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寻找中国魅力男性人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呼唤“真男人”的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舆论场中回响一次。可什么是“真男人”?这大概是当下社会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前两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请来了几位流量男明星,网络舆论炸开了锅,拒绝“娘娘腔”的呼声高涨,“少年娘,则国娘”的说法兴盛一时。
在和平和高速发展40年后,中国男性形象附着的民族主义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解。我们今天的男性气质想象处在不同的话语空间里。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为人所乐道的“细节控”,“鬼才”,“行走的荷尔蒙”,“黑色幽默”......都还在趣味层面。姜文是一位严肃的导演。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当年的人都想变成坏孩子,但内心还都干净;现在人们看上去都很友善,但内心充满狰狞。如果从纯技术角度去看90年代的文化现象,你只能用粗糙来形容,印刷是粗糙的,电影是粗糙的,音乐是粗糙的……但这粗糙之中,还保持着一些老实和诚恳,创作上充满激情,商业上蠢蠢欲动但不得要领。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进入电影作品的密集期后,他的喜剧表演,开始被统称作“无厘头”。他的票房号召力,让“无厘头”从一个俚语贬义词,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深度解读的风格:“周星驰可以从粤语长片时代借鉴再衍生出一套自己的语言,那套语言包含了自作聪明、不屑、无聊和反智。”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黄家驹身上,有点摇滚,有点华丽,有点批判,有点理想,单项可能比不上别的乐队,但是组合起来就高人一头了。说到嗓音,他也会扬长避短,不够高,就用特殊唱法,你比如说那句出名的持续的‘欧’,就很聪明。”他真的穿着很普通,以至于演唱会开始的时候,武警不知道他就是主唱,不放他进后台。后来他们的形象才慢慢改变,很东方的标志,不日本化,慢慢地成了日后我们熟悉的形象。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张国荣那个时代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发展出来的一种美学,他是很本色的明星,生命角色就是如何演活张国荣。所以在唱张国荣的歌的时代,其实是想要成为他,或者是通过唱歌来感受他的感受。而现在这些很快出来的歌手,很快到了一个很多人喜欢的位置,没有时间发酵,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全民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