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环境变化”为名

作者:宋晓军

9月22日,华盛顿五角大楼内,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左一)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就军事合作问题举行会谈 (人民视觉供图)

自美、英、澳签署三方“防务合作协议”(AUKUS),由美、英两国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技术后,国内媒体普遍关注的是5年前法、澳达成的“常规潜艇协议”被“搅黄”后法国“激烈”的反应。这期间有媒体就此事采访时,我一般都会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美、英、澳都异口同声地说AUKUS的诞生与“战略环境变化”相关?而AUKUS一旦落实又为什么会为美核潜艇抵近中国周边提供便利?

要解释我的回答,先要从2013年11月美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的一篇报告说起。简单说,在这份题为《印太门户:澳大利亚国防战略与美、澳联盟未来》的报告中,对澳大利亚的定位是地理上的“sweet spot”(形容高尔夫球的最佳击球点),称其珀斯附近的斯特林军港最适合成为美攻击型核潜艇遏制中国的基地,距离南海中心约1500海里、距离台湾岛约2000海里,且在解放军常规弹道导弹射程之外。当然,该报告中还列举了一些美国想兑现这一“愿景”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时,拜登是副总统,现在的总统国安助理沙利文是国务卿希拉里的高级助手,而现任第一副防长希克斯是负责政策制定的首席助理副防长。时隔8年,当年这些人重返政府并“升官”后,以“战略环境变化”为名竟然初步兑现了8年前奥巴马政府的“愿景”(只要澳方同意打造本国的核潜艇舰队,理论上就得让美核潜艇顺理成章地在澳部署并运营)。

接下来的问题是,所谓“战略环境变化”的内涵是什么呢?简单说,像沙利文和希克斯这类负责外交和安全的建制派官僚,在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否可投送军力进行前沿部署评估时,通常会用三个指标来衡量:1.“物理脆弱性”,即是否在中国远程打击火力范围内,以及在被覆盖范围部署防御武器的成本;2.“经贸脆弱性”,即在经贸上对中国依赖过深,承受不了接纳美军进入而被中国在经贸上“惩罚”的代价;3.“政治脆弱性”,即有执政党和民众本身就对美军进入有抵触。当然,他们认为不仅这三者之间有关联性、互动性,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外交影响力及军力的增强,“脆弱性”也会增加。根据对这三个指标的预期分析,再结合“冷战”期间美军相对集中部署的模式和“冷战”后反恐战争相对分散部署的模式,进而确定了一个新的“全面竞争”的部署模式。而在这个“模式”中,澳大利亚被认为是“sweet spot”。根据2013年11月CSBA报告中给出的数据,攻击型核潜艇从澳大利亚西部的斯特林港口出发前往中国周边海域部署,可大大提高部署效率(攻击型核潜艇1个补给周期内可在南海部署77天、在台海部署73天)。

最后我想再就AUKUS出台前的三则信息做出提示:一是众所周知的8月31日美军已完成了从阿富汗撤军;二是9月13日美国防部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说:尽管世界上存在诸多动荡,国防部(美军部署状况)的“全球态势评估”仍在正轨上,并将很快完成;三是9月15日美知名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澳联盟”发挥领导作用的五大机会》的文章,其中列出的“机会”之一是“加强美国在澳大利亚的前沿存在”。如果把这三则信息与“地理位置”和军力部署相关信息联系起来看,也许对美国以“战略环境变化”为名且不惜付出“外交代价”竭力打造的AUKUS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美军军事武器

上一篇: 牵挂中 爱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