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陆逊看东吴孙氏与世家大族的构争
作者:陈璐陆逊(183~245年,字伯言)出生于江东大族“陆”家。他21岁入仕,早年以军事才能闻名,黄初三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领荆州牧,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但晚年陆逊深陷“二宫构争”,他的死也令人唏嘘不已。
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扬州大学教授王永平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出版有《六朝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革》等著述。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陆逊成为东吴军政领袖人物,以及最后的死亡,都有其历史缘由与必然性。
三联生活周刊: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臣僚中只有诸葛亮与陆逊是单人独占一卷,足以说明其重要地位。但现在人们通常只知诸葛亮,不知陆逊,这种状况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王永平:这牵扯到历史的演变问题。很多人物经过历史的书写与演义后,在历史传承与社会传说中留下的未必都是事实。三国中,有人把曹魏作为历史的正统,后来随着蜀汉地位变得越来越高,也有人把蜀汉作为历史的正统,但从没有人把孙吴当作正统,在后人的书写和传播中,孙吴的地位几乎被忽略了。
客观而言,孙吴的疆域比蜀汉要大得多,影响力也更大。孙吴所统治的江东地区,之后成为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寄生地。当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而作为流民政权的东晋南朝,其文化传承地就是在孙吴旧地。应该说,孙吴客观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影响比蜀汉大得多,直到今天江东依然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但是东吴的这种客观影响在历史的传播中却被忽视,并在民间演义中出现了蜀汉地位远超孙吴的现象。
蜀汉出现了民间影响力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关羽。关羽在民间名震海内外,甚至成为了财神;诸葛亮则成为道义的象征。这其中有《三国演义》的影响,而《三国演义》正是在大量民间说书、戏曲等艺术文本基础上创作而成。在经过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以后,宋明理学刻意强调忠和节。诸葛亮就被人为地塑造成“忠”的典型代表,逐渐被抽象化和理想化,变成了一个完人,成为体现宋代理学忠节观念的典型,这并不全是历史事实。在唐代之前,虽然不乏史家与论者推崇诸葛亮,但还并没有形成一种改变历史事实的普遍观念,这是宋代以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
三联生活周刊:陆逊作为“东吴四英将”中最后登场的一位,最为人熟知的是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这场战役同时也被认为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蜀汉与东吴的疆域边界就此划定。你如何看夷陵之战中的陆逊?
王永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江东大族中,陆逊是一个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能够走到孙吴军事领导地位,有一个大背景,这与孙吴政权的立国过程及其性质演变有关。
东汉以来,出现了重视门第、家族地位的一种历史趋向。富春孙氏出自江东,但社会门第身份比较低。孙策、孙权的父亲孙坚,在东汉末年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在江北担任过县丞一类比较低的职务。在社会与政局动乱的年代,他被卷入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后,由于各种因缘际会,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军政活动,因而掌握了一定的权势与地位。
随着东汉政局的变动,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大的军阀势力,比如袁绍在河北,他同宗的堂兄弟袁术在淮南。在寿阳或者叫寿春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这是后来淝水之战的发生地),袁术自封为扬州刺史。孙坚当时依附于袁术,后来被刘表用计杀害。这之后,孙策请求帮袁术回故乡平定江东。虽然打着袁术的旗号,但实际他到江东后,是想独立发展的,因为跟着袁术已经没有多少前途了。在士大夫看来,袁术要做皇帝,这属于叛逆,名声不好;而孙氏家族从孙坚起家到孙策回江东,都是作为袁术的附庸,也被认为是附逆,所以孙氏家族的社会风评也不好。
