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7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上个月,老崔的一位朋友从一线城市到青岛出差。老崔陪朋友吃吃喝喝,周末还带他一起踢了场球。比赛结束,两个30多岁的老朋友加入球队聚餐,继续吃喝。朋友很开心,直言好久没踢球了,自己生活的城市踢球有点贵,如今都快踢不起了。
朋友问老崔青岛踢球的成本。老崔说,踢一场球,两个小时,五人制球场的租金费用是300到450元,十一人制得800到900元,不管是五人制还是十一人制的球场,只要放鸽子的人别太多,平均到每人身上的场地费最多30元。晚间的球场需要灯光,周末的球场供不应求,租金可能会高一些,但也不会超过人均40元。如果比赛正规一些,请一名裁判,平摊到每人的费用会再增加一点,但也不会超过50元。
老崔接着问朋友,你一个月工资2万多元,会踢不起球?朋友说,前几年,踢球确实不贵,踢一场球的场地费平均到每人身上也就20元,如今一人一场就得80元。再加上交通费、饮料费、裁判费等等,现在一场球的成本不会低于150元。如果赛后球队再组织聚餐,那还得往上添个一百多。按照一周一场球算,一个月踢球的花销就得一千,一周两场,就得两千。这还没算装备上的开支。
老崔说,你算得真仔细,没想到你现在抠成这样。一个月工资的十分之一拿出来踢球,这贵吗?朋友苦笑,你没结婚,没养孩子,不知道一线城市生活的成本有多高。房贷、孩子的奶粉钱、家庭日常开销是每月要花的,孩子的教育基金是每月要存要攒的,夫妻双方的老人需要买保险,这也是一项固定支出。其实我也没有别的爱好,就是踢球看球,但现在真是舍不得花这个钱了。
老崔继续说,你还没考虑一个问题,伤病问题,和熟悉的朋友踢球还好,大家下脚都有分寸,如果你去踢野球,碰上下脚狠的,受伤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踢球的成本是小意思,但踢球受伤的成本就大了。你又不是职业球员,医药费、误工费,让谁出?
朋友一杯酒下肚,说,只要别太争强好胜,踢球没那么容易受伤。有时可能也不是这点钱的问题,经济成本应该是次要的,一周两场不行,一个月两场还是可以负担的。结婚有娃之后你就明白了,你不仅要忙着赚钱,还得照顾家庭,你真正缺少的是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
(读者 蒋霖)三家理发店
临近新年,楼下本就不大的理发店坐满了排队的人。其中大部分是爱美的女士,染发烫发加精细的头发护理,往往一个人就需要两三个小时之久,其他单纯理发的人却找不到空了。最近想去理发,先后去了好几次,一次次被排队的人劝退。一旦开始排队,便意味着你就不能离开店面了。只要一离开,其他人会立刻补上,想要理上发最保险的方法便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实在没有办法,私下和老板协商后,我用微信预约了一个人少的时间,让他帮我留个空。到了约定的点,却又因为排在前面的是一家三口一起理发,只好先将就他们。一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后,终于如愿以偿理上了发。
