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流星雨”,新世纪的美男想象

作者:乌里扬诺娃

再看“流星雨”,新世纪的美男想象0如果你是一名2001年的小学生,打开电视机,可能看到一部让父母直呼“换台”的电视剧。

遭遇校园暴力的女主角杉菜刚冲着空气喊完“我绝对不会屈服”,几辆跑车就停在欧式教学楼门口的林荫道上。四个人均身高一米八的花哨男生摆好造型,浩浩荡荡地朝镜头走来。

刚上初中的明真趁着暑假从朋友那里借来《流星花园》DVD,被这个画面击中心房,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整宿。在那之前,除了韩剧《天桥风云》里的张东健,没有哪个男明星给她留下过深刻印象,直到道明寺出现,“看了以后我就傻了,第一次知道人可以这么帅”。

当年还是小学生的雪球觉得道明寺太幼稚。在花泽类帮受霸凌的杉菜默默扶起垃圾桶的瞬间,她喜欢上了这个沉默寡言的忧郁男子,这是她人生第一个倾心的男主角。

刚上大学的郭郭,在网吧里追完荡气回肠的《蓝色生死恋》,还沉浸在宋承宪和元彬的美貌中。百无聊赖之余想起同学提到的《流星花园》,点开一看差点被四个狂拽酷炫的男生“劝退”。硬着头皮看下去,才觉得言承旭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了,“脸部线条明朗起来,霸道又温暖的感觉,有些可爱”。

20年后,“道明寺”言承旭借《披荆斩棘的哥哥》再度登上舞台。开口一句“温柔的星空,应该让你感动”,立刻将人拽回那个夏天。当年的粉丝许多都已为人母,言承旭仍然留着微卷的中分长发,瘦削的脸庞棱角分明,褪去了“道明寺”的蛮横霸道,一笑就露出深深的酒窝,明亮又腼腆。

宣布加入这档节目时,言承旭写了一段长长的感言,坦言自己多年来与“道明寺”这个身份的抗争与和解。“年轻时候的那个我也曾经一度因为想摆脱‘道明寺’光环而陷入迷茫。今年我44岁,学会了接受和感恩曾经遇到‘道明寺’。”

关于《流星花园》的叙述中,充满了“天降紫微星”式的表达。

柴智屏是半路出家的电视剧制片人,此前做的是综艺节目。编剧毛训容虽然出身台大戏剧系,辅修编剧,但毕业后一直做记者,没有真正操刀剧本的经验。女主角大S(徐熙媛)从没演过戏,主业是娱乐节目主持人。四个男主演则全是没有什么演艺经验的素人。

接到《流星花园》这部剧时,已经成名的大S听说要拍一部“台湾以前没有过的梦幻偶像剧”,担心会出糗,柴智屏安慰她:“你放心,我帮你开一个深夜时段,没有人会看。”

她的心虚不无道理。当时台湾电视8点档正在热播的,是武侠剧《飞龙在天》和乡土剧《台湾阿诚》。前者共248集,开创了台湾8点档一周连播7天的先例,男主角是人称“痴心汉”的“50后”演员崔浩然,年近五旬仍然面如冠玉,目光炯炯,饰演身负师门大仇的武馆馆主毫不吃力。后者讲述私生子王志诚从60年代到千禧年的传奇创业史,担当男主角的是“三立一哥”陈昭荣。他长相清俊,此前还在《苍天有泪》中饰演过痴情的配角吕超,笑起来有些憨厚,加上轻微的下垂眼,乐观又诚恳,赋予乡土奋斗故事一张可信的面容。

与言承旭同龄的台北作家廖信忠当年24岁。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里,他对这两部剧的火热嗤之以鼻,专门辟出一节吐槽,“在台湾已有100多个电视台可看的情况下,《飞龙在天》居然创下了12%的收视率”。

将时钟回拨到新世纪到来前夕,霸占两岸荧幕30余载的琼瑶的一次“失算”,折射出即将转变的流行风向。

1998年,《还珠格格》和《苍天有泪》同时开播,结果不受琼瑶重视的古装喜剧《还珠格格》火遍亚洲。拍惯了武侠剧的导演孙树培给小燕子添了许多动作戏,男主角也从紫薇的官配尔康,变成了“乖乖虎”苏有朋扮演的五阿哥。

高大、儒雅、深情是此前琼瑶男主角共有的标签。以《一帘幽梦》“费云帆”一角出名的刘德凯,新闻专业出身,最初的职业目标是电视台主播。“新闻男主播”这种整体气质大于局部五官的审美标准,可以概括当时台湾流行的男主角气质。他们身姿挺拔、脸形端正,举手投足稳重大方。五官不必惊艳,组合起来有“温润”或者“英气”的味道才重要。

