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尔惠:淹没于浪潮中
作者:黄子懿口述·何苦
我是2000年从李宁公司出来后来到晋江的。当时我算是晋江鞋企中最早的职业经理人之一。那时候,晋江企业还是家族制为主,很少有这种职位,或者说外来的职业经理人来了也待不住。我们第一批从李宁公司跳槽来了4个人,最后只留下我一个人,一干就是15年。
我在李宁公司是做宣传策划主管。因为帮一个朋友的忙,带了几个人来。我们在厦门下的飞机,厦门环境很好,我们一下飞机就觉得“这个地方太好了”,但车越往晋江开,心里就越失落。晋江的环境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像从繁华的都市进了村子。一到公司,发现只有两台电脑,还都是用来记账的,更没有什么网络和新闻媒体。我想买份报纸,都要跑去泉州买。
我来德尔惠,主要是管品牌的。当时的晋江品牌都还很弱,最早连起名字都比较随意。“德尔惠”这个名字,是1987年老板到工商局注册时,工商局的人帮他起的。老板当时有一定品牌意识,知道要有自己的品牌,但他不知道取什么名字。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人家觉得这三个字还挺洋气,再往后这个名字可能就显得有些“土”了,但老板也舍不得再改了。
德尔惠的老板是丁明亮,我管品牌的同时也做他的特别助理。他是土生土长的晋江人,13岁辍学养家,17岁带着两个弟弟,用150块钱办了鞋厂,第一天就做了6双鞋,这样一步步走来。从他身上我能看出上一代晋江老板的一些特点: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文化,一般是只上到小学三四年级,由于家中困难,为了生存就开始凭着天生的闯劲儿做生意、谋出路了,但他们非常好学,也很谦卑。
他们非常好学,也很谦卑。那时的老板也不像现在,没多少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吸纳。我刚去的时候,丁总一开始连一页A4纸大小的讲话稿都念不下来,每一次他要发言,我都要用福建口音的谐音白字,给他标注出来。后来,他就每晚睡觉前看一页书。他跟我说,这页书他哪怕只记住一句话,都算进步。我俩一起出差,每到一个城市,他都要去书店买一本书,在上面题字写上某年某月购于某地。
别看这些晋江老板学历不高,但做事情非常聪明能干。那时候我跟丁总常去广州看鞋样,他每一次只要拿着鞋子,把头往下一埋,往鞋里一闻,就能知道这双鞋子材料构成是什么、橡胶占比多少等。丁总也不会用电脑,许多信息和数字都用脑子记。他能把整个一年的销售流水账都记在脑子里,最后得出的结果跟财务计算的差不多。他给员工和代理商打电话,也都是直接凭记忆拨手机号。那时只要有外面的专家来晋江讲课,不管学费多高,他都要去听,而且要早早地过去,坐在前排。就这样一点点学习积累,没过几年,丁总已经能在千人大会上高谈阔论三四个小时了。
丁总请我来,是要做品牌。因为整个晋江鞋业都还处在一个跑马圈地的阶段,走的路径大多类似。1999年,安踏签了孔令辉一炮而红,所以在晋江大家都想做品牌,都想着请明星代言人和投广告。每一家都会往央视五套投,虽然每家的广告都不长,也就5秒到15秒,但是放到一起,总量就很大,以至于当时仿佛CCTV5被晋江鞋品牌的广告占领了,所以也有人调侃它是“晋江频道”。
按照当时的情况,我往朴素点想,请代言人是品牌能与消费群体建立关系的最迅速有效的方式。但我来的时候,发现体育明星几乎都被请光了,那我就想: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迅速让消费者认同,那么为何不请娱乐明星?正好当时有一个品牌大师到厦门参加了一场推介会,提出了“体育也娱乐”的新概念。受到这一思路启发,我们就请来了吴奇隆做代言,走了一条休闲体育路线。投放和赞助路线也不一样,开始参与赞助湖南卫视、光线传媒、旅游卫视等地方台的娱乐节目。
有一天,我在广告圈的一个朋友说,周杰伦开始在找大陆的代言项目了。那是2001年后,周杰伦在港台地区已经很火了,在内地刚开始火起来。我们就想借周杰伦的名气进一步打开市场。正好当时他要到上海开演唱会,德尔惠便去申请为他做冠名和赞助,希望能支持一部分资金。
