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极简生活的勇气
作者:harps我在三个不同的网站上买了些日用杂货和食物,刚巧都赶在同一天送到了。一时间,厨房里满地都是面条、土豆、咸菜和卫生纸。这么多东西在进家门以前,这个小小的空间早都为它们预留好了位置:冻虾冻饺子皮冻牛角包要赶快进冰柜,土豆和葱蒜的居所是个黑暗阴凉的箱子,红酒瓶啤酒罐高低错落占满电视机旁边的酒柜,如果变得太拥挤就有了借口赶快喝掉一些。
我还是单身的时候,很向往家装杂志和网站上那种齐整配套、没有多余物品的美好生活。一个人从外面回来,换下来的衣服手袋都迅速各自进入收纳空间,喝水的杯子与喝酒的杯子用过后都马上洗好,睡觉起来被褥铺成一马平川,煮饭吃过以后炉灶擦得一个斑点都没有……这样的理想生活似乎伸伸手勤劳些就能够到,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要维持这样的生活非常难。光是维持厨房的状态就几乎要拼尽全力,除非完全不做饭。很久以后,我读家装杂志的时候,有设计师承认那种平滑无瑕的极简厨房就是不能做饭的,最多只是煮个咖啡烧个水,从此我大彻大悟,破除了极简迷信,从此好好过自己的不修边幅的日子。
茶几上既有报纸也有杯垫,但总有几个杯子不在杯垫而在报纸上;床的旁边有一把椅子,上面堆满了今天和昨天的衣服;6个月来的信用卡账单在书桌的一侧呈松松的一小堆;小包装的豆麦谷物开封以后夹上塑料夹,堆在一个筐子里面……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论每天自己觉得已经花了多少时间在收拾清理,处处还是显现混乱无序的强大力量。“过日子”的观感远比不上“不过了”,极简生活大刀阔斧砍掉的冗余其实都是生命的根须。所谓简洁的状态,就是忍受缺少和不便。忙着过日子的时候,观感的优先级并不高,因为生活的主体是自己,而不是想象中的旁观者。人的生活能量从内向外迸发,就会把外部的观赏秩序冲得七零八落。我见过许多桌上堆的书如山高的写作者,很难想象他们真的需要山那么高的资料随时待查,更可能是在随手翻阅并堆积起山那么高的书堆时,想法也渐渐在脑子里成形了。写作需要一定程度的混乱,从头到尾都整齐有序的写作,那是填表。
生活中有些东西,它们的作用就是安静地在一个看得到的地方吃灰,衬得每天使用的东西生气勃勃,在时间里打磨出光泽。一旦这个吃灰的物品被抛弃了,另一件不幸的同类物就补上那个空缺。我有一双两寸高跟的棕色皮短靴,从怀孕以来就没穿过,如今小孩已经4岁了。每到秋冬,我都会产生把它上面堆积的灰尘擦干净穿出门的想法,可每天早上都还是匆忙地穿上轻便的球鞋。也许有一天早上不太匆忙,我真的会花点工夫把灰擦掉穿一次,然后再让它寂寞地在鞋架上待5年。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