自东汉以来,虽然与中原的大族地位相比仍有差距,但江东地区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士族群体,比如文献中记载江东两个中心地区都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家族势力: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郡,也就是今天的苏南地区有顾、陆、张、朱四大家族;以绍兴为中心的会稽郡,就是今天的浙东地区有虞、谢、孔、魏四大家族。不论是吴郡四姓还是会稽四姓,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要成为名门望族,除了宗族人口多外,还要有土地,有社会势力,以及比较高的文化水平——这指的是儒家文化。汉代以经取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的主流文化是儒家的经学。能列入地方郡姓的家族一般都是经学世家,与孙氏家族这样出自乡里,凭借武力与时局变化突然冒出的寒门在文化上存在阶级差别。而且由于孙氏的武力基础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很多部下都来自江北淮河流域。虽然孙氏本人籍贯江东,但背后的军事政治力量来自淮水、泗水一带,故被称为“淮泗集团”。他们无论是从社会身份,还是地域背景上,都属于外来势力,并不受江东本土大族的欢迎。
回到江东没几年,孙策遇刺身亡,由孙权接位。但孙策死前就感觉到,要在江东建立稳定的政权,必须调整政策,缓和与江东本土大族之间的关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启用江东大族的代表,与大族结成更加紧密、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从江东大族的角度来说,虽然开始不欢迎孙氏,甚至抵制孙氏,导致很多当地名士遭到孙策迫害,但东汉末年的动乱局势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在被孙氏武力控制的地方一味对峙抵制,只会有更多人受到迫害,并且江东的政局也不能稳定。所以从家族、社会群体以及江东整个地区稳定的角度考虑,各大家族也有与孙氏缓和的愿望。
陆逊就是比较早进入孙吴政权的江东代表人物之一。他来自吴郡四姓的“陆”家,比较务实,在接受东吴政权的任命后,从中层岗位做起,参与了具体的军政工作,平定过地方的一些叛乱。但他之所以能走到后来军事领导人这个位置,离不开他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夷陵之战关乎孙吴政权的存亡,那么陆逊在战争过程中展现出的军事计谋、领导才能,让“淮泗集团”深表首肯。最终战争大获全胜,保障了孙吴政权在荆州的势力,巩固了孙吴的疆域和统治江东的军事格局。
与此同时,从孙策到孙权,孙氏掌权所依靠的“淮泗集团”原始班底,比如周瑜、鲁肃和吕蒙等军事代表人物都逐渐凋零。孙权当政之后就开始逐步提携、使用江东本土代表人物,其中得利最多、发展最快的是吴郡四姓。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孙策到江东之后,把孙权安排在吴郡,他身边自然聚拢着吴郡的人,是一种历史的机缘与巧合;其次相比会稽郡,吴郡士族势力更盛,军政人物层出不穷,经济更发达,社会势力更大,声望也更高;而且后来孙吴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与苏州的地缘关系也更紧密;吴郡士族的作风也更加进取、务实。所以吴郡四姓在汉晋之间的三国时期成为了江东地方最具社会声望的士族。
在吴郡四姓中又有两个家族更为重要,一个是顾氏,另一个是陆氏。孙权用顾氏的代表顾雍做了丞相,用陆氏的代表陆逊做了最高军事长官,标志着孙吴政权“江东化”。这意味着孙吴政权的性质与孙策刚返回江东时,发生了转变——由一个外来的侵略势力变成了一个本土化的地方政权。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提到,作为江东儒学世族的主要代表,陆逊最本质的身份特征应该是一个政治家。我们对他作为军事家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比较熟知,但作为政治家的陆逊却很少有人讨论,具体而言他的政治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永平:过去人们都把陆逊作为一个武将进行讨论,他最有名的功绩是打了夷陵之战,并且长时间在荆州掌握着孙吴的军事区。孙吴当时主要的军事力量在荆州,荆州的北边要抵抗曹魏,西边要抵抗蜀汉,所以掌握了荆州就掌握了孙吴的军权。然而,陆逊固然在军事上多有作为,但在顾雍去世后,他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政治家,是江东地区士族的代表,并且分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要有治理全国的总体思路,由于陆逊是儒学士族的代表,所以他的政治理念就是儒家的理念。他主张国家政治要以德为导向,行德政,勤政爱民。战争年代社会动乱,徭役、兵役等劳役都非常繁杂,陆逊认为要轻徭薄赋,让民众能够生存,这是他在政策导向上的原则性标准。另外陆逊还主张用人要德才兼备,符合儒家标准,大公无私。
在方方面面,陆逊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儒学政治家的标准和特点,并成为整个江东大族和士大夫阶层的政治领袖,最后与孙权产生矛盾,也成为孙权强化皇权的主要打压对象。尽管孙权没有直接杀死他,但通过长时间的政治斗争令他郁郁而终。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陆逊之死的原因,学界似乎有很多不同看法。在你看来,陆逊最后深陷“二宫构争”被孙权逼死,其主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对于东吴最后的覆灭是否造成了一定影响?