或许是看到五阿哥这样年轻活泼的男主角大受欢迎,在与《流星花园》同年播出的《情深深雨濛濛》里,琼瑶选用了长着一张清秀娃娃脸的古巨基。然而从“五阿哥”到“何书桓”,琼瑶还是变得太慢。进入新世纪的台湾,早已蛰伏着对另一种男性之美的神往。

再看“流星雨”,新世纪的美男想象1再看“流星雨”,新世纪的美男想象2《流星花园》播出的这一年,迷恋乡土情怀的侯孝贤画风一转拍出了《千禧曼波》。故事是从网上征集的,还在制片过程中选取片段发布在网上,根据网友的意见修改。他计划用10年拍摄10部电影,记录城市氛围的变迁,《千禧曼波》是第一部。

霓虹灯闪烁的都市里,舒淇饰演的女主角Vicky游走在老成持重的捷哥和暴躁多疑的小豪之间。侯孝贤抒情的长镜头变得游移不定,映射出整个台湾社会涌动的消费欲望,以及年轻人血液里流淌的迷茫、紧张与兴奋。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新世纪到来前的台湾,“喧嚣”再合适不过。经历过80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人们对土地、社会、历史等“大叙事”的渴望逐渐消解。70年代的“十大建设”为台湾经济腾飞铺垫了坚实基础,80年代的经济结构转型大获成功;90年代中期,台湾消费社会日趋成熟,同时面临国际化与全球化时代的冲击。

出生于70年代初的音乐评论人马世芳在《地下乡愁蓝调》里感叹,1990年的台湾“三月学运”就像一场轰轰烈烈的告别演唱会,宣告上一个时代的终结。“网络带来的信息爆炸,只用了两三年就完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总教育,新生代迅速重返个人的小小天地,淹没在舶来符号的海洋里。”

1989年,第一家诚品书店在台北开张,注册性质是“百货零售”。10年后,敦南诚品开始24小时营业,搭建起一个日夜流动的欲望空间。在“文案天后”李欣频的包装下,书店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样本:卖书的地方叫“生活剧本馆”,卖服装的地方叫“时尚映画馆”,卖食物的地方叫“欲望采集馆”。选择诚品,意味着选择一种个性化的消费标签,以标榜“异类”来寻求“同类”。

廖信忠在纪念敦南诚品闭店的文章里,回想起诚品诞生那一年发生的两件事:一是台湾《星期漫画》杂志出版,成为“70后”“80后”成长路上的重要陪伴;二是陈淑桦发行专辑《跟你说,听你说》,成为台湾唱片工业史上首张销量破百万的唱片专辑。

陈淑桦在《梦醒时分》里唱的“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被廖信忠定义为都会新女性的宣言,标志着都市白领女性阶层的兴起,“换句话说,正式宣告了‘中产阶级市民’的登场”。精致、时髦、现代的都市生活,成为了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观众新的消费诉求,进而转化为她们对男主角的新要求。

从敦南诚品出发,乘板南线向西一路到淡水河边,就能到达台湾流行文化圣地西门町。2000年,随着捷运板南线通车,曾因市中心东迁衰落的西门町改头换面,成了台北的“原宿”。街边开起日文杂志专卖店,最新的日本唱片和服饰都能同步获得,被“哈日族”趋之若鹜。

领先亚洲各国,最早走进繁荣都会生活的日本,那时早已是消费社会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人向往的生活样本。

1999年,NHK(日本广播协会)的《真夜中的王国》节目制作组到台湾,采访了以“哈日族”自居的大小S姐妹。两人说,“日本很进步,连马桶冲水都是温的,还有消音设备避免尴尬”;还有一句话大S没有说出口,偶像也是日本的最好。

当时的大S已经是木村拓哉的迷妹。20年后,在综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中,木村拓哉为几个姐妹预订餐厅,还亲手写给大S一张祝福卡片,惹得大S当场泪崩。

1993年台湾有线电视合法化,打破“老三台”鼎立局面,至1996年,电视台数量上升到100多家,有线电视普及率达70%。频道数增加,播放时长难以填充,为了与侧重全年龄段收视的“老三台”争夺细分市场,有线电视台将目光转向引进剧。台湾卫视中文台于1992年首次打出“日本偶像剧场”的招牌,一口气引进了《东京爱情故事》《东京仙履奇缘》《101次求婚》《同一屋檐下》等多部热门日剧。日本偶像和流行音乐也随着日剧的走红进入台湾,掀起一股“哈日”风潮。