同时看上周杰伦的,还有安踏。我们两家企业就在上海上演了“周杰伦争夺战”。快要跟周杰伦谈判时,我跟丁总定下了谈判口径:承认德尔惠和安踏之间有差距,但有信心和周杰伦一起成长。这样的低姿态,加上我们的休闲路线,让周杰伦觉得更符合他的调性,最终决定跟我们合作。签约是在“非典”期间,现在想想,当时周杰伦的选择其实改变了两家企业:如果没有周杰伦,德尔惠也不可能发展那么快;如果周杰伦选择了安踏,或许安踏后来也不会专心做专业运动品牌了。
周杰伦是一个非常好合作的人。我们跟周杰伦一合作就是11年。我们其实不是他的赞助商,而是合作方。作为他在大陆的第一家合作方,周杰伦对我们很有感情,他本人非常认真负责,从不耍大牌,脾气温和。后来德尔惠陷入危机时,周杰伦还表过态,意思就是只要你们还在,我就跟你们合作。
在德尔惠发展最好的那几年,周杰伦还主动要求帮我们做广告创意策划,他专门创作了一首《红模仿》,还拍了个MV。拍摄的时候,我去台湾现场看了——他太认真了。一般我们拍广告片都是做一个假景,但他会真搭个戏楼。MV里要有篮球场,他就真的用水泥铺了篮球场,还要一对石狮子,一般拿泡沫的就可以了,但他真的弄了两个石狮子。他的经纪人当时跟他说:“少爷,你这么弄咱们会破产的。”但他说:“不行,我就是要这个真实的程度。”
周杰伦的确对德尔惠帮助很大,有几年我们的销量是直追安踏的。有很多人说德尔惠当年只靠周杰伦,不靠质量和产品,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些不负责任。德尔惠非常重视产品的设计和质量,在晋江最早成立自己独立的设计中心,从北京请来专业设计师。在生产系统上,也比较早地引入了台湾专家过来指导。德尔惠停下来之后,很多人都愿意接手它的生产线。
很多人还以为,晋江品牌当时花了太多费用做营销,但其实跟当时的营收比,营销费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那时候的市场生意确实很好。只要你生产出来产品,就不愁卖,几乎都会被代理商一抢而空,所以没有几家品牌会想着太长远的策略。
2007年,德尔惠谋划在港股上市。当时李宁、安踏都上市了,晋江市政府非常鼓励各家企业去上市。谁家上市,就要补贴个100万~200万元。晋江之前就是一个小渔村,能出这么多品牌不容易。晋江的家族争斗也很厉害,谁家上市了,就会有一堆举报信。
我们找了财务公司、审计和券商,为上市做准备。2007年7月30日晚上,我与丁总、财务总监几个人在公司总部开会。夜里11点多,有人给丁总打来电话说:“你们财务总监被抓了!”我们很纳闷,财务总监正跟我们开会,怎么会出事?于是就想,是不是帮我们整理账务的公司出了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很多晋江品牌创立初期,对财务的记录都较为忽视,所以后来为了上市,就要请专业的财务公司做整理、补材料。我们当时请了一家福州公司帮我们做,这家公司为很多晋江企业做过上市前的财务工作,但他们并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为了上市抢速度,他们私刻了很多公章,比如说你们公司曾经赞助了一个小学,上市需要相关证明,他们就想先用私刻的小学公章证明,具体的材料后面再去补。
当晚,公安局突然要来查他们。服务公司的员工戴某当时就住在南苑宾馆,为我们和其他公司做整理。警察把他截在房间,打算第二天查问。他可能是半夜想脱身,爬到二楼阳台的雨棚上想跳下来,结果没有站住,把腰和腿都摔断了。我从公司赶过去的时候,正好亲眼看见了他摔下来的全过程。
这家公司没有资质和私刻公章的事,我们事先并不知情,戴某也并非德尔惠员工。但第二天一早,就有传言传出来,说“德尔惠做假账被公安抓了,财务总监跳楼自杀”。这其实是一个谣言,德尔惠的财务账目资料当时全都送过去了,但对方还没拆封。漫天的谣言之下,我们有口难辩,只好连夜跑到香港,中止了与美林的IPO进程。
这件事情让德尔惠元气大伤。哪怕我们后来做了澄清,还是有很多人要跟我们划清界限,包括一些代理商和丁总的亲友,还有材料商追着我们要钱。那之后有大半年,我俩都在全国各地跑,你会发现代理商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以前都是看总公司来人了,觉得是送钱来了,后来看你就躲得远远的。老板跟代理商之间的关系一直也不好,之前扩张最厉害的时候,一些代理商想开大店,让老板分担一部分成本,老板不愿意。
