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货币宽松到来
作者:谢九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由全国18家银行在每月20日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这18家银行包括全国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等。报价以央行每个月发布的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也就是市场俗称的“麻辣粉”)为基础,通过加点形成的方式来确定,而不再以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为参照,和过去的贷款基准利率相比,改革之后的LPR利率变动更加及时,也更加贴近市场。
自2019年LPR改革之后,LPR逐渐取代了此前央行的官方贷款利率,成为新的贷款基准利率,过去几年,市场上的贷款利率也都开始向LPR转换,包括个人房贷利率等。所以,这一次LPR利率下调,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以前的降息。
在时隔20个月之后再度降息,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增长活力。2021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在全球范围内格外抢眼,不过,从一季度高达18.3%的增长之后,随即逐季放缓,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下滑到4.9%。
从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来看,出口的表现最为强劲,但这种势头终究难以长期持续。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而且未来不确定性较大,加之消费增长乏力,所以,2022年的中国经济还将面临较大考验。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对于2022年的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一方面强调正常发力适当靠前,同时也强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所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很快就宣布LPR下调。
从技术层面来看,当前国内银行也具备了降息的空间。2021年7月和12月,央行两次降准,在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负债成本。除此之外,2021年银行还开始改变存款利率定价机制。2021年6月份,国内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对我国的存款利率定价机制进行改革,将存款利率的定价方式从上浮倍数改为加点,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成本压力。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之后,也就为贷款利率下调留出了空间,经过前期的铺垫,LPR出现了时隔20个月之后的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LPR下调,只是对1年期利率做出调整,5年期以上利率保持4.65%不变,这主要是为了达到扶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目的,同时又不刺激房地产泡沫。因为个人房贷业务对应的是5年期以上的LPR,所以个人房贷业务并不受影响,还是保持以前的利率不变。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已经实施了两次降准和一次降息,虽然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全面转向,但至少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走向了适度宽松。
从通胀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宽松会带来两大直接冲击,一是导致通胀率上升,二是理财市场的回报率下降。对普通民众而言,通胀上升的同时无风险回报率下降,跑赢通胀自然越来越难。
2021年7月份和12月份的两次降准,释放出来的资金规模都在1万亿元以上,大量流动性难免会推高通胀指数。前三季度,我国CPI指数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不到1%。三季度以来,物价指数开始快速上涨,11月份的CPI已经攀升到2.3%。由于2021年年初的物价是负增长,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货币放水的推动,2022年年初的物价指数还将继续攀升。
在物价指数上升的同时,LPR下调,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众对抗通胀的能力。虽然LPR调整的只是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但是贷款利率的下调,终究还是会影响到存款利率。因为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存贷款利率空间,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存款利率也必须有一定幅度的下调,否则,银行不可能持续实施贷款利率的单边下调。
在这次LPR下降之前,我国银行的存款利率其实已经做出了结构性调整,中长期利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如果未来贷款利率继续下降,存款利率也会随之出现浮动。虽然央行并不会公开降低存款利率,但是在商业银行可以操作的空间之内,存款利率必然会以某种市场化的方式出现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市场上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随之下调,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想要通过存款或者理财产品来对抗通胀,难度越来越大。
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都实施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中国的货币政策还算比较克制。不过,现在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收紧,明年很有可能开始实施加息。在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尺度却开始有所宽松。中美货币政策的错位,无疑会让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变得更加复杂。 存款利率银行宏观经济货币宽松货币政策国内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