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

作者:刘畅

不速之客0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速之客”的解释为“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这个词最初的来源是《周易·需》的一则爻辞,其中写道“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也就是“有三名不请自来的客人来,尊敬他们,最终会得到吉祥”。历来对此爻辞的解读不一,潜台词却是相同的,不速之客不一定会带来好兆头,有惊喜,也可能会有惊吓。对未知敲门声的警觉,绵延千年。

正因其突如其来,“不速之客”成为中外文学中写不尽的题材,侦探小说尤其适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不速之客》正是个中翘楚。“‘门开着,一个不速之客闯了进来’……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儿时,听到这句话就会让我感到害怕。”小说在南威尔士乡间的冬日午夜展开,克里斯蒂将主人公设置为一位不速之客,他的车抛锚在荒野中的一栋古老的三层别墅门前。司机借助手电的微光走近漆黑的别墅。敲门无人应答,他推门进入大厅,一个中年男人面对硕大的落地窗而坐,轻轻一推,男人的尸体瘫软下去。死者的亲属粉墨登场,突然闯入的司机令他们恐惧,他们却各个怀有杀人动机……

现实中除了偷窃、抢劫的新闻,或是“查水表”的“传说”,大多数不速之客却充满温情。100余年前,电报之外,通讯只有书信,深情有时比邮差跑得急。1926年夏,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每日不是读书、写作,就是等待邮差送来日报和妻子的家信。他期望与家在上海的妻子同住,路程仅一天,妻子推说“不能来”,又言两日后会有意想不到的客人上山,给他送吃的东西。直到第三天的晚上,郑振铎等来了女佣陪伴下的妻子。

而到上世纪80年代,固定电话尚未普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坛却在一群不速之客中复兴。朱伟在《重读八十年代》中记述,当时身为《人民文学》编辑的他住在白家庄。日后载入当代文学史的史铁生、阿城、张承志、李陀都住在附近,他们兴致一来,指定一家,一帮人不打招呼,说到就到,坐下就看电影、聊文学。那时朱伟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他也骑车到城里催稿,阿城便是其一。有一次进阿城家,没看到阿城,倒看到桌上给他的留言,“面条在盆里”。

如今新闻和“传说”中的惊吓仍在,没来得及的拒绝与突如其来的惊喜,都停在了微信响起的那一刻,甚至快递员送货,也只是将物品放在门口,象征性敲一下门,然后手机上收到到货的短信,不曾与快递员谋面。

于是,“不速之客”更多用于形容动物,譬如老鼠与蟑螂。其集大成者乃是英国皇家昆虫学会研究员、英国昆虫学会前主席、BBC野生动物频道专家理查德·琼斯,他写下一本《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的图鉴,全书400多页,林林总总地罗列了跳蚤、蝙蝠、蚊子、飞蛾、老鼠、白蚁等动物,不仅详细描述它们的外观、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还追根溯源,用生物学、考古学的知识,探索它们如何通过千百万年的进化远离了森林或原野,逐渐适应人类的生活。作者文中不乏“与虫为善”的告诫。“如果你想要看到繁荣兴旺的世界,就让一只蜘蛛活着跑掉吧”,颇有“敬之终吉”的古风。 文学不速之客

上一篇: 问路
下一篇: 提笔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