日本偶像剧里的场景、用品和生活方式,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范本。他们抱着朝圣爱情的心情游览《东京仙履奇缘》里的彩虹大桥,《恋爱世纪》里的台场海滨,《悠长假期》里的隅田川。有人甚至倡议要模仿木村拓哉、常盘贵子在偶像剧中的言行,提出“日剧十条守则”,“常喝小咖啡、约会游乐场、随身带call机、晚上看夜景”等彰显生活格调的套路,在《流星花园》中也留下了痕迹,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呈现出夸张又可信的奢华感。

明真回想起《流星花园》男主角出场时的场面仍然惊叹不已,“那是北京房价才几千块的年代,他们就从豪华跑车上下来了”。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流星花园》里的富人生活虽然让人大开眼界,但还处于真实可感的范围内。主角们个个都有翻盖手机,坐在学校草坪上喝香槟,说起度假就是夏威夷、冲绳和巴黎。F4的家庭背景从日本人熟悉的财阀、花道、茶道、黑道世家,统一改为大财阀,具体到“一家电信局,两家电视台,三家炼油厂,四家半导体厂,176家国际连锁大饭店,17845家24小时全年无休的超级连锁大卖场”。

中国观众对《流星花园》的热情更甚于此前的日剧,正是由于这一点恰到好处的“时差感”。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讲师莫沉对中国社会中的男性审美变迁有长期观察,她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台湾恰好比大陆时尚那么一点,对日漫原作进行本土化改造后,作为一个很好的中介,吸引了整个大中华区观众。”

在莫沉的观察中,2001年的东亚流行文化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空窗期”。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作为华语地区文化输出主力的香港影响力随之衰退。电影行业题材重复、盗版频出、人才断层,1998年港片冠军票房只有4100万港元,1000万港元出头就能排进前十。粤语流行歌曲影响力应声下降,1998年唱片零售额不及1995年的一半。台湾地区取而代之,成为跨国唱片公司青睐的目的地,吸引了大量向往流行音乐圈的年轻人,成为国语流行乐的中心,为后来F4借唱片走红亚洲创造了契机。

2000年,木村拓哉宣布婚讯,万千粉丝哭花了眼。日本偶像剧的黄金十年随之落幕,反复雕琢都市男女恋爱心情十余年的日本都市爱情剧走进了倦怠期。韩流的浪潮还在酝酿之中,后来成为韩流标志性人物的裴勇俊和Rain(郑智薰),要在大约两年之后才声名鹊起。

而在即将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人们正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满怀融入世界秩序的渴求。年轻人透过盗版碟、漫画书和偶尔在电视台上播放的引进剧,勾勒着自己全新的梦幻生活。

再看“流星雨”,新世纪的美男想象3在“哈日”的热潮中,柴智屏决定将日本漫画家神尾叶子的作品《花样男子》改编成电视剧《流星花园》,既是出于个人偏好,也恰好符合市场期待。到1998年10月为止,连载6年的《花样男子》已经创下2400万套的销售纪录,连续5年在日本畅销漫画排行榜上名列前十,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大批忠实读者。有“大IP”作支撑,从日本漫画里走出来的F4,一举夺得少女的芳心不足为奇。

四位主演所属的经纪公司起初坚称“F4”只是剧中的人物,由于粉丝反响热烈,才宣布正式组成团体,随后专辑、全球巡演、写真集、广告、综艺、纸媒全面开花。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90年代男性时尚杂志的出现,也为侧重外形修饰的男主角铺垫了广泛的接受路径,其内容涵盖时尚人物、时装、旅游、休闲、理财、文化动态、各种消费精品及心理情感等男士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此,身体、外表和个人消费,这些此前不被宣扬的特质,成为了男性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连续几年获得日本“最性感嘴唇”的木村拓哉为化妆品公司嘉娜宝(Kanebo)拍摄了一条广告,成为首个代言口红的男星。

从未有人如此直白地强调男性的美貌。广告中的木村拓哉披散着凌乱的长卷发,暧昧的光线模糊了他脸上的性别边界,丰满的嘴唇微张,眼神魅惑。这款口红后来两个月内狂销300万支,连广告海报都被接二连三地偷走。

在F4出现前的华语世界,这样的男主角还是空白。当年喜欢花泽类的雪球细细回忆,发现很难说出在此之前有什么让她印象深刻的男性形象,“其实在《流星花园》之前,好像没有哪个电视剧在告诉我们,看,那个男生多帅!”

