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7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群租房的认定问题

老吴最近总失眠,除了神经衰弱的老毛病在作祟,还因为楼上太吵。事情是这样的:老吴家住8楼,9楼的邻居一年前搬走了,房子交给一家房产中介管理。房子是三居,中介将客厅用定做的木柜和布帘隔成了两间,一共5个单间,租给了5个住户。住户都是年轻人,刚刚入住时情况好一些,老吴没听到楼上有太大的动静,但最近3个月情况愈演愈烈,老吴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最大的问题是楼上年轻人的作息时间不固定,从晚上8点到半夜3点,人流不断,各种杂音纷繁入耳。经常是老吴刚刚入睡,就被楼上高跟鞋的脚步声或开关门的扑通扑通声吵醒。根据老吴的推测,楼上租客绝对不止5人。老吴找到物业反映问题,物业给了老吴楼上邻居的联系方式。邻居说他们已经举家搬到外地了,这套房子一直交给房产中介经营,租给几个人他不知道,但邻居保证,根据当时和中介达成的协议,中介承诺不会改造房子的内部结构。

老吴找到街道的综合执法部门。听了老吴的抱怨后,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房子在装修过程中有破坏承重墙的行为,他们可以责令整改,但仅在客厅摆一组衣柜,多住了两个人导致扰民,这就不是他们的管辖范围了,群租房的整治由当地派出所负责。

老吴又跑到派出所投诉。听老吴讲完情况后,民警联系了房产中介,到9楼实地看了看。检查过后,民警也很无奈,根据中介出具的租赁合同,租客其实只有5个人。按照当地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且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6平方米。禁止出租人、房屋租赁企业将原始设计的卧室或起居室再次分割搭建后出租。”客厅里摆一组衣柜,这样就是分割搭建吗?民警坦言,像客厅的这种类似情况太多了,他们考量的关键还是人均面积。按照客厅的面积,即使做了一组衣柜隔成两间,每间的面积也在6平方米以上,很难说中介的做法不符合规定。

老吴说,租客绝不止5人。房产中介解释,房子租给租客,租客偶尔带朋友回来住一晚也是有可能的。老吴有点激动地说,那我晚上还睡不睡了?民警对中介说,严格按规定看,你这也算分割搭建原始设计的房屋,属于违规行为。中介赔笑道,吴老师睡觉轻,总被吵醒我们也很理解,这样吧,我先找人在楼上地板上铺一层降噪的东西,试试效果,如果还不行,我再想别的办法。

(读者 蒋霖)小区的充电桩

最近,我发现在我们小区和邻近的小区里,陆续安上了不少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居民们只需支付合理的费用,就能给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非常方便。附近的派出所、社区也加强了电动车使用管理宣教力度,在单元楼门口、楼道墙壁、电梯里,到处张贴了宣传画,告诉人们电动自行车的正确使用方法,告诫不当使用的风险。此外,社区工作人员更是深入居民家中,挨家挨户登记做台账,了解电动自行车使用管理的第一手情况。

电动自行车灵活便捷,经济实惠,其保有量不断增大。从最近北京二环路慢行系统改造可以看出,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发展依靠私家车解决交通问题的模式不可持续,部分回归自行车的方式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从平时小区里大量的私家车常年停放,使用率不高的现状来看,拥挤的交通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因形势发展,选择电动自行车的民众可能会越来越多。

然而,全国各地,因电动车充电引起的火灾事故触目惊心,它不断地告诫和警示人们,现有的锂电池电动车也好,铅酸电池电动车也罢,其技术并不能百分百保证人们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从现有条件出发,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电动自行车充电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购买者发现,很多单位不具备充电条件,而今各小区也大力宣传不让居民自行到家中充电。于是电动自行车的充电矛盾凸显,一时问题难解。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安装,需要物业、居民、街道、电力等多方协调,达成利益一致才能将愿望付诸实际。随着居民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小区合适的地方安装充电桩,显得日益迫切。以我们这样的老旧小区为例,本就狭窄的空间被大量汽车挤占,剩余的公共空间所剩无几,找到一个能安装防雨棚,便利电动自行车出入充电,方便铺设电力线的空间和场地殊为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市有关管理部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想方设法排除困难安装了不少充电桩。居民们惊喜地发现,随着工作逐步推进,小区充电桩越来越多,生活便利性大大提高,因充电造成的安全隐患大为减少了。

(读者 简儿学)交叉检查

年关将至,各种检查接踵而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支公司已经先后接受了总公司、分公司至少五六拨人的工作检查。有安全保障的、有劳动服务的、有工会工作的、有财务制度的……而检查模式千篇一律,翻翻资料、看看录像、谈谈话,检查出来的问题也不算少,但最终真正写到工作稿上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因此,各项工作检查都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技术人员,我不明白这样的检查究竟意义何在?私下里和几个老员工吐槽。老员工们相视而笑,说你有的是机会参加这样的检查工作,多出去几次你就知道了。

几天以后,公司办公室要抽调一个人协助分公司到另一家兄弟公司开展办公系统应用工作的交叉检查。由于办公室人员原本就紧张,加之有两名员工因为生病和结婚分别请了假,于是公司领导决定由我紧急客串,让办公室主任通知我立即奔赴外地和检查组的其他成员汇合。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一个搞技术的,压根就不懂办公系统的各个应用环节,把我抽去参加交叉检查,给公司抹了黑可就不好了。

办公室领导笑着说,交叉检查这事儿你去和我去的效果都是一样的,不要背上任何心理包袱,并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说不懂办公系统不要紧,只要服从检查组组长的安排就行了,遇事多请示汇报,千万不要乱说话,擅作主张地乱挑别人的毛病。

来到目的地,入场检查人员见面会随即召开。检查组组长是分公司的一个科长,而其他组员和我一样,分别来自不同的支公司。组长宣布了工作纪律:本着对公司事业负责任的务实态度,要严格开展检查工作。对违规行为要严厉查处,绝不姑息。随后,大家分别做了自我介绍。在会上,我认识了坐在一旁的老牛,一个快要退休的老同志。

检查工作正式开始,我检查的部门是这家公司的营运管理部。虽然对于办公系统我压根儿就是一个门外汉,但我按照检查手册的相关要点,很快就查出了该部门文件签发流程混乱,几名员工混用一个操作号,甚至重要业务文件根本就未阅等诸多违规情况。

一天的检查很快就结束了,在问题沟通会上,我拿着长长的一张问题清单准备当着这家公司领导的面,如实地作汇报。站在一旁的老牛拉了拉我的衣袖说,小伙子,你还是太年轻了。知道什么叫做交叉检查吗?说白了,就是我到你们公司检查,他到我们公司检查,而你又到他们公司检查。都是一个集团公司的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谁能保证没有个闪失,不出个差错什么的?你写这么多问题,一来得罪被检查单位的领导,二来给组长出了难题。俗话说得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样的检查根本就是走个形式,完成一个任务而已,不必太过当真。

老牛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所谓的“交叉检查”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而是为了完成各公司年初制定的各项检查任务而已。这时,我猛地想起了临行前主任的叮嘱,同时又打心眼里感谢老牛,要不是他及时制止了我,我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破坏了交叉检查的潜规则。

(读者 彭佩) 读者来信

上一篇: 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