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皇祖
作者:卜键乾隆皇帝弘历是纂修《四库全书》的决策者。今天能见到的多数论著,在肯定这部大书的同时,总要对他来一段批评谴责,似乎非此便不够深刻和平允。开办四库馆期间,乾隆曾发布过一些查禁、删削之谕,亦为此严厉追究和处分责任者,予以批判理所应当。但要说弘历一开始就“寓禁于征”,说他发起编书之目的就是为了禁灭,“学术其名,芟刈其实”,进而将编纂《四库全书》喻为秦始皇焚坑之后的最大书劫,则措词夸诞,严重偏离了史实。
弘历的历史身份是复合的,既是一个出身满洲的英察勤勉又好大喜功的帝王,又是一个满腹经纶、终生诵写不辍的读书种子,是儒家经典的志诚守望者。若非他的宏阔视野与学术格局,若非他毅然开局兴办,若非他钦定纪昀和陆锡熊为全书总纂、批准聘请戴震、邵晋涵等一大批优秀学者参与编撰,若非他对编校设定的严苛质检程序,若非他整天盯着,若非他真的喜欢……就不会有这部《四库全书》,不会有的。
弘历享年89岁,在位整整一个甲子,加上禅让后仍以太上皇帝乾纲独断的三年,“服役期”超越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乾隆一生引为幸运和自豪的事情很多,而第一件,便是得到皇祖康熙的喜爱与亲自栽培。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康熙皇帝可是有35个儿子、97个孙子,被他看中并带在身边的似乎只有两个:先是皇太子允礽之子弘皙,在乃父的皇储被废后出宫别居;再就是弘历,相处虽短,却是陪伴祖父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那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四月,玄烨驾临老四胤禛的圆明园赏牡丹,12岁的弘历与弟弟弘昼被引至爷爷跟前,一个颀长、英挺的阳光男孩啊,询及所读书籍,一一朗声应答。康熙心生喜欢,当即决定将他带回宫中养育,随后即带往避暑山庄,命住在万壑松风侧殿,亲自指导他读书,并特选亲王、贝勒教习骑射和火器。多年后,弘历作《避暑山庄纪恩堂记》,深情缅怀那一段幸福日子,祖父的爱怜与奖赞,背诵《爱莲说》时的祖孙和悦,特别是猎熊遇险的场景。“是命贵重,福将过予”,乃康熙在事后对温蕙贵妃说的话,听得出仍心有余悸,也对爱孙的果敢镇定留下深刻印象。
数月后康熙一病不起,辞世前钦定由胤禛继位,据说其遗言中有这样一句:“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该记载见于朝鲜《李朝实录·景宗实录》卷十,弘历在雍正帝十子中排行第五,因嫡长子弘晖8岁时病亡,老二、老三接连早夭,上面只有一个哥哥弘时,便被说成了老二。关于胤禛的继立议论纷纭,这条记述虽能证明雍正帝得位之正,却又说他是沾了儿子的光。而胤禛在登基之初,果然密定弘历为皇太子,亲书传位诏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唯恐有失,又另书一份交贴身内侍保存,也是认准了要将宝座传给这个儿子……
忽忽半个多世纪逝去,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因生母崇庆皇太后大丧即将27个月服满,弘历前往泰陵、泰东陵谒奠,途中出了一档子小民献书的事:高邑县有个叫智天豹的江湖术士,梦想着升官发财,煞费苦心编造了一本《大清万年书》,“内按八卦名目,复于每卦后编设三项年号,以应三十三天之数,名为受天之命,见得本朝国运比周朝八百年更为长久”。打听到皇上要前往西陵,智天豹便想赶往御道旁等候,打算亲手敬献领赏,不料腿脚临时出了毛病,只好让徒儿张九霄代往,跪在道旁呼喊呈献。皇驾出行,常会遇到此类事件,告状喊冤的为多,也不乏献诗献赋的,一般由随扈军校接受,再酌情层层转呈。智兄小时候也读过些书,无奈家境贫寒,弄了一套道士行头,平日行医卖药、占卜算命,穷则思变,竟憋出这么一个怪招来。他在书中设定乾隆在位57年,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算出那时弘历已是82岁,实属历朝帝王所罕见。岂知谶纬推背之类历来为朝廷大忌,而弘历的小目标是90岁,智天豹被定为狂诞悖逆、诅咒圣上,落得个抄家砍头下场,连带替师献书的徒儿张九霄也判了斩监候。乾隆还真翻了翻这本小册子,一眼便见出其跪舔之本意,以“敢于妄编年号三十余条”判为逆书,却也否定了诅咒朝廷之说,不然可就是凌迟处死了。