理发师娴熟地使用剪刀和理发工具在我的头发上进行着艺术创作,看着理发店玻璃门内壁的水雾,不禁想起了以前在小区里开的两家理发店的共同结局。最早时楼下有一家连锁理发店,店面大约60平方米,三个理发师,初时生意很好,路过理发店便可以听到剪刀的咔嚓声。但慢慢地因为店面太大房租越来越高,无奈之下店主只好关门不干了。一段时间内连去哪里剪头都成了个大问题。后来楼下又开了一家理发店,店面相比前一家小了许多。老板很好说话,天天见他站在店门口和来往熟人打招呼。一时心动在店内办了一张卡,谁知因为疫情突然暴发,过了没多久店铺又倒闭了,卡中的钱如何退还也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现在的这家理发店,店面只有不足20平方米,一个洗头台、一个剪发区域、一个烫染区域便构成了这家小店。店主是一个年轻人,平日里沉默寡言,喜欢戴一顶帽子,慢慢熟悉后便和他聊上了天。他叫小周,据他说以前他在别的店里当过理发师,后来那些店都陆陆续续关了,他便萌生了开店的想法。但苦于房租太高,加上招人支出工资等杂事太过于繁琐,他便决定单干,这样干多少就得多少。但自己干的弊端也十分明显,便是忙不过来。别的店都会有专门负责给人洗头的员工,他却每次都亲自洗头加剪发。每日从早上开张到晚上关店,小周唯一的休息时间便是午餐时间,而吃午饭的时间也取决于何时人少一点。他挠了挠头说:“有时候忙起来,吃午饭都得到下午两三点了。”
洗完头后走出店铺,已经是晚上9点了。少了头发的遮蔽,我感到一丝寒意,不禁打了个哆嗦。也不知道这家理发店还能开到什么时候,高昂的店铺租金和不稳定的市场行情等因素,让这些小店的未来,充满了无穷的未知和挑战。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让经济复苏在春暖花开时。
(读者 车翔宇)门前的垃圾袋
婚前,我和妻子在一个商品房小区租住了两年。我们都是保守派,不愿贷款买房,所以最后全款买下了一套步梯房,位于一个经济房小区里。
刚搬进去住了一个月,就感受到居住带来的诸多不适。比如以前租住的小区里,楼道很干净,如今的小区里,且不说楼道堆杂物现象很普遍,几乎每家门口都有一到三个装得满满的垃圾袋。有的垃圾袋因为超载,垃圾溢了出来,夏天一股酸腐味。
起初,我们家门口保持得干干净净。但过了一阵子,我有些动摇。我们和大家不一样,会不会显得不合群?妻子批评我,说为什么不坚持正确的做法?
随着和邻居渐渐熟络了,有一回,热心肠的马大姐对我们说:“唯独你们家门口没有垃圾袋,万一踩点的小偷给你们家做个‘家里没人’的记号,你们岂不要遭贼……”妻子胆小,听了之后大为紧张,当晚就在门口放了第一袋垃圾。
习惯成自然,后来我们家门口,常常也会有两三袋垃圾了。至于走廊里的酸臭味,屏住呼吸进门就好了。
“你们正是干事业的年纪,可别对自己太苛刻了。XX牌的速冻饺才十几元一袋,这样的价位很难保证用料质量,吃多了对身体有害。我家都是吃YY牌的,虽然一袋40多元,毕竟吃得放心……”某天在楼道里遇到马大姐,她又开导起我们来,着实吓了我们一跳,难道她一直在观察、分析每家垃圾袋里的东西?
马大姐应该不至于去翻别人家的垃圾袋,不过路过瞟一眼可能是常态。于是我们开始将体面的垃圾放在面上,接受检阅;整袋如果都不体面,则套上一个黑垃圾袋,扎紧口。
忽一日,302家的房门被撬,幸亏保安及时发现,没有造成损失。那家人双休去郊外农家乐玩了两天,好心的马大姐发现他家门口没有垃圾袋,怕小偷盯上他家。于是将自家垃圾支援了一袋,放在了他家门口,然而门还是被撬了。
“您这袋垃圾里面,有100多元一盒的香烟壳、2000多元的化妆品空瓶……小偷看到了,还不以为我家是富户?”302室夫妇颇怪马大姐多事。
马大姐私下大呼冤枉,她是本着邻居之情,情不自禁地将自家最好的一袋极品垃圾,无偿支援302室,不料惹来麻烦。
“每家都放几袋垃圾就能集体防盗?小偷又不是傻子,他们自有办法测试家里有没有人。恰恰家家门口都有垃圾袋,能让小偷知道咱小区管理混乱,易于下手。”物业工作人员在群里分析道。
经此一事,我们单元楼的大多数人家不再在门口放垃圾袋了。小偷倒逼大家提高了素质。这一陋习,将来或能从我们这儿消失。
(读者 阿紫) 垃圾袋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