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号
作者:薛巍逗号和句号大概是最常见、最不可或缺的标点符号,如今句号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早在秦汉时期,古人在句读时就使用顿号和句号,分别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和句子的完结。在网络时代,人们或许觉得句子末尾使用句号是画蛇添足,要么觉得它过于严肃。
2016年,《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说:“请。停止。使用。句号。”家长给孩子发手机短信,如果用了句号,孩子会误会。因为按照他们的习惯和理解,句号表示生气了,比如父母说:“我正在车里等你。”孩子会回一个:“你生气了吗?”父母回:“我没生气。我只是说我在等你。”因为那两个句号,孩子还是觉得父母已经生气了。在非正式沟通时使用正式的语言手段,就会让人感到不安,就像妈妈喊孩子的全名一样,或者恋人用冷静、职业的语调跟另一半说话。太正式显得冷酷、生分,等同于发起消极攻击。
加拿大符号学教授马赛尔·达内斯在《占领世界的表情包》一书中说:“人们在消息的结尾用微小表情代替句号,同时发挥寒暄的功能,使整条信息讨人喜欢,而没有以标点符号收尾时戛然而止的感觉。”
英国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说,句号现在被当作一种武器,用来表示嘲讽、挖苦、不真诚甚至攻击。如果你心爱的人说参加不了你准备的有六道菜的烛光晚宴,你回答时可以加一个句号:“好的。”这样可以表示你的不快。
在短信、网上聊天时,人们不用句号的话,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分行,这种做法当然比网络更早。诗人一直就在用分行来代替句号。古希腊和拉丁语的文本中没有任何标点,甚至词与词之间也没有空格。读者要自己确定在哪里分开。后来,为了帮助新读者,才加上了标点和空格。刚开始也没有统一的规则。标点主要是一种朗诵工具,指导人们正确地读出来。学者们觉得在哪里停顿、换气、调整语调比较好,就会加上标点。他们要是觉得意思很清楚,就不会在句尾加标点。语言学家发现,我们在网络上使用的文本很像以前人们的书写,标点的使用更加自由、有创意。《纽约客》校对玛丽·诺里斯在《逗号女王的自白》一书中说:“自从标点符号被发明以来,便经历发展和演变,受到各种理论和习惯的影响,犹如医药或女帽行业。说到随性使用标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狄更斯。他尤其喜欢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逗号。”
美国语言学家泰勒·舒诺贝伦认为,并不能说句号要消失了。当短信不到17个字时,人们往往在末尾不加句号,但如果超过72字,60%的情况下都会有句号。文字比较长的时候,仍然需要标点,不然人们就会迷失。句号确实包含愤怒之意,但结束时的庄重也可以是善意的,当朋友遇到麻烦时,可以用句号来表示真诚的同情。句号还可以降低让人感到不在意、不清楚的风险。 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