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看元宇宙:是福还是祸?
作者:薛巍11月4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凯尔·恰卡说,元宇宙并不是非常革命的东西,也没什么吸引力。扎克伯格发布元宇宙时的视频更像是宗教预言而不是产品发布,他的皮肤像是打了蜡,目光呆滞,穿着黑色长袖衬衫和牛仔裤,不像是活人,更像一个他用于演示沉浸式3D体验的替身,不屈不挠、开朗的语调像一个医药销售代表。在整个展示过程中,他依恋的是“在场”“共同的空间感知”等概念,就好像元宇宙可以让我们退互联网,而不是把我们吸得更深。
观看他的视频让人感到认知失调:在元宇宙宽敞的家和办公室里,没有多少科技设备,只能看到让人感到愉悦的植物、从窗户射进来的自然光、很有质感的木头家具。他没怎么承认的是,进入这一世界需要你坐在沙发上,戴着VR头盔和跟踪动作的手套,那并不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他提到全天沉浸式体验,表明他并不想让我们逃离技术,而是想让我们一直用好多个小时。工作、娱乐、社交、学习,都是元宇宙的地盘。
实质上,Meta公司的虚拟现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跃入未来,只不过是2003年就有的在线游戏《第二人生》的加强版。《纽约时报》上说,扎克伯格展示的版本就像一个虚拟的退休老人社区,孤独的“00后”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临终岁月。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没有任何趣味。枯燥、平淡乏味,跟观看三维的网飞视频没什么不同。人在虚拟世界的替身就像皮克斯动画中的角色,没有岁月感,没有个性,整齐划一。能做的事情也都很孩子气:跟朋友打牌,在巨大的蛋糕前举办惊喜派对,用增强现实眼镜探索投到头顶的虚拟的太阳系。这些东西真的能够吸引我们戴上VR头盔吗?
当你住在Meta预言的现实层面中,有的体验发生在物理现实中,有的发生在混合地带:数字内容覆盖在我们对现实的感受之上,还有一些体验完全是数字的。扎克伯格没有说的是,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与现实的混合体中十多年了。数字平台如脸书、亚马逊、抖音,影响了我们如何社交、接收新闻、消费文化、找工作、购物。我们在现实中做这些事情时,同时很清楚它们也发生于网上,其结果会回荡在现实和数字空间之中。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只是把这些平台创造的混合现实变得可视化。问题是,建立在这些平台上的任何东西都会出现我们熟悉的那些问题。谁想生活在他创造的又一个世界中?
《金融时报》记者伊莎贝拉·卡敏斯卡担心,元宇宙只会让现实世界中过得悲惨的人变得更悲惨。“元宇宙传达的信息是,也许我们的真实世界已经太腐坏、太分裂、太不公平了,以至于它已经不值得拯救了。我们可以把现实加以修图,美化到我们可以假装一切都跟我们在头脑里体验到的一样美好。不用担心你糟糕的人生,可以来我们这里进入你的梦想世界。”放弃改善现实。
她认为元宇宙就像赌场,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拉斯维加斯从内华达一个光秃秃的荒原变成了一个逃离严酷现实的享乐主义的空间。拉斯维加斯的设计者知道,修建胡佛大坝会吸引很多绝望的劳动力。拉斯维加斯没有给这些工人提供拯救或可持续的财富,而是让他们遭到另一种极端形式的剥削。赌场是永远的赢家,顾客的钱包被洗劫一空,他们的梦想破灭。拉斯维加斯的教训是,“如果你想建立一个梦幻帝国,以顾客为代价让少数精英致富,那最好周围有一批绝望的、受困的人。元宇宙也没什么不同,你依旧是产品”。
《经济学人》说,不要嘲笑元宇宙,有理由认真对待它。第一个理由:从历史上看,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产生的体验变得越来越丰富。互联网起初也只是在黑色背景上显示白色的文字。90年代出现二维图片,2010年视频成为主导。照此看来,进入三维是计算能力稳定提高的逻辑结果。其次,这些进步已经不只是理论上的。谷歌地图提供的虚拟空间已经包含了现实世界的车站、商店和街道。如今每个月有2亿人玩Roblox。许多人花钱购买虚拟物品。很难说一种已经在几百万人中流行的概念,以后不会流行起来。
2021年11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作家乔安娜·诺瓦克的文章,说元宇宙并不能提供我们渴望的一种东西——现实的身体接触。身体接触是一种基本的需求,是我们发育出的第一种感官,对我们的人性至关重要。虚拟世界的建造者也知道这一点,他们在开发新的方法复制触感。比如一种触摸屏能让你感觉到密织棉布和锦缎的不同,但扎克伯格的公司会顾及用户没有了身体的感觉吗?“扎克伯格对具身互联网的投资最终是让我们跟我们的身体、跟他人相互疏离。我们不需要全息图和替身来代替我们的身体。我们需要培养触感,祈祷时紧握着手、搂着沙发上的狗、拥抱他人,体会那些活生生的接触的快乐。”
2021年12月10日,《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访谈,“在虚拟世界我们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55岁的查尔默斯是纽约大学教授,该校心灵、大脑和意识研究中心副主任。他认为50年或100年后,虚拟现实可能就跟现实没区别了。“许多人以为虚拟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是一种幻觉。就像视频游戏,在那里发生的都不重要,只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但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事情也可以很有意义。虚拟世界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但是放眼长远的未来,很容易就可以想象,许多短期内的障碍都会被克服。再过50年到100年,对现实的模拟基本上就跟现实难以区分了。”
假如我们现在以为的现实就是虚拟的呢?“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中会怎样,要看那是什么样的模拟。如果我们突然可以跟虚拟出我们的那个主体交谈,它们说如果我们崇拜它们,就可以把我们上传,变得永生,那跟发现了上帝差不多。如果那只是一种在背景中翻腾的模拟,在感到震惊之后,生活仍可以继续。有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意味着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幻觉。我认为即使我们处于虚拟世界,我们仍是生活在真实世界之中,仍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我在《现实加》一书中说,真实世界的真实有五种不同的含义(存在、因果作用力、独立于心灵、非虚幻、真正性),最重要的是非虚幻。即使我们处于矩阵之中,这些也都不是幻觉,我们可以跟桌子、椅子和人互动。它们都是独立于我们的,不是幻觉,只不过是用不同的东西做的。不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都有一些有意识的主体处于核心,他们跟外界互动。有人认为,虚拟世界全在头脑里,我们之外没有真正的现实。但是我认为,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周围也存在一个巨大的外界。它的本质跟我们以为的不一样,但不会减少其真实性。量子物理学表明,最基础的物理现实并不是我们本来以为的坚实的砌块和空间,按照量子物理,世界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真实。但只要有一个世界跟我们的意识相连,那就是一种现实。” 虚拟世界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