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仰韶陶器

作者:艾江涛

陕西仰韶陶器0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口径44.3厘米,底径13.5厘米,高17.5厘米。

泥制红陶,平沿、卷唇、敞口,圆鼓腹较深,凹底,盆内壁磨光,施红色陶衣,外壁不加修整。盆内壁绘一对抽象鱼纹和一对人面鱼纹,两两对称,间隔排列。鱼纹由四条抽象化的鱼聚合组成。人面鱼纹为人衔鱼形象,人面圆脸,眼用两条细线表示,仿佛双目紧闭。人面鱼纹是仰韶时代半坡文化最具特色的彩陶纹饰。

陕西仰韶陶器1宝鸡市陇县原子头遗址出土。口径22.1厘米,底径10.2厘米,高10.3厘米。

泥制红陶,敛口,圆唇,肩部外鼓,腹部斜收,小平底略凹。口部一周涂黑。腹壁绘三组简化鸟纹。鸟为侧面形象,仅保留下半部,不见翅膀,以圆点表示鸟头,鸟足粗壮呈钩状,尾部向后延展,呈三叉状。

陕西仰韶陶器2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出土。口径30.8厘米,底径11.4厘米,高10.8厘米。

泥制红陶,敛口,圆唇,曲腹,底微凹,口沿面饰一周黑彩,上腹以黑彩绘圆点、弧线三角等图案,使地纹形成四瓣式花瓣纹,每组花瓣纹之间留白成椭圆形,内绘三圆点,形似人的双目和嘴。

陕西仰韶陶器3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出土。口径35厘米,复原底径10厘米,高15.5厘米。

陶盆外壁以黑彩绘圆点、弧线及弧线三角构成的复合纹饰,纹样构图洒脱,线条流畅。抽象花卉纹主要以圆点、弧线三角、勾叶等元素构成,纹样采用阴阳纹结合的方式表现,以交错、连续构图表现花冠、茎蔓、花叶。

陕西仰韶陶器4宝鸡市千阳县丰头遗址出土。口径25厘米,高11厘米。

泥制红陶,口微侈,尖唇,斜折沿,上腹直,下腹折收,圆底。器表施红色陶衣,唇部涂黑彩。腹部绘两条鱼纹。鱼体形较大,头、身、尾、鳃等部位均有描绘,唯独不绘眼睛,应是在具象的鱼纹基础上简化而来。

陕西仰韶陶器5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出土。口径4.5厘米,底径12.5厘米,高32厘米。

泥制红陶,整体造型呈葫芦形,敛口,束颈,鼓腹,最大径近底,平底。口部整体涂施黑彩。腹部绘两组鱼纹,纹饰已看不出鱼原来的形态,仅取一只略成方形的偏目鱼眼与鱼尾进行拆解重构,组合成鱼的意象。这种象征、错位、解构的艺术手法,体现出史前人类超乎想象的思维水平。

陕西仰韶陶器6渭南市华州区南沙遗址出土。口径28.1厘米,高9.6厘米。

泥制红陶,敛口,口径较大,腹较浅,小平底。陶钵外壁近口沿处用黑彩绘制一只非常具象的鸟,鸟的部位齐全,头部扁长,中间留白空出眼睛,双翼向后张开,尾部上翘,双爪短小收于身下,整体呈翱翔之姿,充满动感。鸟纹是庙底沟文化彩陶极具代表性的纹饰主题,鸟纹中以鸟侧面形象居多,呈飞翔或站立之姿,鸟首几乎全部朝向右方。从构图上能看出具象写实和抽象简化两个系统。

陕西仰韶陶器7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出土。口径20厘米,底径12.8厘米,高33厘米。

泥制黄陶,侈口,圆唇,鼓肩,腹部斜直略向内凹,平底。罐身绘弧线三角和圆点,使地纹形成花瓣纹。

(本文图片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提供,文字参考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编《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 考古文物仰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