这样一个献书的小闹剧(也是那位实在不智的智兄之大悲剧),引发了乾隆的久远追忆。他说:
忆乙卯九月,朕践阼之初,即焚香告天默祷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绍膺宝位,不敢仰希皇祖,若邀昊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彼时朕春秋方二十五岁,初未计及在位六十年寿当几何,亦复不以为意。
此“乙卯”为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胤禛崩逝,九月初三日弘历于紫禁城太和殿正式登基,诏告天下,接着便有了这次私密的祝祷。星月之下,新天子焚香告天,默默祝祷,主要内容却是致敬皇祖,表示由于康熙在位61年,自己即使届时身心健康,也会提前一年、在位第六十年时举行内禅。他还说在年满50岁之际,曾将欲行禅让之意悄悄告诉母亲。而皇太后的懿旨是“皇帝受祖宗付托之重,代上天爱养亿兆,董治百官”,即使在位满60年,也不宜“遽释仔肩”,换句话说,就是让儿子死而后已。元明以降的所有皇帝,不是个个如此吗?
此一年弘历69岁,恰好与皇祖辞世时的年龄相同,由一部妄书忆起当年的深夜默祷,其间应有一些敏感因素在焉。他对此事侃侃而谈,语调轻松,也是故作轻松,是经过岁月淘洗的轻松。在弘历之前,自努尔哈赤至胤禛的五朝大清皇帝,尚无一人活到70岁。而自己若真能在位60年,将是要85岁了。弘历是一个高度自信的帝王,也是个审慎的书生,大约还是觉得期冀过高,用了“若邀昊苍眷佑”之类假设词。从另一个方面讲,乾隆当然不仅仅是说在位时长,皇祖的丰功伟绩,勇擒鳌拜,削平三藩,统一台湾,亲征噶尔丹,收复雅克萨,也包括编印《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测绘《皇舆全览图》等,都令他憬然而生效法之思。
此时《四库全书》的编纂已进展到关键阶段。开馆之后,各地征集和采购的图书堪称汗牛充栋,为表彰江浙藏书家的踊跃献书,乾隆决定对进书500种以上者奖励《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谕曰:
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弆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因思内府所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为书城巨观,人间罕觏,此等世守陈编之家,宜俾尊藏勿失,以永留贻。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四家,着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
对于四库馆的征书措施,历来疵议甚多,甚至被描绘得如抄家抢掠一般,读这则谕旨应知传闻多虚。此事在后面将有详细描述,而仅就此谕,应能知晓江南的著名藏书家大多已打破疑虑,无私呈献,而朝廷则细加造册登录,并依据所进书的珍稀程度和数量,分别予以赏赐:献呈一百种以上者“每人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鲍、范等四家则是各赏一套《古今图书集成》。
这是乾隆对支持编纂《四库全书》的民间藏书家的回馈,也是他再一次致敬皇祖,当然也有他的父皇。《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文献汇编》,自康熙四十年奉旨编纂,至雍正六年印制完成,经历康雍两朝共28个年头,全10040卷、5020册、520函,是一部包罗宏富、分类细密的大型百科全书。正是在将少年弘历带在身边的时候,康熙对该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之名;胤禛继位后对主纂人员做出调整,亲自题序,编成后交武英殿以铜活字版印刷。而由于部头太大,该书总共只印64部,纸墨精良,装潢考究,基本上收藏于内府,外省无由得见。以《古今图书集成》作为奖赏,对天一阁等著名藏书楼而言,不啻是喜出望外。 历史中国古代史清朝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清朝历史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