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蕾密码
作者:陈嘉伟周末前往友人舍下,共同品尝了他母亲从家乡小镇快递来的“宝发祥”点心。友人自嘲作为一名古典流派的音乐人,虽然在音乐学院与教授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但还总是愿意搭配这口老式糕点,显得土不土洋不洋。同样是音乐家,莫扎特住在维也纳的时候,也非常怀念小时常吃的小牛肉和土豆鸡肝丸子,家人常从萨尔茨堡把这些东西寄给他,只是不知道在写《小星星变奏曲》时,大师的手稿上会不会留下丸子的味道。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胃口是有记忆功能的,口味将在6岁前逐渐形成,并终生难以改变。如果说孩子想家了,一半是想念父母,另一半一定是想念家中的饭菜。饮食会直接影响心情,甚至导致焦虑抑郁心情。如今微信沟通全球,游子在与家人视频时,对异乡饮食的吐槽始终都是不变的主题。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胡兰波曾写过,旅居海外30多年,青春流走了,白发生了许多根,现在乡愁来的时候却没有了眼泪,变成肠胃闹腾。文人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了海外华人对味觉记忆蕴含的丰富情感。
追忆我的孩童时期,周日晚饭的味道就是爷爷家的炸酱面。老人少小离开天津,戎马十余载,回到老家与奶奶结为连理后又共同远赴新疆参加石油会战。少小离家,桂发祥大麻花、狗不理包子、铁锅嘎巴菜只能在他们的围炉夜话中时不时地被提及。等到回家探亲的时候,奶奶不管旅途如何辛苦也要背回几瓶甜面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打赢一场战役的精气神给孩子们做出一顿菜码丰富、回味无穷的炸酱面。面短情长,来自家乡这股甜鲜的味道就像海河的水,滋润着守望戈壁干涸的心灵。
大讲究不要有,小讲究不能丢。如今食材极大丰富,炸酱面的说道就不能含糊。面条得是筷子头粗细的手擀面,“二八酱”必须是以天津利民甜面酱为基础配上六必居的黄酱进行调和,煸好肥瘦参半、色子大小的肉丁再进行小火干炸,这样酱味才算正宗,最后搭配上“四碟八码”,才够得上顶级的“天津味道”。老人将一生的亲情与乡情都拌到了这碗面里,最终转化成了家中祖孙四辈印在户籍外的另一份心传。
味道的传承在人类的历史中始终都是超越种族和国家的存在。《舌尖上的中国》讲到过一种大理的美食“乳扇”,无论制作方式还是味道都与内蒙古的酸奶豆腐极其相近。800年前,蒙古大军饮马洱海,也带来了家乡的奶食味道。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如今,骑兵的后裔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早已分辨不清远古血脉的特征,唯有深植在味蕾上的密码始终提醒着他们,自己是忽必烈远征的族人。
——————
本篇文章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进阶营学员 月夜喵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月夜喵的声音非常有辨识度,介于活泼和知性之间,因此有很强的可塑性,她音色中的鼻音色彩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就会成为个人特色,稍微多了些就会影响吐字的清晰度,为此,她在整个训练营期间花了很大的功夫去调整“度”。在本次播读中,她展现了学习的成果,突出个人特色的同时,还让文章的意思更加清晰。不过,由于还不够熟练,在很多地方的处理“过于谨慎”,所以缺少了些从容感,这个可以通过继续练习得到改善。 美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