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6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小区里的车位

今年年初,徐姐家所在的小区重新规划了地上停车位,物业本以为给业主们做了一件好事,没想到又惹出了新麻烦。

小区是20年前的老房子,一共800多户居民,却只有200个地下车位。新规划地上车位之前,小区地面原有车位大概100个。刚入住的时候,小区的车辆不多,地下车位没人买,地面车位也没人租。后来,随着小区里车辆越来越多,地下车位很快卖完了,地面车位也渐渐开始停车了。地面停车,物业向车主收取每车每月5元钱的管理费,这个标准一直延续下来。最近几年,小区里的车逐年增多,既有车位早已无法满足停车需求,与此同时,早年施划的地上车位线也渐渐模糊不清。对此,物业采取了装糊涂的解决方案,只要业主交了管理费,车辆就可以进小区,至于能不能找到停车位,那就看业主自己的运气了。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小区乱停车问题严重,早高峰时堵车从小区里就开始了,晚上回家也经常为停车闹不愉快。为了占车位,车主们想尽了办法,私设停车桩、地锁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不知从哪儿找来废弃的摩托车占车位,回家停车的时候,就把摩托车推到路边草坪里,车开走了,再把摩托车挪回停车的位置。

去年年底,小区换了物业,新物业决定有所作为。在修整了小区道路,将部分绿地改造为水泥地后,物业重新施划了停车位。新车位共有200多个,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停车管理费也从之前的每月5元提高到了每月100元。车位先到先得,每家限租一个,谁先报名租用,车位就是谁家的。没有车位的业主,此后不准进入小区停车。

新规实施后,争议颇多。在外人看来,小区环境焕然一新,停车也貌似井然有序,但其实却引发了更严重的矛盾。首先是费用问题,管理费提高了,但服务质量还是老样子。虽然每个车位标注了号码,明确谁家是几号,但乱占车位的情况屡有发生,一人占了别人的车位,常常会引发互占车位的“恶性循环”。其次是不准进小区的问题,从前虽然停车难,但绕着小区走两圈还能停下车,可如今禁止入内,这让没抢到车位的部分业主极其不满。

其实,在对施划车位征求意见时,小区里800户居民仅有400多户投票同意,勉强过半。徐姐就是反对施划车位的业主之一,她家有两辆车,现在只有一辆被允许停进小区,另一辆只能在小区外的马路牙子上和路边店面的客户车辆抢车位。徐姐联合多位业主拒缴物业费,要求物业对停车给出解决办法。僵持了三个月后,物业终于妥协,另发了一则通知:每月缴纳40元管理费后,没抢到新车位的业主也可以把车停进小区,停到哪里暂时自己想办法,但前提是不准占用新施划的车位。徐姐感慨,折腾一番,还是回到了从前的老路上。

(读者 蒋霖)居民楼里的养犬户

我家所在的居民楼,处在市繁华地段,因为小区建成年代久远,环境嘈杂,日常出入的人员和车辆密集。

幸运的是,我们这幢居民楼管理相对要规范一些,有门禁,有物业值守人员。物业值守人员为年过五十、头发花白的妇女,上班时间以带娃为主,兼顾门厅里的传达室。考虑到生活不易,楼里的住户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物业费年年照交,物业管理如何,则得过且过。比如说,对楼里养犬户必要的监督提醒,大家虽有微词,但无人真正站出来表示不满。

在我们小区,养犬的居民不在少数,从青年小夫妻,到退休老年男女,好多人出入小区常常牵着狗。平时小区里的角落零零星星的狗粪随处可见。从日常出入电梯的情况看,我们楼里的养犬户也不少。不久前,物业在电梯里张贴告示,请养犬人约束好自己的宠物,不使之在电梯里撒尿。因为搬来本楼时间不长,我这才明白,原来有时候闻到电梯里令人不快的气味,竟然是狗便的原因。

电梯里的告示,管用了一段时间,日后,在电梯里又偶尔看到尿渍。但物业保洁人员精力有限,打扫不过来,我们这些出入电梯的不养犬居民还是感到不适。我带小孩出入电梯的时候,会习惯性地看看地板,发现有脏污,立即提醒孩子。还有好几次带着孩子站在电梯口等电梯,不料门一开,一条半人高的大狗直往孩子身上扑,吓得孩子直哭。本着与邻为善的精神,我一般很少与人理论,只是非常温和地提醒邻居。

最近河南某小区养犬伤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它的警示作用还是很有效果的。前两天,我回家上电梯,正碰上邻居牵着小狗也在附近,看到我和孩子过来,狗主人赶紧拉着狗绳,约束狗尽量不靠近我家孩子,我们上电梯的时候,狗主人一直原地不动,等我们关上电梯门先上。

这是头一次在有狗的情况下,因为狗主人的约束,孩子没有与狗同乘坐一趟逼仄的电梯。此前的确有很多次,邻居们牵着狗与我和孩子同乘坐一趟电梯上下,我都担心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会不会发生意外。

狗本来是人类的朋友,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在于个人爱好,养不养犬,是居民个人的选择自由,只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各个城市的管理规范,文明养犬,是能得到左邻右舍的支持和认可的。

(读者 简儿学)一场免费培训

两年前因为一次培训和考试,我获得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格证书。两年后,我又得到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今年3月,我接到了一家本地培训公司人员的电话,对方对我的情况比较了解,主要目的是向我推荐一门只要报名便可免费参加的培训课程,承诺完成培训课程且通过考试则可获得省级劳动关系协调员和职业指导师的双证书。由于我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便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很在意这方面的资格证书且有考试获取的意向,于是我便在电话里报了名。

两个多月之后,培训班的准备工作开始了。按照对方的要求,我邮寄提供了签字盖章的社保证明、工作证明、培训申请证明等全套资料,计划下一个周末开展。但随后却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再三推迟了举办时间,并一直让等通知。在等待通知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变化是培训公司换了好几位对接的工作人员,另一个变化是对方鼓励我发动更多的同事朋友来报名参加。

直到最近终于等来了新消息。对方明确通知,本次培训是2021年最后一场培训,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原定的线下培训改为了线上培训。同时,需要再次提交一系列的申请和证明资料。这些我均逐一准备妥当。但出乎意料的是,当我再次确认参加培训和通过考试后是否可获得第一次电话时承诺的证书时,对方明确表示不能获得资格证书,只能获得一个由培训机构颁发的已参加过人力资源课程培训的培训证书。

最终我没有参加这场免费的培训,因为我已经拥有了人社部认证的资格证书了。尽管如此,这件事从年初跟到年末,最终却没有个结果,多少也有点失落感。与朋友提及此事,朋友的解释似乎有一定道理:的确存在一些由公共机构向培训机构购买用于提升就业者能力素质的课程,这种课程面向参训者则是免费的,但需要一些诸如工作证明、社保证明以及培训申请等资料。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培训,有的机构会在广告宣传、培训成果方面有所夸大。另外,当一个人把全套的资料提交完毕之后,是否真的参加了培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此后,据我了解,确实有的地方为了人才素质,通过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向广大就业者提供通用能力或专业能力培训,这本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好事则要办好,这就需要加强对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一方面,购买服务的公共机构要对广告宣传、培训过程、培训效果进行抽查或专项检查,加强管理以有效保障培训前中后的质量。另一方面,可通过公布监督电话、培训服务提供者信息等方式,通过公众的力量进行监督。

(读者 李利利) 电梯车位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