最要命的是,银行天天追着我们要债。为了抓紧还贷,我们搞了一波大促销,迅速回款5000多万元。很多代理商就不干了,觉得拉低了他们的营收,拖着回款不给。他们想的是,等我欠你的钱足够多了,我就“拿住”你了,当时全国有几个大的代理就是这样。有一个代理商,最后欠了1亿多元。
这个对老板的打击特别大,后来他干脆就不出差了,觉得有好多朋友都怕事,躲得远远的。慢慢地,老板开始对人失去信任。
那一年德尔惠23家代理商,流失了17个。于是,我们就开始想着构建自己的直营体系,前后花了两三年。2011年,我们在厦门观音山总部,迎来了人员和结构最完整的一年,当年一个季度的订货会就定了35亿元,大家都很兴奋,准备大干一场。
但这个时候,老板突然查出了癌症。那时候他快过51岁生日了,有一天我们打麻将,他突然觉得腰痛,当晚到泉州医院检查,就确诊为癌症且已经扩散,没过多久就走了。
这件事给整个企业,包括我本人,打击都特别大。我跟丁总关系很好,我们俩的关系,并非遵循现代企业中规中矩的合同关系,倒更像是彼此信任的好友。
那一年开始,整个行业的处境已经很艰难了。原本我们蓄势待发,但很快就碰上了2012年库存危机。刚好那一年,我们本准备再次筹备上市,等待资本市场帮助,但在库存危机下,财务数据支撑不了上市,只好再次停下。
那一次IPO还有一个插曲:为我们服务的券商,并未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及2007年“造假”的传言以及我们的澄清,导致重大事项漏报。其实这个事情我之前提醒过券商,一定要说明情况,但他们觉得已经澄清了,就没再做了。这之后,德尔惠不得已再次更换券商,后来IPO企业数量剧增,证监会的审核也日趋严格,我们只能在队伍中一等再等。
那几年,刚好是市场寒冬,德尔惠谋划转型,做运动快时尚产品,但完全拼不过时尚品牌。等待和煎熬中,公司在2014年左右停下来了,我也在2015年离开了。现在的德尔惠,虽说没有破产,但体量已大不如前,全国只有200家门店,距离鼎盛时期的三四千家门店,有着天壤之别。它的很多厂房现在租给了别人,品牌也已经交给了别人打理。
前段时间,我又去厂里转了转,丁总二弟现在负责经营,企业还在做,也能接一些加工的单子,毕竟底子在。活着不是大问题,但再想回到曾经那种风风火火的状态,是比较困难了。但老板说,他还有信心,从一些市场调研看,德尔惠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是有一些地位,对产品也还算认可。
总之,德尔惠最终的衰落,有自身选择判断的失误,有代理商的问题,有上市过程中的偶然因素遇到的拖累。它的由盛转衰,其实是暴露出晋江企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看起来路走得顺,但其实同质化严重,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背后是由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急于致富的心理带动。大家忽视了自主开发能力——鞋子这种产品,自主性本就很难体现。除了那些专利技术,剩下的很容易互相模仿。这种可复制性,一方面让创业初期的晋江企业通过拷贝外国品牌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之后被别人模仿,此消彼长埋下隐患,品牌之间差别不大,发展路径也相似,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一步落下,就难以再跟上大家的步伐。
在这批晋江鞋品牌发展的潮流中,德尔惠似乎什么也没太落下,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做得太突出。最后折戟沉沙IPO,更是拖垮了这个企业,使它渐渐地被淹没在这向前的洪流中。 市场营销晋江公安德尔惠周杰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