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书
作者:陈璐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漫画书对我的影响,大概是成年后,与朋友一起读了本繁体书,她看得甚是困难,我却毫无压力。那些散发着浓重油墨气息的繁体日式漫画书,可能是许多漫迷对漫画最初的记忆,有多少喜欢动漫的“80后”“90后”,没有过在出租书店翻阅一本漫画书的课外时光呢?
生僻的繁体字,竖版的阅读习惯,四拼一的画面大小,构成了我对漫画书的印象。为什么小时候看的漫画书都是繁体字?这得回溯日本漫画进入中国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漫画便开始在台湾地区广为流传。到了60年代,由于台湾地区颁布“编印连环图画辅导办法”,本土漫画创作遭到了极为苛刻与严厉的审查,本土漫画家们失去了创作的空间,几乎全部停止创作,出版商因此全部转向翻印日本漫画,导致日本漫画几乎垄断了本土漫画市场。
紧接着,这股风潮吹到了香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地区出现了专门从事日本漫画翻译和出版的人。1973年,香港儿童杂志《儿童乐园》开始刊载《哆啦A梦》,被认为是香港翻印日本漫画的起点。此后,香港豪生书局、“海豹丛书”等书商开始引进更多成人向的漫画,包括《机动战士高达》《乱马1/2》《圣斗士星矢》《城市猎人》等。这片持续蓬勃发展至90年代初的日本漫画土壤,还培育了后来引领香港漫画市场的马荣成、黄玉郎等本土漫画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日本漫画,则与动画《铁臂阿童木》被中央电视台引入播出后,造成的轰动效应有关。由于这部动画的超高人气,书商意识到了其漫画版本的利益,便对原作进行了翻译出版,其中不少直接来自台湾、香港书商出版的繁体漫画,这致使许多流通在大陆的漫画都是以繁体、竖版文字出现。
到90年代日本漫画在大陆发展至顶峰时期时,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远方出版社将漫画的四幅画面合并印刷到一页纸张上,大大节省了印刷成本。但对于读者而言,也令这些漫画看起来尤为费眼睛,并且这种打破了原有日本分镜的排列方式,大大降低了观看漫画时的乐趣。不过,由于一本漫画书的发行成本及租赁成本都大大降低,“四拼一”的形式仍然受到了市场的喜爱,令后期的出租书屋里被大量这样的漫画填满。
漫画书与出租书屋,是童年回忆里的最佳搭配。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出租书屋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部分人也逐渐失去了纸质书的阅读习惯。如今,阅读一本漫画书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下载一个漫画App,躺在床上,便可以浏览海量漫画,读上一天也读不完。然而我时常感到,竟再也寻不回当时那种穿梭在出租书店,精心挑选一本漫画书的乐趣了。
实际上,当我们怀念曾经阅读繁体漫画书的时代,是在怀念当初在书店里挑选书籍,并与其他同学私下传阅、分享、讨论的时光。在那些隐藏在小巷中的破败店面里,从地面堆至天花板的漫画书,往往按照漫画的作者姓名被整齐排列,书脊上印刷的诸如安充达的《美雪美雪》《棒球英豪》、富坚义博的《幽游白书》《全职猎人》、筱原千绘的《魔影紫光》《苍之封印》《天是红河岸》、斋藤千惠的《少女革命》《花音》《花冠安琪儿》……都成为儿时的我按图索骥驰骋于漫画海洋的线索。
当然,这片海洋肯定不如互联网那般汪洋、博大,但面前琳琅满目、带着刺鼻油墨味道的漫画书所带给人的直观体验,是永远无法被互联网取代的。尽管这些漫画书味道并不好闻,排版并不精美,文字也有许多错误,可那些借完一本按捺不住又想借下一本,却还经常需要等待的日子,在无限的焦灼和期待中,竟令人催生出不一样的情愫。
当你带着极大的耐心,穿梭于书架之间,用手拂过一本本棱角分明的书脊,在堆积成山的漫画书中,翻动书页将隐藏于书籍中的另一个世界释放出来时,那种与漫画故事、背后作者邂逅的感觉与经验,竟是此后再也无法寻回的奇妙体验。 香港日本漫画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