王永平:史书上对于他的结局记载很隐晦,但实际上就是斗争失败。孙吴“江东化”后,顾雍担任了19年丞相,虽然与孙权也多次产生矛盾,但他为人相对温和,没有激化矛盾。文献记载吴郡四姓的门风特点是“陆忠、顾厚、张文、朱武”。忠往往具有刚性,所以陆逊的性格也比较刚烈。
并且,孙吴“江东化”的过程,也正是孙权建国称帝的过程。最初他年轻并且资历尚浅,需要仰仗以顾、陆为代表的江东大族,但随着他称帝时间越来越长,政权局势也趋于稳定后,孙权的专制个性逐渐显露,矛盾也变得更为尖锐。到陆逊做丞相时,已经是孙权称帝中后期,他作为专制统治者的个性已经非常强了,与来自儒家大族的代表、政治家之间的思路、理念和文化差异,几乎不可调和。比如陆逊主张仁爱、德政,但孙权要求对外征战、扩张皇权。这些方方面面的差异本来就存在,只是早期彼此以合作为主,但到了后期,孙氏本来让渡的部分权力要逐步收回,于是变成以对抗斗争为主。
这种矛盾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爆发了。孙权的长子孙登本是太子,他长时间在荆州由陆逊辅佐,儒家化程度很高,品德有口皆碑,但因为很早去世,没能登基皇位。次子孙虑去世则更早一些,所以按照顺位继承原则,应该由三子孙和继位为太子,这也受到了以陆逊为代表的朝臣和儒家士族的默许和共同支持。但是孙权要换鲁王为太子,打乱皇位的继承权,引起朝臣的分化和斗争,最后导致陆逊受到了打压。
其实这完全是孙权挑起的一场政治斗争,通过打乱太子位继承这么一个非常规的操作,发动对江东地方士族的打压运动,降低孙吴地区江东大族的政治影响力,皇权得以逐步强化。但实际孙吴的内部矛盾并没有因此解决,反而随着对江东士族打压的不断强化变得更加激化,这致使孙权之后的孙亮、孙休等人更加不得人心。尽管孙吴政权还继续延续了数十年,但其影响很坏,对孙吴的政局乃至灭亡都有负面影响。所以陆逊之死具有必然性,也暗示着孙吴政权此后的混乱。
三联生活周刊:通常认为,东吴的演变实际上是从军人统治的政府向世家大族统治的政府转变。为什么在三国中只有东吴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路径?
王永平:这涉及三国历史上一个更有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对于魏蜀吴与地方大族的关系,过去很多人认为,曹魏跟大族的关系很紧张,蜀汉也有类似的情况,但孙吴相对而言处理得比较好。然而实际上这三个政权的性质没有根本差别。相对而言,孙吴政权的江东化做得更温和,但斗争始终存在,并且相当激烈,包括陆逊本人其实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逼死的。
总体而言,孙氏出身较差,门户地位较低。孙氏若想在江东建立国家,与北方的曹魏、西边的蜀汉对抗,并能长治久安,必须要依靠当地豪门望族的代表。虽然背后斗争矛盾很多,但孙氏表面上还是实施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而北方的曹魏并非移民政权,后来通过汉献帝禅位的方式篡汉。在很长时间里,曹操实际上掌握着朝政,所以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孙权也派人到北方建议曹操直接称帝。曹操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意思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曹操不是不想称帝,但怕议论、怕时机不成熟。曹操去世的第二年,汉献帝主动退位,曹丕称帝,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篡夺皇位,但已经习惯了曹魏作为实际的掌权者,没有本土与外来的关系。
西方的蜀汉,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割据西南,他们对于蜀地而言是外来的征服者。但为什么他们不学习东吴进行巴蜀化?因为巴蜀的本土士族力量比较弱,虽然彼此间也有矛盾与斗争,但不像吴郡、会稽的反抗力量那么强大。所以诸葛亮虽然也会笼络、妥协并启用一些本地人,但没有形成巴蜀化这么一种主流政策。
三联生活周刊:历史上长时间作为中国统治阶层的豪族、儒教知识阶层与官僚的三位一体,最早出现正是后汉到三国的这个时期,尤其可能体现在东吴。如何理解这种变化?这对于后世又有哪些影响?
