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7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年前,我居住的小区物业在单元楼门口贴了一则通知。通知上写着让有意愿安装电梯的业主发短信告知住户具体信息,工作人员在年后会根据报名情况告知安装方案。
我家所在的小区最开始的住户是市区的拆迁户,入住已有40年了。这些年来,随着小区周边地铁通车,房价一路飙升到一平方米4万元。但与周边小区相比,还是很难出手。购房者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房子有无安装电梯。
前些年,小区居委会统计了一次安装电梯的意愿。我家住在4层,因为家中老人年龄大了,有时家里还要搬运重东西,没有电梯的确不方便。当时我就去找楼长登记了,但后来却没了消息。一年后,我询问居委会主任,她回答说,要有四分之三的住户同意且各家自己出电梯相关费用才能联系安装事宜。
小区位于特大城市的郊区,区里如火如荼地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近年来,小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道路扩宽了,孩子们有地方玩了,还专门开辟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一块全市示范项目专项菜地。在众人的期盼下,小区里的十几栋楼被纳入市里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之内。但我打开公众号的通知仔细阅读,发现老旧小区改造只有外墙粉刷、窗户更换等项目,并不包括安装外挂式电梯。我将此事告知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亲人们有些失望,但也只是一声叹息再没言语了。
元宵节之后,我打电话询问电梯公司工作人员。接电话的人语言很平淡,她告诉我,要等到小区里面所有的楼都统计完了才能根据每个单元的情况再和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出通知。
由此我联想到停车问题。登记了几遍车辆的信息,但小区门禁系统还是没有拦住外来的车辆进入。下班晚的住户回家找停车位最少要花20分钟。下周学生们陆续开学,早晨的小区又会上演堵车一幕。还有同楼的住户反映的顶层漏水及漏水导致房屋墙面被泡的问题。前几天的强降雪后,大雪块掉落到楼下的树木和车辆上,有的业主在微信群里善意提醒有车人士注意停车位置。
去年,我们小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区”称号,评选标准不得而知,只是希望广大居民的居住体验和幸福度能早一天达到“友好”这一词语。
(读者 宝妈)败家子
同学老杨最近接待了一位前来做法律咨询的老人。老人姓徐,今年70岁。徐老来律所,是想让律师帮他把房子要回来。老杨看了看徐老带来的房屋购买合同,合同上的购买人是徐老的儿子小徐,出售人是一位陈先生。老杨以为这房子是徐老给儿子买的,现在反悔了。徐老却说,不是,这房子是我30年前买的。
徐老和陈先生是战友。25年前,两人一起从部队复员转业,安置在同一座城市。陈先生是当地人,家里有房子,徐老是外来户,婚后一直为房子的事犯愁。复员五年后,陈先生的单位要分房,单位的房子比市场价便宜不少。陈先生马上想到了战友徐老,愿意把自己这套福利房卖给老战友,钱也不多要,单位这房子卖给陈先生多少钱,陈先生就收老战友多少钱。只是有一点,这房子当时无法过户,房本上写的是陈先生的名字。
老杨似乎明白了什么,仔细看了一下小徐和陈先生的这份购房合同,房屋价格是30万元。按照当下的房价,这套房子起码得值300万元。徐老接着说,去年夏天,儿子提出了房子过户的请求。老两口合计着,趁着老人们都在,赶紧把这套房过到儿子名下。不然,等老人们都走了,很多事情怕是说不清楚。
徐老找到陈先生,道明来意。老战友也早有此意,事情办得很顺利。但当小徐顺利拿到房产证后,家里风云突变,徐老和老伴的日子每况愈下。他们很无奈,只好找律师寻求帮助。
原来小徐是个败家子,年轻时就花天酒地,对媳妇和孩子向来不管不顾,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做什么也不长久,后来自己做生意,也不见有什么起色,勉强糊口而已。如今小徐年近不惑,孩子都上高中了。徐老看儿子这两年老实多了,以为他折腾够了,就同意了儿子的建议。但他没想到的是,儿子急于将房子过到自己名下,其实别有用心。
小徐并没有“改邪归正”,不知什么原因,他在外面欠了债,数额不小。小徐急于将房子过到自己名下,是想卖掉房子还债。最近几天,已经有人在中介的带领下来看房了。此举自然让徐老和老伴伤心欲绝,老两口还住在这里呢,争吵自然不可避免。徐老说,儿子恨不得马上就将爹娘扫地出门,要是真把我们赶走,我们老两口住哪儿啊?
