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

作者:钟和晏

图片版权  (c)Expo 2020 Dubai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0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121米的高度、30米的长度,2020迪拜世博会入口处的大门像是一幅用密密麻麻的黑色细线,画在半空中的巨型画作。一个顶篷和两堵墙壁构成规整的门字造型,它足够宏大,从很远处就能看到,由于金属丝网材料的特质,又给人空灵的、不真实的感觉,像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游客从21米高的大门进入网格顶篷下面,行走在两堵影壁之间,尽头有两扇10.5米宽的大门,通向种满树木的庭院。作为世博会场地内外的过渡标志,大门既是功能性的门户,每天都在打开和关闭,根据人流量固定在不同位置,又是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装置。

那些线条交错的网格结构,英国建筑师阿西夫·可汗(Asif Khan)是从伊斯兰传统建筑元素Mashrabiya中获得借鉴,一种展示复杂几何图案的屏风,通常为外窗和阳台遮阳,有助于光线穿透以及风的循环。可汗以研发为主导的同名建筑工作室位于伦敦,以往完成过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英国馆、2018年平昌冬奥会现代(Hyundai)馆等作品。

他将典型的阿拉伯屏风折叠起来,形成了长长的大门。“我想创建一种前所未有的Mashrabiya,无比庞大,又无比轻盈,只有一种材料能够做到,那就是碳纤维。大门的几何图案看似随机,实际上是由平衡阴影、气流和体量的复杂方程式决定的。”

在专业制造商和飞机工程师的帮助下,可汗工作室花费3年多的时间,开发出新型碳纤维技术。数以千计的超薄碳纤维组成条带,缠绕在旋转的芯轴上,3D编织成网格状的模块。超轻碳纤维的墙面与屋顶看似轻薄,却拥有出色的结构强度,在没有额外支撑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支撑起21米的高度和30米的长度。虽然每扇大门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但一个人就能推开。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2同样受阿拉伯传统图案启发,日本馆展示了更为复杂的3D网格立面。如日本纸般轻薄的立面材料被固定在多面立体外框上,像包装纸一样,保护展馆免受阳光直射。网格立面的造型类似阿拉伯式的藤蔓花纹,也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折纸艺术,如日本建筑师永山祐子(Yuko Nagayama)所述:“我们的出发点是中东与日本传统图案的相似之处,3D网格立面既构成展馆的结构,又充当了环境的过滤器。”

以“创新意识:推动未来”作为主题,俄罗斯馆的主建筑师谢尔盖·卓班(Sergei Tchoban)用两个相互嵌套的穹顶——类似俄罗斯套娃——来象征整体性和普遍性。穹顶笼罩了三个主楼层和两个夹层,总面积超过3600平方米。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3整个外立面被色彩斑斓的交织管线包裹,像是被放大的彩色电线。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形状,卓班解释这种方法呼应了俄罗斯先锋派艺术,还有苏联建构主义建筑师雅科夫·切尔尼霍夫(Yakov Chernikhov)创建的Exprimatic理论——使用自由的线条处理,产生新的形式。他说:“动态的流线代表不可阻挡的发展与进步,也包含当代世界的重要主题:各种能量与现象的和谐共存。”

从实现过程来说,彩线来自直径8厘米的铝管,被弯曲成一定的角度,从几个方向像发辫一样编成展馆的体量,它们的总长度超过46公里,总段数超过1000段。为了防止铝材料在阳光下燃烧,铝管表面涂上彩色聚合物,总共使用了6种颜色,多种色彩组合方式形成五彩斑斓的立面。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4对于“运动与流动的象征性诠释”,西班牙建筑师兼工程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将阿联酋馆设计成炫酷的“飞翔猎鹰”,由28个自动悬臂式机翼组成,他的概念灵感来自“阿联酋国鸟猎鹰的优雅和力量,象征阿联酋的开拓精神”。

总共4层楼的展馆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它的屋顶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混合系统,外壳、钢架与28个白色翼片融合在一起,使用了阿联酋本地生产的碳纤维。这些“翅膀”有的在半空中张开锐利的尖角,有的则朝着地面向下垂落。每个翼片围绕一个点,在110度到125度的范围内旋转打开,打开过程只需3分钟。

从机械原理来说,激活机翼旋转的是46个液压制动器,起到活塞的作用,液压油被推入这些制动器,扩大翼片的打开程度。卡拉特拉瓦还把阿联酋生产的光伏电池板集成到屋顶结构中,打开后收集阳光的能量,关闭时可以防止雨水和沙尘暴的侵袭。

