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个100岁还差20岁的传奇

作者:张斌

距离第一个100岁还差20岁的传奇0Kiss&Cry,只有戴着这样字样的小牌牌,才能坐到首都体育馆精心装扮的等分席上,候着悲喜时刻的到来,大多笑得格外努力,即使有泪水,各自的北京冬奥会花滑参赛历程算是竭尽全力了。双人滑,俄罗斯三英冲金,希望可以自1964年以来,16届冬奥会第14次登上领奖台最高处。如果你是花滑迷,不仅会沉醉于“葱桶战三英”的绝妙大戏,也一定不会忽略陪伴着俄罗斯两对选手、始终坐在等分席右侧的那位老奶奶——塔玛拉·莫斯科维娜,带走一块铜牌,依旧气定神闲,过往率领队员们拿下的四块双人滑冬奥金牌,早已美妙定义了何为传奇。

老奶奶莫斯科维娜装束清雅,口罩遮面,一般人根本难辨其年龄,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的第四天,她出生在列宁格勒,人生最初的900多天里,空前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不知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哪些痕迹。随后,妈妈带着小莫斯科维娜辗转逃回乌拉尔山老家,虽能暂避烽火,但是饥饿没能放过所有人,每天定量仅为100克面包。严格把控运动员营养摄入的莫斯科维娜可以很精准地换算出幼年时那一口面包的热量仅为——265卡路里,严重的营养不足导致她发育不良,瘦小纤细,虽未对日后成为花滑高手造成障碍,但是饿急了偷吃叔叔口粮面包的记忆却伴随至今。

10岁时,小莫斯科维娜回到列宁格勒,风雪之中开始尝试滑冰,脚上最早是一双冰球鞋,酷寒天气中,常常还要躲进冰场旁边的木屋里自己烧火取暖。上世纪60年代初,莫斯科维娜连续五年夺得全苏单人滑冠军,风光无限。后来,听从她的教练也是后来的丈夫建议,改练双人滑。1968年,莫斯科维娜与男伴米申联手拿下冬奥会第五名,第二年又获得世锦赛亚军。

据米申自己讲,他们是第一个完成了男伴单手将女伴托举过头的组合,开运动先河。这既得益于莫斯科维娜纤细的身材没有给米申太大挑战,同样也是因为两人艰苦卓绝的苦练打磨。据回忆,当年两人在一个由教堂改建的小小冰场里训练,面积不过15米见方,助跑距离不够时,竟然要从木地板上先跑起来,进而跃上冰面,如今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退役后,莫斯科维娜转身成为教练,她创造性地将俄罗斯芭蕾舞中的精髓移植到花样滑冰之中,让艺术表现力始终成为俄罗斯人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运动员在冰上始终保持超级专注度,莫斯科维娜还会追着选手们高声喊叫或者做出干扰动作,这让其他国家教练看得目瞪口呆。冰上训练之余,莫斯科维娜还组织运动员们进行艰苦的爬山训练,塑造他们在四分钟表演里的超级体能。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维娜与其他100多名俄罗斯花滑教练员和运动员做出了同样的决定,离开令他们感到绝望的祖国,落脚北美。曾几何时令人骄傲的苏联花滑王国暮气沉沉,国家训练基地的扫冰车常常停驶,那是因为司机将宝贵的汽油换了伏特加喝。精英虽然纷纷避居海外,但是俄罗斯强大的花滑人才储备和优质基因足以让他们持续统治运动王国,莫斯科维娜在世纪之交的几届冬奥会中连战连捷。1992年冬奥会双人滑金牌得主娜塔莉娅如此评价恩师莫斯科维娜,“她总是在追求全场起立鼓掌致敬的效果”。莫斯科维娜门下最出色的男选手迪米特里夫曾在1994年和1998年两度夺金,他赞誉大赛之中,恩师驱动门生情绪及状态的能力无人可及。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莫斯科维娜麾下选手原本高分赢得金牌,但后来改判与加拿大选手分享金牌。一度有人怀疑这位传奇人物知晓背后操纵的所有秘密,在背负多年旁人指摘后,直到本届冬奥会前,才有纪录片澄清,莫斯科维娜正直清白,不曾参与任何背后龌龊。至于说裁判问题,莫斯科维娜常说一句谚语——有人喜欢牧师,有人喜欢牧师的妻子,有人喜欢牧师的女儿。 莫斯科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