师范类学校,湖南师范大学居然成了考研族的珠穆朗玛峰。原因何在?隔壁的华中和华南,人员辐辏、新一线城市聚集,年轻人即使出于天然的内心驱动也会选择向这两个方向落脚。另一种理性却告诉他们,要避免和大多数人拼成绩。躲避遭遇战的毕业生们却万万想不到在偏安一隅、房价一万元一平方米的长沙相遇了。
灵活就业人数超过了2亿人,这些人中能得到就业扶持的是极少数。可庞大基数的存在决定了创业只能更激烈,成功率更低。于是,大学生们选择了考研,再走一次“独木桥”。 清华考研考研考研人数大学考研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