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

作者:徐菁菁

问路06年前我和同事一起在意大利出了一次长差,回来以后,他赠给我一个称号:“行走的LP(《孤独星球》)”。这个称号有大部分要归功于我出色的带路能力:无论是在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罗马,我们两个很少使用交通工具的“走路党”,没有迷过一次路,也没有问过一次路。那是我第一次尝到手机电子地图的甜头。

现在,手机中的电子地图是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APP之一。我依靠它估算通勤时间、确定交通方案,寻找哪怕是住所方圆两公里以内的餐厅、修车厂、停车场、银行、咖啡厅、药店……上一次向一个活生生的人询问这些信息是在什么时候?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我可能成为街头被问路的那个人。好多次,我都默默地按捺住了给对方提一个小建议的念头:你为什么不用一下手机地图呢?

有太多的理由,让我把找人问路这个选项抛之脑后。要问路,首先你得克服社交恐惧症,在来来往往的人中挑选最面善的那一个。这很像开盲盒,但常常没有惊喜,只有“惊吓”,比如:被冷眼拒绝、被告知爱莫能助、被指错了方向。多年前,我开车从北京远郊的山里回城,车载导航失灵,我一连问了三个人,每个人都自信满满地说:“你应该这么走……”结果,我花了一个小时在同一片区域来来回回转了三圈。

这都不算什么。有一次,我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出差。早晨,我想去住地附近找家便利店买点吃的当早餐。当我在路边东张西望的时候,至少碰到了5个试图带我去一个宝石展销会的人。终于,街对面投来了友善的眼光。“你在找什么?”一个男人冲我招手,“商店还没有开门。不要听那些想带你去看宝石的人的话,展销会今天已经结束了。”我很感谢他的指点。可是他接下来说:“我带你去寺庙看看怎么样?”

一部手机在手,我们不再需要问路,也不再需要费力地在一张纸质地图上寻找我们的位置。这很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与陌生人发生碰撞、体会意料之外的善意的机会。还记得十多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小岛,夜幕降临,我和同伴向一个当地女孩问路。好心的兄妹两人分别骑一辆摩托,把我们载回住处。

不仅如此,电子地图也改变了我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方式。打开显示同一个地理区域的纸质地图和手机地图,你会发现,纸质地图的视觉元素五花八门,它们呈现的地理信息也要丰富得多。手机地图的界面则精练到近乎乏味,只留下主要道路和关键坐标,去除了一切“冗余”信息和具有“干扰性”的视觉元素。因为,使用它的主要方式不是观察一个区域内有些什么,而是依靠搜索功能锁定特定的目标。

不管是问一个人,还是使用一张纸质地图,要找到我们的目的地,都需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沿路的建筑、街道和小花园,用腿脚去体会路程的远近。但当我们使用手机地图时,这一切都不必要了。整个物理空间只剩下了点对点的连线,和以数字计量的精确距离。我们只需要盯紧屏幕,遵照它的指令。

曾几何时,我们打开一张纸质地图,在一整座城市的坐标系下费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对周围的广阔空间产生了整体的认识,对未知地域的好奇在心头激荡。而无论何时打开手机地图,那个标志我们所在位置的蓝色圆点都处在屏幕的中心,时刻准备着去往任何目标。它仿佛这个时代的个体,越来越强大,但也越来越孤独。 问路

上一篇: 独自观影
下一篇: 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