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自我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心理学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发现了大量的认知偏见与盲点,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内隐性社会偏见的研究。这些关于种族、年龄、性别等特征的偏见发生在我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之中,往往是我们的大脑自动而隐蔽的计算,但却在情感与行为层面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重大而隐秘的影响。
什么是偏见?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到底是偏见塑造了文化,还是文化塑造了偏见?如果说偏见是一颗种子,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那么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它会生根发芽?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控制它?网络时代又为我们的偏见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是我们这一组封面故事希望解答的问题。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有限的人,在无限复杂的世界里生存,鉴于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完全的信息和知识,我们只能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在知道与未知之间做决定。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他们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危险的野兽、恶劣的气候、疾病、其他部落的攻击等等。
今天,现代人的不确定性更多来自于亲密关系、职场、股市、经济形势的起落、健康问题、气候变化等等。
几十万年过去了,我们在控制自身、控制环境和控制命运方面,到底是在朝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呢?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变化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心理压力加剧的当今社会,很有必要了解什么是心理韧性,如何增加心理弹性,如何发挥其应对压力、克服困难中的积极作用。无论你是想做好一个家长、好领导或是优秀足球运动员,都会常常面临逆境的挑战。家长需要面对青春期的子女,管理者经常面临一些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运动员一方面得忍受伤痛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还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所有值得追求的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获得的,我们要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
幸运的是,韧性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增强,但同时它也可能会失去,关键在于如何让压力和韧性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为了了解如何增强韧性,韧性如何习得,为什么有人会有强大的韧性,我们采访了几个案例。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著名的“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评估自己的需求,而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需要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之上。
社交媒体之所以是一个羡慕嫉妒恨的战场,是因为它很容易引发向上比较——别人的生活看起来都那么迷人,宝宝、钻戒、旅行、毕业典礼、体面的工作……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做有趣的事情,在滤镜的微光中,一碗面条都闪耀着诱人的光芒,给我们存在主义式的焦虑和百味杂陈。
于是,你忍不住发出天问:“为什么别人都过得比我好?”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张疾病标签合法地承载了许多中国人的精神痛苦——“神经衰弱症”。
但是,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开始争论“神经衰弱”究竟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之后神经衰弱逐渐被界定为是由许多不存在内部联系的症状堆砌起来的一个病种。因此,神经衰弱在DSM 3中被删除,以抑郁症、焦虑症等病名代替。
今天,“神经衰弱症”也从中国人的精神障碍清单中消失了。但是,从神经衰弱症到抑郁症,仅仅是我们与西方医学接轨的一种方式吗?用一种科学的标签代替一种不怎么科学的标签?中国式的“神经衰弱”与“抑郁症”的标签背后所承载的,真的是同一种疾病吗?我们对悲伤、抑郁和痛苦的理解,真的没有受到美式精神疾病的影响甚至“推销”吗?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为什么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盛,我们内心却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而这种不安越来越年轻化?
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疑问。上世纪9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曾经提出要用10年时间解决焦虑问题。事实上,现在流行的很多心理治疗方法和药物治疗方法都是那10年里发展出来的,而且实证研究也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10年后,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发现,美国人的焦虑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重要的外部原因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一个转型与价值重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如何自处?或者换一种说法,这个时代会完全物理性地反射到我们的心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