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侵日”与“印太战略”
作者:宋晓军2月16日是美方政要预言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的所谓“入侵日”。第二天虽然“入侵”并未发生,但包括总统、国务卿等人在内的美国政要仍死咬着“入侵日”迟早会来的口风不放。鉴于一周前美政府刚发布了明显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于是有关心军事的媒体朋友就问我:美方会在军事上搞定“入侵日”的同时推进其“印太战略”的落实吗?对此我回答说:最终还要看拜登政府提交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请求。
为了解释我的这个回答,先例举一下2月16日我看到一篇证词中的一段话。2月16日,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安全小组举行了一次题为“保卫美国的盟友和利益——抵御俄罗斯在东欧的侵略”的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前美驻欧陆军司令霍奇思(Ben Hodges)中将做了一段较长的听证发言。在发言中霍奇思除了强调美国和北约必须要在军事上遏制俄罗斯外,还说了一段涉及中国的话。他说“从长期来看,即使美国越来越多地将中国视为正在崛起的威胁,但如果欧洲不稳定的威胁继续存在,或者盟国开始对这个跨大西洋联盟失去了信心,美国也无法指望与北京竞争”。很显然,在霍奇思将军的认知里,美国必须在军事上应对所谓俄罗斯的“入侵日”同时,并行地推进“印太战略”。那么霍奇思的观点有可行性吗?
其实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是:需要看投多少钱。巧的是同样在2月16日,路透社记者斯通(Mike Stone)引述美国内三位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按规定拜登政府将提交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请求将超过7730亿美元。其中两名消息人士称,如再加上能源部发展核武器的开支等,2023财年的国防预算请求总额将超过80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那么这个说法可信吗?2月11日美前陆军少将、美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法拉利(John Ferrari)专门撰写了“算细账”的文章称,考虑到通胀因素,2023财年国防预算的总额至少应该是8160亿美元。比如他举例说,2022财年规定军人薪金增幅为2.7%,而2023财年增幅仅为4.7%,但这两个数字都远低于这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指数,进而会造成美军官兵家庭购买力下降而影响战斗力。因此,如果将2023财年国防预算定为8160亿美元,至少可以向中俄两国,“发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我们的军事力量将做好准备并有能力遏制侵略……”
现在的问题是,拜登政府真的能听霍奇思和法拉利这两位退役将军的话大幅提高2023财年国防预算吗?2月16日美众院民主党进步派党团负责人、众议员贾亚帕尔(Pramila Jayapal)在推特上就给出了她的回答。她称2023财年超过770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很荒谬”,政府应“投资家庭、社区和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拜登本人的初衷更靠近贾亚帕尔的观点。比如他提交2022财年国防预算时增幅较2021财年仅为1.6%,大大低于“可自由支配开支”中非国防预算16%的增幅。最终还是参众两院在高票通过的“2022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强行”增加了约30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针对俄罗斯的所谓“入侵日”拜登政府向东欧增派了兵力,但在操作上主要还是使用了外交和经济政策工具。那么接下来在落实“印太战略”上会不会“照方抓药”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在不久后拜登提交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中。顺便说一下拜登在担任副总统期间说过一句常被人引用的“金句”——给我看看你的预算,我会告诉你你看重什么。 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