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还能稳增长吗?

作者:谢九

当前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央政策的回应。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并且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之财政部去年年底已经向各地提前下达了1.46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务,所以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在短时间内被点燃。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投资一向是稳增长的利器,每当中国经济面临稳增长的压力时,投资总是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这一轮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短期之内肯定也会对拉动经济起到积极效果。不过,从长期来看,以财政政策刺激投资,对经济的最终拉动效果还有待验证。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赤字率一直默守3%的红线,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当年在特殊时期赤字率大幅突破了3%,上升到3.6%。2021年疫情平稳之后,考虑到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当年的财政政策保持了相当积极的基调,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所以,2021年的赤字率还是维持了3.2%的相对高位,并没有回到3%的红线之下。

今年1月底,财政部公布了去年的财政数据,出乎意料的是,去年的财政收支整体呈现出超收歉支的状态,也就是说,财政收入的增长超出预期,财政支出的力度不及预期。

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按照财政部的解释,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更值得关注的是,财政支出大幅放缓,只有0.3%,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速。

去年财政超收歉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余粮留给今年的财政,为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预留了更多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积极财政政策之下,为什么财政支出增速反而创下新低,或者说,为什么有钱还花不出去?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今年,是否意味着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最终也会大打折扣呢?

去年的财政支出不及预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去年经济增速较高,各级政府稳增长的压力和动力不是很大,所以没有太强的意愿去刺激投资;二是由于在地方政府较高的债务压力之下,大规模投资受到一定制约。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了前些年多次大规模投资高潮之后,我国很多领域已经接近饱和,继续大规模投资的空间已经不足,如果强行大规模投资,只能投向一些相对而言不那么优质的项目,这样一方面会带来产能过剩,同时也会因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为将来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比如作为稳增长的传统主力,去年的基建投资增速仅为0.2%,几乎接近负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有关方面对于基建投资的谨慎。

尽管去年安排了高达3.2%的财政赤字率,但在多重因素之下,去年的实际财政支出明显低于预期。去年的财政预算原本计划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增长1.8%,但最后实际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只有0.3%。

考虑到去年的实际财政支出并不积极,那么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如果继续以大规模投资作为主要发力点,最后的效果也有可能不及预期。和去年相比,今年有利于促进投资的因素在于,今年的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各级政府刺激投资的意愿相比去年更强烈。不过,即便如此,大规模投资也依然面临两大制约:一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二是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面临饱和。所以,今年的财政政策要发力,还需要开拓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局限于大规模投资。

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增支,通过财政支出刺激投资;二是减税,通过大规模减税惠及中小企业,激发市场活力。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推进结构性减税,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减税降费总规模超过7.6万亿元,我国的宏观税负(税收/GDP)从2015年的18.13%降至2020年的15.2%。即便如此,我国的减税政策也还有较大的空间。以去年的税收情况来看,依然实现了较高增长,全国的税收收入为17.27万亿元,增长11.9%,非税收入为2.98万亿元,增长4.2%。

除了继续加大减税力度,在增加财政支出方面,也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向民生等公共消费领域倾斜,而不是过度集中于大规模投资。所谓公共消费,也就是政府增加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以政府作为相关市场的消费主体。衡量一个国家的公共消费水平,主要以公共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就是公共消费率来判断,目前全球的公共消费率平均水平大概是20%,发达国家略高,中国大概是16%,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公共消费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政府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的消费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很多民生短板,提升民众福祉。当政府增加了公共消费的投入之后,可以减轻民众个体的投入,从而将更多收入用于其他消费,进而解决我国消费不足的难题。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每当需要稳增长的时候,投资手段的运用便驾轻就熟,但是大规模投资的效果却逐年减弱,潜在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在以传统的投资手段稳增长的同时,或许应该探索更多的路径,为中国经济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宏观经济投资消费投资稳增长国内宏观赤字率国外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