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5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假期的一天,我带着未成年的孩子去一家大型综合商场购物,当来到商场四楼时,一群青少年一边大声喊叫着,一边哈哈笑着猛地掀开厚重的门帘,从一间灯光晦暗的屋子里跑出来。听这些年轻人的喊叫声,似乎还带着后怕,可听他们的笑声,又似乎难掩兴奋。
我很好奇,是什么活动使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青年人,此时此地,产生这么复杂的情绪呢?观察过后,赫然发现颜色鲜艳的屋子上印着“密室逃脱,挑战有你”的醒目广告。此外,同一楼层的对面,还有另一家“密室逃脱”的商家。两家店面都很大,外面都坐着不少等位的青年男女,周边其他店面稍显冷清,这两家店反倒人员众多,看起来比较火爆。
作为一个中年人,本来对这种“密室逃脱”的游戏知之甚少,看到大型商场的这种火爆场面,出于对自己孩子着想,及时脑补了相关知识。
数年前,一种以案情推理为内容的游戏和社交方式兴起,情形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找线索、找凶手,后来演变为“密室逃脱”“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内容以亲身体验式为主,被称作“剧本杀”。随着发展,又因其有较强的体验与刺激性,成为时下颇受年轻人喜欢的主要娱乐方式。
然而,据我所知,为了迅速赚钱,有的商家失去了道德底线,宣扬暴力凶杀内容,以不少恐怖、血腥、搞怪、离奇、灵异场景来博眼球,吸引年轻人。在我所见的两家店面宣传画中,直接展示一些青面獠牙、凶残血腥的图片场景,令人望而生畏。某种意义上,他们深谙部分年轻人日常生活中思想焦虑、无发泄出口的现实,以这种“重口味”的形式吸引他们的兴趣。
可是,青春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青春期的孩子接受过多的负面信息,并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其中,难免产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误会。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他正在身体心理发育的黄金期,假如在没有家长引导的情况下,被这类游戏灌输了暴力思想,该如何是好?青少年的模仿性强,对社会的认知有限,商家以这种“剧本杀”的方式不当引导,钱被其赚走了,社会问题却给家长留下了。
据悉,今年8月,上海11家“剧本杀”、“密室逃脱”相关企业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被停业整顿。不过,全国“剧本杀”实体店已突破3万家。因此,期待工商、公安、城管、司法等部门加强必要的监管,刹一刹这种只顾赚钱无视青少年成长的经营方式,也希望社区、教育等有关部门及时跟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读者 简儿学)球队需要“核心”
老祝今年45岁,是个超级球迷。老祝不仅看球,而且保持着每周两场的良好竞技状态。身为公司球队主力中场和建队元老,老祝一直自称是队史最佳射手,至于老祝究竟进过多少球,从没人认真统计过。每回和球队新人喝酒聊天,老祝就会感慨,他在这家国企工作20多年了,这基本上也是他在这支球队效力的年岁。20年间,公司的人进进出出,老祝身边的队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自始至终坚持下来的,只有老祝一人。
在公司,老祝颇不得意。混了20多年,还只是一名主管。同年入职的同事大多早已是中层干部,荣升副总的也大有人在。但老祝职位虽低,资历却老,多数领导对他颇为客气,少有人把他当成下属看待。所以,在球队,在一众年轻人里,老祝的地位就高了。他提出以自己为核心的战术打法,基本没人敢否认。
老祝自以为在球队德高望重,但队友们私下对老祝颇有怨言。岁数大了,和队里的年轻人比,老祝在球技、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方面早已不占优势,却还想当核心,年轻人就不乐意了。踢球后的聚餐,老祝喜欢借着酒劲,对年轻人指指点点,过过当领导的瘾。年轻人开始还对老祝吹捧一下,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后来老祝不知收敛,年轻人敷衍的热情也渐渐熄灭。
年轻人早有抛弃老祝另组球队的想法,无奈老祝借助在公司的老资历,牢牢控制着公司拨给球队的那点经费。抛弃老祝,意味着这支球队的一切开支都要个人掏钱,这一点,年轻人更不能接受。这样的局面在今年夏天终于结束,老祝在一场比赛中突发心梗,幸好队友们及时施救,也是老祝命大,他们那天踢球的球场附近就有一家医院,老祝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后,老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球场,公司最佳射手就此“退役”。
公司的年轻人对“射手王”的离开表达了伤感。私底下,大家却很开心,他们终于可以自主掌控球队了,再也不用听老祝的“瞎指挥”了。可好景不长,这支青年军只踢了两个月的快乐足球。本月月初,公司从兄弟单位调来一位副总,年过四十,也喜欢踢球,尤其对技战术颇有研究。副总在陪年轻人踢了一场后直摇头,他在赛后的饭局中非常诚恳地说:“你们这球踢得啊,个人技术都还行,就是缺少一个核心,缺少一个组织者,咱们今后得好好研究研究……”(读者 蒋霖)果农的“定心丸”
我老家在西北农村,当地有很多以种苹果谋生的果农们,对于他们而言,秋天的到来意味着一年的忙碌将在此时迎来果实。树上的苹果个头长够了,果袋取下了,色度也快够了,下一步就是采摘销售变现的时候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加冰雹,一夜之间将果树的绿叶打得满地都是,即将成熟的苹果被打得遍体鳞伤。这一场冰雹,损失了好多苹果,也让满怀期待的果农们心情直接降至了冰点。
说实话,在农村长大的我熟知,果农们很怕冰雹,春天的冰雹会打掉花蕾,夏天的冰雹会打掉苹果的幼果,最怕的是秋天的冰雹打掉打伤果子。苹果一旦受伤,果面上便凸凹不平,既影响颜值又影响口感,所以就卖不出好价钱,果农们的收入和生活便会受到很大影响。我至今依然记得,多年前的一场大冰雹,同样是在秋季的雨夜倾盆而至。第二天雨刚停,急切的果农们一个个冲进了苹果地里,有人默默然坐在树下不发一言,有人仰天长叹,有人抱怨不知该怎么办,更有伤心的哭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果园内外皆是悲伤。可是叹息、哭泣、伤心均于事无补,均无法弥补果农们一年的辛苦,更无法弥补由此造成的重大损失。
今年9月19日的那场大冰雹之后,果农们依然焦急地跑到了自家果园里东看看西瞧瞧。与曾经有所不同的是,果农们面对冰雹袭击后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叹息声少了,哭泣声没了,大家都直面摆在眼前的现实,理性地拍下照片,打电话联系保险业务人员。第二天下午,保险理赔人员赶到村里受灾的果园里定损,最快者在第三天就能得到理赔款,抱着大摞理赔单的果农照片也在村微信群里传来传去。
近年来,为了应对极端天气给果树收成造成的不良影响,老家当地采取了保险措施。年初时,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果农们会根据果树种植面积的大小等情况购买专项保险。有了保险之后,如果风调雨顺,果农们则可通过售卖苹果获得好的收入;如果遭遇自然灾害,理赔款也能保障基本生活开支。保险措施的及时引入,让果农们在面对暴雨、冰雹等多变天气时,少了担心和无助,而多一种选择,多一份保障,也就多了一份踏实。民生之举,就当解民之忧。(读者 李利利) 冰雹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