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笔忘字
作者:刘畅抛开学生做作业、老师写板书,除去记数字、签自己的名字,一个人如今有多少机会拿起笔,写下一个完整的句子呢?学生时代整日握笔在中指上留下变形的痕迹仍在,但对承载自己意图的汉字从书写变为寻找——无论是九宫格还是全键盘,人们在屏幕上输入拼音,找到对应的词。这个动作如此迅捷,以至于手机系统开发商开发出拼音连笔输入的手势,像是仍在手机屏幕上写字。如“orz”“(^-^)”之类的动作、表情也成为输入的内容,仿佛象形文字的复兴。
砖头一般厚重的字典从人类生活里消失了,世界变轻了。当英语世界里,《被互联网消失的100件事》(100 Things We’ve Lost to the Internet)中声称,第三版《牛津英语词典》将永远不会印刷;那些想要1989年第二版的人必须在网上购买一套二手书,汉语世界也大同小异,不仅有在线汉语词典,浏览器的搜索栏几乎可以解决一切,像“媋”之类的生僻字,可以用拆字法把偏旁部首输入搜索栏,打出“女春念什么”,就会得到满屏幕的答案,不再需要刻意记忆。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把拼音比作实用的女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女仆被认为越来越“喧宾夺主”。当在浏览器里输入“提笔忘字”,“汉字危机”的字眼跃然纸上,每隔数年,就会有机构作调查,显示逾九成的中国人有过提笔忘字的情况。“维基百科”中也专门有“提笔忘字”的词条,将其解释为“在书写文字时遗忘文字的写法或拼法,极少书写文字、文字知识不牢固或者自然老化、老年痴呆都可能引起提笔忘字”,甚至把指脑损害所引起的原有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的病症“失写症”,也安到上面。
但这严峻的问题却并未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实际生活中,“提笔忘字”的情形只有老辈人用手写输入法时才会遇到,又能尝试换输入法,或是搜寻输入法的字库来弥补,而在我的这些文字被印刷在纸上之前,当我渴望举出一个生僻字的例子,找到“媋”字时,我能准确地知道它有两个意思,或指“女子貌美”,或是古女子名用字,乃至了解到这个词曾出现于乾隆年间介绍北京历史、地理、城防、宫殿的《日下旧闻考》中,“悬鱼凛惃而下垂,拒鹊媋?而上腾”。虽然我从未曾写过这个字,但并不妨碍我对这个字的了解,恰如这篇文章里,我未曾写下一个字,也不曾妨碍汉语的表意功能。
甚至在中国人数千年使用汉字的历史里,提笔忘字也不仅出现在发明电脑后的当代,汉字原本就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用法各异,古代也有提笔忘字的情况。书法中的错别字并不少见,古人想把字写准确,西周时期就有《史籀篇》的认字书,东汉的《说文解字》,那已是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不过那时有资格提笔忘字的人不多,如今几乎人人认字,人人能打字,提笔忘字有了更多机会,而即便如此,相比古代,错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更难以被容忍。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将提笔忘字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如今提笔忘字的后果,是消失的考试分数和似乎作为中国人本应具备的“本能”。 写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