展馆中心是一个多面的球形空间,内置带有升降平台的礼堂。淡蓝色的圆形奥克卢斯(Oculus)天窗占据着中央位置,置于28米的高度,一圈圈从小到大依次递增的圆环造型呼应着世博会的Logo标志——一枚2002年在迪拜马蒙地区Saruq Al Hadid遗址出土、具有4000年历史的金戒指。除了为球形空间提供自然光线以外,天窗周围还设有格栅,发生意外火灾时可以打开。

从今年10月初持续到明年3月末的2020迪拜世博会以“连接思想,创造未来”为主题,划分为机遇、移动和可持续发展三个主题区,每个主题区各有一座旗舰展馆。出自英国福斯特建筑公司(Foster + Partners)的移动主题馆是一个独特的三叶草形状,被闪亮的不锈钢翼片包裹。三片巨型花瓣从底部向外伸出,每片花瓣内部容纳一个展览大厅。

唤起运动感的是一条条横向的、曲线形的格栅,环绕着整个外立面,让人联想到赛车、飞机机翼等移动工具。翼片反射着周围的运动和光线,完成从白天到黑夜的转换。

“为了捕捉运动的概念,我们参考了风洞图像和航空元素。水平条带充当建筑的围护结构,加大宽度让光线进入内部。”福斯特建筑公司的合伙人建筑师杰拉德·埃文登(Gerard Evenden)说,“选择不锈钢而不是铝材料,是因为前者更易于制作出复杂的几何形状。”

花瓣之间的格栅被抬高之后,形成三个入口檐篷,游客从那里进入展馆,前往一座圆形的客梯。世博会组织者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梯”,一次可运送160多人,还有一道部分地下、部分露天的330米轨道环绕着展馆。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5移动主题馆以阿拉伯文的第一个字母Alif命名,象征着“进步与新视野的开端”。移动性是人员、资本、数据、商品和服务、思想和文化的流动,既涉及物理的运输,也包括真实以及虚拟的连接。

馆内的沉浸式展览展示移动如何成为人类发展的驱动力,让观众了解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技术、机器学习和自动交通等手段创建智慧城市,了解世界范围内运输货物的复杂过程,以及未来以人为本的城市中,流动性如何演变。

可持续发展区域内,主题馆Terra出自另一家英国建筑事务所格里姆肖(Grimshaw Architects)之手。作为能源效率、发电和水资源管理的创新手段,一棵跨度超过135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能源树”,能够自己产生所有的水和能量。

受沙漠中的耐旱牧豆树Ghaf启发,格里姆肖事务所把主题馆设计成一个倾斜的、椭圆形的树冠,由97%的回收钢材制作,盛开在中央柱子上,跨度超过了135米。总共1055件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在主树冠上,18棵较小的可旋转能源树围绕着它,上面同样安装了光伏装置,合在一起每年能产生4千兆瓦的电力。

除了光伏发电,清洁水来自回收的废水、冷凝水和微咸的地表水。主树冠同时充当雨水和露水的收集区,较小的树也能收集更多的水。如工作室所述,“我们的关键设计方法是开发基于地点的潜力位列矩阵,结合能源效率优化、现场能源生产和被动设计策略,水的再利用也是优先考虑事项”。

Terra展馆的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6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大部分置于嵌入地面的混凝土结构中,外墙是填充哈杰尔山脉石头的石笼墙。世博会结束后,这里将变成永久性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6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7像土地有限的新加坡一样,新加坡馆坐落在可持续展馆对面,占据世博会最小的地块之一,一座郁郁葱葱的三维花园,由多层次绿色空间构成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在押韵的“自然、滋养和未来”英文标题下,新加坡WOHA建筑公司希望提供一份“自然之城”的样本,利用植物减少建筑对气候的有害影响。

世界碳排放量中近40%来自建筑和施工,WOHA将种植更多树木、创建更多绿色空间视为帮助恢复气候稳定的有效方式。他们曾在新加坡设计过一座老年人居住的绿色社区,混合住宅、社交空间和医疗设施等不同功能,阶梯形的屋顶上栽满了绿植,在2018年世界建筑节上被评选为“年度世界建筑”。

展馆中心是三个大型的圆锥体,从空中花园到垂直绿墙,被170多种来自新加坡不同栖息地的植物完全覆盖。游客沿着向上延伸的人行坡道,穿过热带雨林、红树林区和坡道两侧的小池塘,进入中心区。新加坡初创公司Oceania Robotics开发的三个攀爬机器人照料着这座立体温室,穿越绿墙、检查植物的状况并收集相应的环境数据。