明真至今还清楚记得第一次见到言承旭的场景,“2003年11月15日,在北京保利大厦,是百事可乐公司组织的见面会”。作为代言人的言承旭吊着威亚从天而降,她的第一反应是惊呼:“我的天,他的腰好细!”从此身高一米八、倒三角身材成了她刻在潜意识里的美男标准。

制作人柴智屏大胆改变了影视剧中男性之美的权重。辽宁大学讲师白玫佳黛从事影视传播和女性媒介研究,她跟我提到,过去中国传统故事中也不乏诸葛孔明、贾宝玉这样的美男角色,但《流星花园》不一样,“不再是原来那种故事中穿插一个美男子的方式,而是将重点放在美男子身上。在当时偶像市场空缺的情况下,的确开辟了一个很大的市场”。

F4在漫画原作中是“Flower 4”的缩写,本意为“花一样的男子”。柴智屏坦言,当时台湾地区根本没有符合“花样男子”形象的年轻男演员,她凭着“身高一米八”和“口齿清晰”两条要求,在茫茫人海中凑齐了F4。

“视觉优先”的理念贯穿了《流星花园》的选角故事。言承旭因为身材优越以模特出道,当时刚在《麻辣鲜师》中出演过配角,因为照片登报被柴智屏一眼相中;带着浓浓台湾宜兰口音的周渝民陪朋友试镜,静静坐在柴智屏办公室的角落里就被看中;朱孝天也演过《麻辣鲜师》,但比言承旭还要寂寂无闻,在烧烤店打工时被发掘;海归吴建豪则是工作人员从健身房挖出来的。

新奇感还来自于四个男生对自己外表的重视程度。莫沉笑称,当时对F4最深的印象就是“长发美男”,但身边少有男生效仿,因为太需要打理。道明寺有蓬松的凤梨头,花泽类有柔顺的偏分,美作有飘逸的离子烫,西门有刚刚过眼的长刘海儿。剧中甚至有四位男主角去美发店做发型的场景,在当时的观众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制作初期经费紧张,男主角们的衣服都是从台北五分埔买的地摊货,但也力求风格化。道明寺爱穿紧身衣和系发带,花泽类在白衬衫和白色毛背心里打转,美作永远敞开衬衫胸口的扣子,西门总是一身英伦范儿的格纹背心加金边眼镜,时时刻刻挑动着观众的时髦神经。

附加在主角身上的“贵公子”人设,既带来“成功人士”高高在上的光环,也用来反衬他们在爱情中的简单纯粹,将灰姑娘的幸运感无限放大。即使是“天下第一”的道明寺,到杉菜家吃饭时也会乖巧地自称“晚辈”,与杉菜共处一室时只敢轻轻一吻。

在深耕偶像剧研究的重庆交通大学教授田园看来,“纯粹感”是《流星花园》区别于此前日韩都市爱情剧的一大亮点。

之前不管是《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莉香和完治,还是《恋爱世纪》里的木村拓哉和松隆子,恋爱都是从职场开始,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压力。但是从《流星花园》开始,剧中的男主角可以不是英雄侠客,也不是世俗里打滚的凡夫俗子,而就是一个理想国中的白马王子。“爱情是核心,政治、历史、现实压力等统统不必考虑,给处于文化生活边缘、渴望自由却无法摆脱束缚的青少年一种巨大的满足感。”

一位粉丝在2002年写下的心声印证了《流星花园》的魅力:“日剧的两性关系太开放,韩剧虽然慢,但描写的是千篇一律的上班族感情生活,和纯而又纯的初恋无关。而《流星花园》打开了华语纯爱剧的大门——“就是那一句‘我喜欢你……’,才对才好。”

简单粗暴的快感容易复制,却难以长久。受F4一夜爆红的刺激,从2002年起台湾地区每年约产出20余部偶像剧,至2010年总量突破200部。随之而来的是制作粗糙、剧情套路化、收视率下滑,再难复现F4的奇迹。

再看“流星雨”,新世纪的美男想象4在粉丝的描述中,她们可能已经忘了自己第一次看《流星花园》的场景,但记得满街的音像店都飘荡着“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小摊上的海报贴纸一夜之间全换成了F4的脸,杂志上全是他们的广告和八卦。

细数F4成团后涉及的业务类型,会发现这是一场从屏幕走入现实的跨媒介颠覆。

电视剧收视爆红之后,柴智屏趁热打铁推出原声带。除了庾澄庆的《情非得已》和戴佩妮的《你要的爱》,其他全是经典英文情歌或其翻唱版本。比如杉菜和花泽类每到暧昧时就会响起的《Perfect moment》,道明寺与杉菜的专属主题曲《When you are in love with a beautiful woman》;还有一首郑钧翻唱的《流星》,是酷玩乐队《Yellow》的正式中文版。

