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5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灵活就业者的社保困境

上星期,邻居王姐去社保局把医保缴纳停了,她说,养老保险缴到今年年底,也不缴了。

王姐6年前从一家国企下岗失业,当时她年过四十,又没有什么学历和技能,便一直到处打零工。以前企业都给她按时缴纳社保,刚失业的那两年,她用领的失业金来缴纳社保,此后又享受了3年“4050”社保优惠政策——自己缴纳一部分,国家报销一部分。而等这个优惠政策结束后,王姐只能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自己承担全部社保费用,包括入自己账户的和统筹账户的。这样缴了一年,王姐就想放弃了。

她说,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缴纳金额这些年一直在提高,到现在,养老加医疗两个保险差不多每月要1500多元,压力太大了。

这两年因为疫情,王姐的工作干干停停,换了不下10家单位,不是停工放假,就是身体吃不消。挣得最多的时候,工资也才3000多元,刨去生活费和孩子上大学的花费,就不剩什么了。王姐的爱人是企业里的一名普通工人,工资也不高。

王姐说,反正社保也缴了20年,将来的退休工资有多少算多少吧,至少停缴后压力小一点儿。

这并非王姐一个人的困境,好多灵活就业人员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之前我去就业局办事的时候,遇到过一位40多岁的大哥,他拿着特别旧的手机和背包,在医保窗口询问如何停缴医保。他说自己挣不了多少钱,以后不按职工医保缴纳了,打算每年只缴一份两三百块钱的城镇医保。办事窗口的工作人员劝大哥继续缴纳,毕竟缴了这么多年,放弃多可惜,退休后也不能享受医保优惠政策。大哥使劲摇头,说自己离退休还有十几年,这笔费用太高了,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

我同学的老公也是这样,之前在企业上班,后来企业停产,承诺给他们的社保也停了好多年,到现在,自己要补缴好多钱。同学老公和他的同事们没几个人补,本来收入就缩减了,再补缴社保,压力不是更大?

除了停缴的,我身边还有很多降低社保缴纳比例的。为了减轻负担,他们宁愿只缴纳最低比例,多留下一些钱来应付生活。

对于这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是该为将来缴纳一份保险,还是先满足目前的生活?选择总是无奈的。

(读者 巴拉)成为“拆二代”

10年前,老杨从中文系毕业,家里托关系把他送进老家的报社。那时的老杨在亲戚眼里,前途不可限量。可仅仅两年后,老杨就辞了职,不为另谋高就,而是他决心要考研。

其实大学毕业那年,老杨考过研,初试没过线,也就放弃了。没想到两年后他会重新燃起这份雄心。比起毕业那年报考的学校,如今老杨要考的学校名气大得多,难度也高得多。家人觉得,考研就考吧,没必要把工作辞了,考上再辞也不迟啊。但老杨破釜沉舟的决心已定,任谁劝也不为所动。

毕业那年考研,老杨输在专业课上。两年后的第一次考研,老杨重蹈覆辙。来年再战,依旧如故。老杨开始琢磨,专业课没考好,是他没听过这所名校的课程,对学科的重点把握不够。所以,再次备考时,他下决心跑到北京这所名校附近租了房子,没事儿就去蹭课,蹭课蹭了大半年,老杨记了厚厚一本笔记,专业素养得到极大提高。他信心满满再次踏上考场,结果专业课分数够了,政治和英语又拖了后腿。此后5年,老杨在北京找了份广告公司的文案工作,边工作边复习,每年都去潇洒考一回。可5年间,老杨只进了一次复试,也无缘心仪的学校了。

因为花了太多心思在考研上,老杨虽也在职场混迹多年,工作却始终不见起色,收入除了交房租,只够他一人吃喝和买书。这些年来,因为老杨执拗的考研之举,他渐渐成为亲友眼中的“奇葩”。刚到北京时,还有人惦记着他的终身大事,后来再也没人操这份心了。

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县里的拆迁公告终于下来了,老杨姥姥的村子拆迁在即。姥姥姥爷早已过世,他们在村里的两处院子已荒废多年,前几年听到拆迁的传闻,老杨的妈妈特地把老家房子修缮一番,就等拆迁。如今,房子终于要拆了,一个院子可以换两套房。老杨的妈妈是家里的独生女,老杨又是独生子,四套房子,总面积接近400平方米,保守估计,市值也有300多万元。

几乎是一夜之间,已近中年的老杨“咸鱼翻身”。那些关心他婚事的亲友们,纷纷通过老杨的母亲,把女孩的个人资料转给老杨。老杨这时才知道:他婶子在老家有个大龄的外甥女,岁数大点,可好歹是公务员;他姨夫的老同学有个在北京打拼多年的闺女,工作稳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他多年未联系的高中同学有个闺蜜还没嫁人……

老杨有些受宠若惊,对于这些充满试探的橄榄枝,他开始还秉持不主动、不拒绝的暧昧态度,后来发现老家一女孩确实不错,醉心书海的老杨终于动了心。同学小聚喝酒的时候,老杨冲我们感慨: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其实书里真不一定有。书里没有,命里说不定会有。

(读者 蒋霖)小学一年级家长的困惑

外甥女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外甥女就发现当好小学生的家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学3天,她就开始失眠了。

小男孩比较好动。刚开学,对女老师说的话不太当回事,第一次排座位自然而然被安排到了教室最后的角落里。外甥女现在全职陪读,对孩子的学习状态过于关心,老师的负面反馈很容易引起她的焦虑。尽管我安慰她,最后一排的角落总有一个人要坐的呀,以后座位会经常调换的,心态要放平一点,她还是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到处找熟人和亲戚打听,怎样跟老师搞好关系,怎样进家委会。

她得到的信息是,马上要过中秋节和教师节了,很多家长都会给老师送购物卡,据说是500元起步,有些家长甚至还会送口红、香水等奢侈品。她盘算了一下,如果给班上8位老师都送的话,4000元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还要坚持送6年,要不就只给语数外3位老师送。

但可以肯定的是,进家委会她是没戏了,据说有家长提前联系好了班主任,成员已经内定。

回想起我自己的孩子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9年中我们从来没有给老师送过钱物,每个阶段都直接进了家委会,而且孩子还被评上过市级优秀学生,顺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这样看来,我真的应该庆幸自己所在的城市教育界风清气正,孩子也很自觉,让我们一家心态平稳地度过了他的义务教育阶段。

小学生的作业量的确是减下来了。9月2日的语文作业是背诵《春晓》和阅读30分钟,外甥女看到其他家长分享的作业签字不仅字迹美观,而且还有过程、量化和反思:“孩子认真背诵了《春晓》3遍,越背越熟练,并且流利地解释了其含义。亲子阅读30分钟完成。谢谢老师!”“作业已完成,《春晓》已会背、会讲。阅读30分钟,但注意力有点儿不集中,我们将会慢慢引导、陪读。”看来,她只签一句“已完成”就显得太草率了。

教育越来越精细化,家长们一点儿都不敢马虎,既要关心孩子每一天的学习,也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环境,很多方面都要比着来,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来,不光是外甥女,连我自己也需要重新适应教育竞争激烈化的现状。

(读者 雪国) 春晓社会保险考研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