不仅如此,这是能够在严酷沙漠环境中自我维持的绿洲,不需要使用主电源或水源,在世博会期间实现零能耗。平板形式的大屋顶上,517块太阳能板提供161兆瓦时的电力,海水淡化系统每天处理约40立方米的海水用于灌溉植物,并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帮助冷却环境。

“除了自然和人造系统之外,我们还采用了被动策略,例如用于遮阳的屋顶飞檐、用于交叉通风的开放平面以及大量的自然采光。”WOHA设计总监潘鸿伟(Phua Hong Wei)这样说,“我们希望它作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具有扩展到城市环境的可适应性。”

同样位于可持续区域,同样是自我维持的微型世界,毗邻新加坡馆的荷兰馆创建了总建筑面积3727平方米的“群落生境”(Biotope),一个可以收集能源、制造雨水和生产食物的自循环系统,尝试作为水资源和粮食短缺、能源转型等问题的实验性解决方案。

展馆内,一座18米高、表面覆盖着可食用植物的锥体形垂直农场是主要的展览元素,烟囱状的结构本身有助于调节它的温度和湿度。锥体内的凉爽空间中,每天可以生长和收获数十公斤蘑菇,锥体外侧长满了芦笋、罗勒、薄荷等可食用植物。从空气湿度中提取的水用于植物灌溉,并净化成饮用水。

荷兰SunGlacier公司提供了这一集水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依靠金属板上的冷凝过程,一旦温度足够低,空气中的湿气就会凝结在金属板上,让水滴滚落下来。冷凝发生在锥体内部4米深的幽暗坑底,每天大约能收集800升水。

SunGlacier公司创始人艾普·范赫根(Ap Verheggen)解释:“炎热的沙漠看似干燥,空气中仍然含有大量水分,比荷兰多5倍。主要原因是持续高温不下雨,相对湿度比较低,但绝对湿度可能非常高。”

集水系统的电力来自太阳能,半透明的、类似彩色玻璃的光伏电池安装在展馆的屋顶上,夹在两块玻璃板中间,具有为食物和水系统供电、让阳光进入室内空间的双重作用。这些光伏电池同样经过了荷兰设计师玛丽安·范奥贝尔(Marjan van Aubel)的设计,面板以粉红和蓝色呈现出波纹效果,颜色允许波长在400~700纳米之间的光线透过,也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波长。色彩缤纷的光线投射到馆内,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光线、色彩和颜色会发生变化,像是中世纪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窗户效果。

过去几年,范奥贝尔的工作都是与太阳能电池有关,将它们集成到家具、灯具、窗户等物品中。她希望除了提供可再生能源外,太阳能电池也可以是一种美丽的艺术形式,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可持续的材料。“标准的太阳能电池使用有毒性、高污染的多晶硅,这一次我们采用了第三代有机薄膜技术,工作原理与技术标准都迥异于单晶或多晶电池。”

这些彩色有机光伏电池是德国制造商Armour Asca的产品,吸光有机染料覆盖在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微小颗粒上,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再印刷在PET薄膜上。与传统的晶体太阳能电池不同,有机太阳能薄膜柔韧透明,可以做成蓝色、绿色、灰色、红色等,在形状、长度和尺寸方面也没有限制。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8“群落生境”由鹿特丹V8建筑事务所设计,旨在提供“沙漠中的希望”,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能依赖技术过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V8的合伙人建筑师大卫·斯皮林斯(David Spierings)说:“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向观众展示如何将水、食物和能源结合在一起的专业知识,了解这三个元素之间可持续的内在联系方式。展馆不是以视觉奇观存在,而是为了支持它作为‘收获机器’的功能。”

V8的另一个原则是不留痕迹,作为临时展馆,确保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可以重复使用或者回归土地。钢板墙壁、钢管屋顶是从当地公司租用的钢材,使用后返还当地承包商,地基避免使用混凝土。

意大利工作室Mogu提供了蘑菇菌丝体基底材料的地板和墙壁,可生物降解的顶篷和分隔空间的玉米聚合物幕帘是阿姆斯特丹Buro Beléns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帮助过滤掉导致晒伤的紫外线。世博会结束后,荷兰馆就可以按照原样归还地块,除了留在现场的沙子之外,似乎什么都不曾存在过。

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9自我维持的能源树与群落生境10 展馆设计世博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