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些许品味

作者:张天骄

借我些许品味0有时,作家的寥寥数笔就能把一个人物的乏味无趣勾勒出来。比如《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形容胡佛那段:“如今,他有了家室,有两个年幼的儿子,搬进了肯辛顿区坎普顿小丘的一栋大房子,成为了伦敦商界的栋梁之材。他具备了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还是很蹩脚。他家的晚宴常常在无声无息中进行。从没听他提到过一句诗、一出戏、一件艺术品。”

一句诗、一件艺术品有多重要?它象征着品味,能跨越等级的限制,不受世俗条件的约束,让人眼前一亮,甚至难以忘怀。你会记得李莫愁反复吟唱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她的武功招数却印象不深。如果《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不会画画也没啥艺术品味,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被露丝相中。

一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提升了,别人对他的要求自然也高了起来,希望他落落大方、谈吐不俗,甚至拥有极高的品味。“树小房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是形容为清朝皇帝采购的那帮子人。他们富裕起来之后并没有立即赢得别人的尊重。相比攫取财富的能力,品味更加稀缺。换言之,品味对于他人可有可无,但却是富人的必选题。追求、痴迷艺术,是他们的名片,也是义务。

菲利普·胡克的自传对富人追求艺术有着专业的分析:“自文艺复兴以来,巨大财富聚集在诸如佛罗伦萨这样的商业中心,金钱开始被用于购置艺术品,并将它作为彰显财富和权力的标志。同时,它也象征着一种让人极度想要拥有的东西:文化高雅。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成为身份地位的另一个标志。如果所拥有的艺术品已达一定的年限,那它就可以被加以操纵,并伪装成由家族世代传承而来的。购置一件正确的古董,比如一幅英国18世纪的肖像画、乔治时代的银饰、摄政王的家具,都会赋予你一种贵族身份的恩宠。”

最初,富人对艺术的痴迷也许只是“迫于形势”,让人们改变对自己“暴发户”的不佳印象。日积月累,在高手的帮助下,他们会变成内行,甚至成为某一门类的专家。原因很简单:只有他们才买得起如此昂贵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创造艺术需要天赋,但收藏、鉴赏艺术有时并没那么复杂高深,大量积累、反复观摩就可能会让审美、品味一次次飞跃提升。

品味的几世沉淀,最终形成了《格调》一书中的局面:底层的人们认为财富是等级划分的唯一标准,中层会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上层人物的衡量标准却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才是判断等级身份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对金钱、职业或受教育程度则不加考虑”。这种只是让他人肃然起敬的修饰成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原本贴在身上的羽毛,渐渐地融为一体,牢不可破,仿佛天生就是如此。 品味文化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