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观影

作者:徐菁菁

独自观影0真正的独自观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021年1月,北欧规模最大的电影节瑞典哥德堡电影节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一名影迷独自一人到距离哥德堡海岸37公里的无人小岛汉内斯卡尔岛上居住一周。上岛的影迷不允许携带自己的手机、电脑、书本,可以在岛上的小屋里或者灯塔的楼上观看本届电影节参展的70部影片。

有超过12000人报名参加这场奇幻之旅,最后的胜出者是瑞典41岁的急诊室护士丽莎·恩若斯(Lisa Enroth)。乘船登岛,在灯塔小屋的沙发上坐下,恩若斯听见船只的马达声渐行渐远,只觉得“万籁俱静,好像有人突然关掉了音量键”。她努力地听,于是,风声、从灯塔高处俯冲下来的鸟雀的动静、远处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慢慢在耳边清晰起来。

在汉内斯卡尔岛上的一周里,恩若斯看完了30部长片和一些短片作品。她很喜欢音乐纪录片《仇恨摇滚》和台湾导演蔡明亮的剧情片《日子》。作为一名忙碌的急诊室护士,恩若斯并不是互联网重度用户,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岛屿上,她感受到了没有手机和网络带来的自由,她从来没有这样不被打扰地观看影片。她意识到了某些日常生活中自己从未意识到的习惯:当一个疑问从脑海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是那么习惯于立刻拿出手机搜索一番。恩若斯也感到有些“古怪”:在完全没有任何机会和其他人交流影片观感的情况下,她独自沉浸其中,“一个人消化观影的全部过程”。她发现,影片里的情节会格外长久地在她脑海里逗留,以至于在梦中不断地演绎:“我从没有梦见过那么多古怪的东西。”

并不是人人都会享受恩若斯这样孤独的观影经验。作为一种群居生物,人类天生有交流与分享的渴望,但这种极致体验能够诱惑如此多的报名者跃跃欲试,可能也说明我们面对的现状:生活的世界是如此嘈杂,哪怕是观看一部影片,也很难有片刻的“独善其身”。

如果你选择在家里观影,那么,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弹幕可能比影片本身更令你印象深刻。

独自观影1电影院似乎不一样。电影院的物理环境在电影诞生的100多年里都没有本质的变化:它一如既往地黑暗。这是放映对环境的要求,也是观众在心理上的需求。我们和互不相识的各色人等汇集到影院,等灯光熄灭,陷入黑暗的时候,我们只属于我们自己。在这种“孤独”中,我们得以将自己专注地投入到银幕上的紧张情节和美好幻象之中,成功脱离现实世界,穿越进另一个更为丰富的迷梦般的世界。

但今天的观影常常不是这样的。在坐进电影院之前,我们往往已经在社交网络上经过电影宣发的N轮轰炸,对于我们将要看到的人物、可能的情节已经大概有了数。我们还可能已经在评分网站上进一步获取过信息。我们在心里掂量着这部片子到底值不值得花钱花时间,于是好奇心驱使着我们阅读了更多的网络评论。哪怕坐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我们依然不是独自一人。有多少次,你曾经掏出手机,和朋友分享观影当下的感受,或是在心里默默想道:“这段可以发个朋友圈。”有多少次,一个预先知道的人物和情节出现的时候,你会回想看过的那些信息?还有多少次,你听到一首歌、一个陌生的名词,它们勾起了你的好奇,促使你打开了网页的搜索框?当影院灯光重新亮起来的时候,你心头本还萦绕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你等不及把心头的想法整理清楚,就打开了网络评论的页面,发现早有“大神”把来龙去脉、明喻隐喻说得明明白白。 电影节观影影院观影

上一篇: 未知的旅行
下一篇: 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