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根
作者:昭君在2021年上映的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里,主角一行从苏联进入抗战时期伪满境内执行任务,在通往哈尔滨的火车上,主角将两位路过乘客的车票和自己的调包,躲避了伪满方面的检查。两位路人随即在闸口成了替罪羊,电影院里一片笑声。感谢当时技术的落后,给救亡人士留了发挥空间。试想,倘若这瞒天过海之计发生在现代高铁上,会是何种结果?其实这是伪命题,因为你不能调包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
是的,自2020年6月20日起,全国普速铁路电子客票开始推广实施,1300多个普速路车站将同高铁站一样,全面采用电子客票。自此,票根只作为商旅报销的凭证,不再承担身份认证之用。真正承担检票职责的,是闸口背后的铁路计算机网络——一道道人脸识别和身份证照片直接匹配,再聪明的谍战片主角也无处遁形吧。
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客票的电子化一直进行着。上世纪50年代最初的卡片式客票,样式承袭英国人在19世纪中期的设计。1979年7月20日,上海站和北京站开始试售计算机客票,这是中国铁路的首批计算机打印客票,称为i型票,此时仍是风格迥异于今的竖版设计。到80年代,在广深铁路投入使用的gskp-1型电子售票机所打印车票的排版,已与今天的高铁票有几分神似。随后,历经1996至2015年的五次普客票改版,以及2007、2008年的高铁票问世,火车票渐渐趋近于今日款式;最终,在近两年彻底抛弃“肉身”,只需网上购票,凭现场刷脸和身份证过闸。铁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专用通信网,也伴随互联网普及而升级进化。
歌曲《大城小爱》中唱道:“那回城的票根你留做纪念,不必害怕面对离别。”或许,相比过分具体又稍显卖弄的朋友圈照片,火车票联系着更私密的记忆:一场异地奔现,一回进京赶考,一次即兴的旅行。票根上有限的信息,却能寄托旅者的无尽遐思与回忆。
可惜,此曲的唱作者,如今已是绯闻缠身。伟大的爱情不敌沧海桑田,“票根”也正式退出中国旅游史的舞台了。 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