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碑
作者:昭君周日上午起床,我点开朋友圈向下翻阅,偶然被插播一条伪装成好友状态的手机广告,我会心一笑:昨天我的手机触屏失灵了,刚好搜索了今年的iPhone机型。我点开视频网站,首页推荐了一个绘画教学课程,正是我这个月打算报的补习班类型。我打开外卖软件,最近一直吃辣,我看到列表开头是我常吃的两家,第三家似乎有些陌生,“应该是附近新开的川菜馆买了广告,试试吧!”其实我早就意识到,我已经被算法包围了。但是谁在乎呢?一切都很方便,算法已经为我铺陈了下一步,或新鲜,或实用,或在循规蹈矩的日常间,加一点微创新。
诚然,我也保留了自我探索的欲望。女朋友向我推荐了去年的电影,我打开豆瓣,7.2分,这个数字有点微妙,不上不下,但是难不倒我这位资深玩家,我翻阅影评,看到最提纲挈领的字眼是“这是一部国产佳作”“但是有些过于煽情了”。于是,带着三分批判七分包容的心态,我打开视频网站,经历了冷静、理性的两小时。我有些被感动,但回想起评论里“过于煽情”的评价,憋回了眼泪,最后我回复了女友:“这是一部7分的电影,国产电影拍成这样我很欣慰,但是有些地方用力过猛,下次一起用‘微光’看9分神作吧!”顺便一提,“微光”是异地恋情侣常用来一起看片的App。
我这种看穿大数据技术,玩转手机App,同时兼采网友智慧的优雅生活方式,主要由两方面构成:第一,我和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网民一样,深谙大数据采集——信息流推送这套组合拳的内核是“精准营销”,也就是广告,古人曰不可轻信(虽然我似乎已离不开它的便捷);第二,我能够在亦真亦幻的网络评分面前保持清醒,最起码,我用的是评分最严谨、用户最有品位的豆瓣。“我不愧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啊!”
直到我意识到,我已经拖了一年,都没有走进同事推荐的公司附近的那家面馆,也就无从感谢他赐予我一个下班后的饱腹之地;我也从未接受女朋友对一部电影的看法,或者在观影之前不提前搜索评分,我们甚至从未谈起一部影片的催泪瞬间,我们更像两个专业的影评人,用凝练的概念,砸向对方的脑袋。
我为什么不相信身边的同事、恋人的口碑,却执迷于网上的系统与评分呢?据说,“口碑效应”为任天堂前社长山内溥最早提出,意指优秀的作品在发售之初并不为世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玩家间不俗的口碑却使之逐渐走红。
和时下人人喊打的“大数据杀熟”不同,“口碑效应”其实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你看,我正是那位立于消费端的受益者:小学时,互联网环境简陋,我们选购任天堂的掌机游戏,多信奉同学里的资深玩家的推荐,久而久之,一批男生便有了几部面对面联机对战过的游戏。在校是同窗,放学后更是宝可梦对战的“劲敌”,这份坚固的友谊得以维持至今。
而如今,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时代,“口碑”依然存在,却非原来的“口碑”。谁都明白网络大数据对独立思维的消极影响,我们试图凌驾它,“反客为主”,但互联网早已超越了个体思维本身,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社会网络。透过这个新的“口碑”,我们连接的,并非身边的亲友,而是那个匿名的、无垠的信息汪洋。
在线下的亲友间,这会造成什么影响?但愿无非是少一类话题,因为人们总能找到新的谈资,以及新的“话语体系”。 大数据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