音乐制作人薛忠铭临危受命,在一个月内从无到有赶制出了F4的首张专辑《流星雨》。第二年,F4就踏上了全球巡演之旅,连唱19场,平均每场观众达3万人。

除了老粉已经很难有人记得,F4甚至有过一档“团综”。尽管因为行程紧张只持续了五期,但横跨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的宜兰等地拍摄。四位炙手可热的偶像在节目中像邻家男孩一样去小吃店、便利店、旅游纪念品店逛逛玩玩,在街头巷尾和粉丝互动。最后一期念全球粉丝来信的画面,成为令人念念不忘的片段。

“情节幼稚但模式成熟”是田园对台湾偶像剧的整体评价。她认为F4的四人组合形式,是其包装策略的成功关键。“四种不同类型的身体形象,四种互补又冲突的性格,代表着偶像魅力的集成化,用一种隐秘的方式刺激了消费欲望。”

与F4相比,风靡于90年代初的“小虎队”同样是帅气男孩组合,为何没能掀起这样全方位的狂潮?只能用“生不逢时”来解释。

“小虎队”出道前一年,台湾地区社会文化生活刚刚“解严”,娱乐行业未成气候,造势能力和国际传播力远不及后来,更没有成熟的经纪公司来进行体系化包装。尽管专辑在亚洲狂销1500万张,他们的演出最远也只到北京。更遗憾的是,出道时还未成年的“小虎队”停留在元气可爱的“榜样少年”人设里,没等到当“梦中情人”的年纪,就因成员先后服役而解散了。

不只是年轻人,但凡还抱有少女心的女性都难逃F4的诱惑。明真回忆当年所在的BBS粉丝群,自己是年龄最小的一个,里面有律师、医生、护士,20年后的今天,甚至已经有粉丝年届六旬。

在白玫佳黛看来,审美风格和时尚潮流转瞬即逝,当年被主流诟病为“花美男”的F4,在今天看来没有日本视觉系或韩国男团那么浓重的妆容,除了长发以外没有太多中性化的表征。F4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最大影响,还是“打通电视剧与现实边界”的造星方式,以及服务于女性幻想的思维模式。

她将F4概括为现有社会框架下女性所能得到的理想男性形象。“从F4开始,男星的包装表现出强化人设、迎合观众的趋势。”直接取自电视剧的组合名称,使得他们自带原来文本的故事性和角色光环,加上后期富有故事性的新闻宣传,不断补全他们在剧外的人设。粉丝从角色移情到真人,想对剧中人物做的事情,可以对明星本人去做。

对追星20年的明真来说,现实中的言承旭或许比剧中的“道明寺”更清晰。她给我讲言承旭贫寒的童年,讲他对朋友近乎天真的真诚,好像一位老友。一次她去上海参加粉丝茶话会,和言承旭同桌吃饭,因为知道他拍戏受伤,还拿了积水潭医院的跌打药送给他。

《流星花园》之后,台湾地区迎来长达10年的偶像剧爆发期。柴智屏又参照F4的模式推出“可米小子”和“飞轮海”,竞争对手推出了“5566”和“183club”。同样借偶像剧打出名声,再向唱跳或综艺方向发展,却再难有F4的辉煌。后来制作的偶像剧,本质上还是在推销各种类型的美男子,在莫沉看来,这样的男性审美风向有些无奈,“可以说审美更多元了,也更单一了”。

单一的原因依然与消费社会的受众分化有关。男星的外表和状态成为至高的准绳,其他无法进入消费流通的审美向度逐渐消失。“生活中男女之间的真实关系,男性在社会中的真实处境和内心状态,已经很少有人探讨。”《流星花园》和F4当年的成功,无论意愿如何,事实上是将一种娱乐化审美推至铺天盖地。

明真告诉我,在言承旭试图摆脱美男形象蓄起胡须的那段时间,也有粉丝因为觉得他“邋遢”而脱粉。她看得出言承旭多年来试图突破偶像形象的挣扎,无所谓他的外表如何变化,她已经修炼出“老母亲”般的心态,对他的喜欢已经离“道明寺”很远,离“言承旭”更近。

(参考文献:田园著《偶像剧叙事学》,张伯存著《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李天铎主编《日本流行文化在台湾与亚洲》) 道明寺木村拓哉言承旭f4东京爱情故事综艺流星花园柴智屏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