王永平:从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上比较普遍地出现了士族群体,这主要是汉代的用人方式导致的一个社会阶层。汉代独尊儒术,以经取士。汉武帝在首都办了太学,太学的生员名额有限,每个郡、每个县也设学校,各层各级都在学校里选拔人才。但无论太学、郡学还是县学,大部分人仍然需要有一定物质条件才能就读。所以当时的读书人一定都有家族背景,时间长了,这些家族变成了文化家族,朝廷取士实际就是从这些文化家族里面进行选拔。因此从东汉中后期开始,特别到了魏晋以后,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大部分都出自于名门大族。
家族官僚化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东汉时越来越明显。东汉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官僚家族、文化家族,比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都是四世三公,是当时天下最有名的家族之一。这些大家族集中在北方,特别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到东汉中后期,像吴郡、会稽等南方各地也开始形成各自的家族,但吴和会稽郡士族是地域性的士族,达不到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那样的社会影响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用人政策,即“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其雏形产生于曹操之后曹丕代汉时,因为曹操出身门第低下,他以此打破东汉以来重视门第与道德、以儒家标准为导向的用人制度。但曹魏帝国也必须要向士族做出让步。曹丕称帝前,吏部尚书陈群上书提出了九品官人法,要立国就必须向世族社会做出让步。对于后世的统治阶层,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政治制度。所以门阀大族的兴起虽说是从东汉开始,但决定性的政策是曹丕在建魏篡汉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九品中正制。
孙吴虽然没有形成九品官人法,但作为一个地方政权,它实际也利用了地方大族来主导地方事务。但随着皇权强化,孙吴却又想去江东化,这就产生了内部的矛盾与变化。后来孙吴被西晋灭亡,陆氏、顾氏家族的人也必须去洛阳发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陆机、陆云两兄弟,不过他们的处境实际也很尴尬。首先,虽然陆家是南方第一门第,但与北方中央地区的大门第仍然不能相比;其次,东吴是被灭亡的国家。但作为地域群体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陆氏兄弟一方面虽然不快活、不舒服,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他们有个政治特点,叫“游走权门”,这是他们吴人的身份所决定的。虽然陆机、陆云是著名文学政治团体“二十四友”的代表人物,但这在西晋并不是一个很受正统士人待见的经历,因为主导“二十四友”的贾谧有着外戚身份背景,被当时主流的清议高门士大夫社会所鄙视。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人们常评价前三位善于进攻,陆逊偏向防守,实际他也更倾向于先稳定东吴局势,不主张北伐。这似乎也致使我们看到东吴后来北伐的意图并不强烈。这是否也是孙氏与江东士族之间的一种矛盾?
王永平:这是关乎孙吴政治,乃至三国时期竞争大局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东吴四英将中,周瑜、鲁肃和吕蒙三人都属于“淮泗集团”,他们跟随孙策返回江东地域,这是他们的身份特质;其次,周瑜处于三国未定之际,蜀汉没能真正稳定,曹魏也没有立国,他为孙氏政权的建立制定了一套战略规划。到了鲁肃、吕蒙时期,与曹魏已经无法相争,那么他们与刘备争夺荆州,实际也是在积极实践、落实周瑜的一些战略部署。孙吴政权“江东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孙吴政权。
在三国里,孙权称帝最晚,因为他既没有像曹魏长时间经营刘汉政权,最后通过禅让的方式篡夺东汉的条件,也没有像刘备打着汉家的旗号,要把曹氏比下去的名分。为了跟刘备争荆州,孙权甚至一度还依靠了曹魏。曹丕派人以皇帝的名义赐给了孙权一个吴王的封号。222年孙权称王,到229年孙权称帝,这期间相隔了七八年。当229年完成“江东化”后,孙权才做了皇帝。
与中原相比,江东当时还是相对边远落后的地区,不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中心。作为地域性的地方势力,江东本土大族存在着本位意识与地域意识。曹魏处在中心地位,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而孙吴主要占据荆州、扬州和交州,在三国里排行老二,并且主要的经济区就是今天的江浙地区。蜀汉只占据了益州,最为弱小,也最早灭亡。
那么,依靠这样的地域力量去抗衡中原,在江东大族看来不太现实。所以当孙吴实现江东化之后,这些江东士族必然要修正周瑜提出的开放式北伐战略,主张“保境息民”,以守为主,保持内部稳定,减少国力损耗。应该说,对于汉晋之间的一个分裂时期来说,这是地域性士族群体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一个长期政策导向与战略规划。
三联生活周刊:后来晋室南渡,江东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与东吴时期追求稳定的内部局势是否有关?
王永平:从中国历史的客观发展过程来说,江东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孙吴是一个重要时段。紧接着,北方民族混乱,战争频繁,汉族南迁,建立了东晋南朝,孙吴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地和发展变化的新区域。此后随着隋唐统一,中华文化再次复兴,江东成为华夏文明传承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寄生、传播与衍生地。为什么东晋要南迁到江东,而不是其他地区?这与孙吴时期长达80年的发展所奠定的基础有关。所以孙吴在中国社会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应该被忽视。
(实习记者明雪菲对此文亦有贡献) 历史三国战争史孙策赤壁之战孙权军事人物陆逊政治文化历史政治三国人物孙姓明朝历史夷陵之战东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