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吵得赢的架
作者:兔U-乐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在《寻常事物的嬗变》一书中设想了一个艺术博物馆,馆内每一间展览室都只挂一幅全红画作,而这些几近相同的画作却被冠以了“红桌布”“血”“爱情”“红色方块”等各不相同的标题。策展方指出这些艺术品涵盖了表现主义、印象派和写实社会批判等,甚至还向游客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参观路线说明书。对相同的一抹红所作的五花八门的解读,直接被当作卖点,这无疑是荒诞的。但每个人因为个性、生活境遇、思维观念等迥异,对相同事物作差异化解读,却是见怪不怪。
就像苏格拉底在一场美男子竞赛庆功会上,大谈自己才是席间最美男子。他把“美”解读为功能性的特征,所以尽管他的眼睛突如金鱼,却让他能一目千里;鼻孔阔大朝天,倒是利于闻遍百味;嘴巴宽大反而可以饱食珍馐。这跟大众的审美观念大相径庭,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审美标准。如果对解读事物的基本标准都无法取得共识,辩驳并说服对方便难如登天。
因此别说男女争吵如火星撞地球般无休止,任何一场争吵都无法让双方心服口服。有时候是双方揣着明白硬要辩,只为争个面子或图个利益。这种争吵往往要看临场发挥:不欢而散后一时占上风的人还得遗憾自己没有把金句说完,居下风的人也要不甘心地怼一句“不是吵不赢,只是累了不想吵”。人人都是最佳辩手。
就怕遇到王小波笔下那个进城的山里人,用皮绳吊起灯泡,没等来如城中电灯那般照亮,便破口大骂灯泡不亮;也怕王蒙笔下那个不愿坐下也不愿喝水的雄辩症病人,非得争辩医生剥夺自己不坐的权利,并大谈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再滔滔举例那掺上氰化钾的水就绝不能喝;还怕村上春树笔下那对致力于评定日本全国各大公共文化设施软件配置中男女平等性的研究员,对图书馆卫生间男女不分和借阅卡片上男性作者在前、女性作者在后等细枝末节吹毛求疵,却不做保障全国妇女权益之类的更实在的工作。
前段时间还听到一则趣闻,说一位美术老师在课上问一个女孩在画什么,女孩答曰在画上帝。老师就质疑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儿,女孩这时边画边回应道:“他们马上就知道了。”与吵架靠吼不听解释、断章取义曲解立场、忽视中心论证专攻边角论述等吵架技巧相比,小女孩的回答可谓又新增了一个路数:“在空白概念里自创解读。”
吵架虽然怎么吵都不可能分出输赢,但文明人的唇枪舌战有时候听着倒也有点意思,那是千姿百态的观念形态和人生立场,也因此让这个世界拥有自由而独立的噪声。
————
本篇文章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进阶营学员 Ben蒋滨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Ben是连续参加基础营和进阶营的一位学员,初听声音,很难不被他的音色吸引,一点点的鼻音色彩、配合良好的共鸣,让音色极具辨识度。他居住在海外,和国内有时差,常常是在半夜爬起来看课程直播,这样的热情也鼓舞了社群里的同学。在这次的录音中,我听到了他明显的进步,包括吐字的清晰度、气息的自如度以及对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不过一些韵母,例如u/ao等音节上容易含糊,导致吐字听起来不够清楚。此外,无意义的停顿还是过多了。这些部分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生活圆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