听完徐老的讲述,老杨明白了,小徐的这份购房合同只是个形式,小徐和陈先生之间也不存在实际的购买行为。签这份合同的目的,只是将实际属于徐老的房子赠与小徐,是个赠与行为。但目前小徐不孝顺,徐老想撤销赠与。听了小徐的所作所为,撤销赠与问题不大。但一场家事,如果真要用诉讼的方式解决,那成本可就大了,而且折腾的都是自家的钱。老杨向徐老说明了打官司的思路和成本,同时提出建议:动员亲戚朋友,晓以利弊,好好做做小徐的工作,实在不行,再考虑诉诸公堂。
(读者 蒋霖)孩子的兴趣课
去年暑假我找了一份教小孩子弹古筝的兼职。我的学生都是零基础的一、二年级小学生。上课之初,孩子们都很听话,上课的时候百分百认真,可上到后面我却发现,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缺乏课后的练习,这就导致一节45分钟的课需要花一大半的时间给他们纠正最基础的指法。
每节课后我都会提醒家长督促孩子练习古筝。所有学生家长最初听到我让他们督促孩子练习的时候都说家里没有琴。我告诉他们,琴行在开放时间都是可以免费练习的。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学生来琴行练过琴。
学生A的家长说,我们知道学习乐器就是要练习,但是我们现在就想让她培养一下兴趣,以后再说。
学生B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两个月后买了一架古筝,但是放在家里一个多月,也不见督促孩子练习。我问:“那买琴干吗?”学生B的家长说:“我们也不懂,孩子说音不准。”琴行负责人告诉他们可以把琴拿来琴行免费帮他们调试。帮他们调试过琴音后,我发现学生B还是没有回去练习。我又问家长,家长说回家练了,只不过她不自觉,开着电视弹了一会儿。我很无奈,再次提醒家长既然买了琴,最好能够督促孩子在空余时间认真练习。
后来,学生B的家长给我发过来一个孩子练琴的视频,让我大跌眼镜。正常弹古筝的时候,摆放琴谱的架子应该是放在筝的正前方,正对孩子。但视频中,琴谱架却放在了孩子座位左侧,孩子时不时歪着头看自己左手方向的琴谱。看完视频后,我委婉地告诉家长这样对孩子的颈椎不好,需要纠正一下,家长还是一个劲地回应那句:“我们也不懂……”
在琴行等待上课的空隙,我曾多次见到过一位母亲陪女儿练习钢琴。孩子最爱的玩偶是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小熊。孩子练习的时候希望小兔子陪她一起弹,小熊作为观众,这位母亲就将小兔子放在孩子旁边,小熊放到钢琴上作为观众。一首曲子弹完,孩子又希望小熊和小兔子可以换一下身份,孩子妈妈又很耐心地将两个玩偶换了位置,并说:“刚才弹的时候有明显的停顿,是不是弹错了呀,这次换小熊陪你弹要避开刚才的错误哦。”孩子还跟母亲解释了刚才弹错的原因。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批评家长或学生,只是学习乐器本身就需要付出很多时间来练习。家长想让孩子培养某些兴趣,不能完全寄托于孩子,适当的监督与陪伴才能让孩子在兴趣之路上长久地坚持。在学习兴趣课的路上,家长能做的远比交学费多得多。
(读者 张祯寅) 电梯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