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

作者:杨璐

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0我一出机舱,就感觉到甘肃天水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细雨如丝,并不是印象中烈日灼眼、干旱少雨的西北。很多第一次来天水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以至于连当地石窟研究所出版的各个版本介绍麦积山石窟的著作里,开头都讲到天水气候的特别之处。水汽缥缈如薄纱一样蒙住石窟,麦积烟雨是写进了古诗的美景。天水师范学院的呼丽萍教授是果蔬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她告诉我:“从地图上看,甘肃是一个哑铃形,以兰州为界,兰州以西基本是河西地区,往西走是荒漠戈壁,紫外线强烈。兰州以东的庆阳和平凉是陇东,天水和陇南叫陇东南,西南的甘南进入了牧区。从气象角度看,甘肃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生态类型复杂多变。”

气候变化与人的关系,城市并不如农村地区敏感。在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温度、水分和光照因素直接影响着产量和品质。对种植区、农作物与气候适宜度的研究是国内外很多专家的课题,其中天水经常被描述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是我国气候变化的过渡区、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

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1它的特产对人也颇有吸引力,花牛苹果享誉全国,蜜桃品种“北京七号”曾经获得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大樱桃的品质近年来也受到业内的认可。水果是天水的支柱产业,呼丽萍教授说:“甘肃种植苹果的总面积已经跃居全国第二位,这其中天水所在的陇东南地区是甘肃苹果的主要产地。这些年天水农民能盖房子、开小车、供孩子上学主要是通过种植水果,它是脱贫致富的支柱。”

于是,我们选择天水来观察气候变化与人的关系。

论文里讲“天水地理位置独特”,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它跨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处于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上。天水境内有一条分水岭:南部水系流入嘉陵江,属于长江流域;北部水系流入渭河,属于黄河流域。市中心秦州区海拔1100多米,就在西秦岭北沿,城市的主干道大多是沿着河谷川道开辟的,两边都是山,绵延苍翠。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所以在麦积山上,既能看到核桃、柳树等北方植物,也能看到成片的竹林等南方植物。天水还处于几个地理单元的交界处,就是论文里讲的“地形地貌复杂”。除了南部属于秦岭,它的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南缘,西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坡。从天水市区往北走,秦岭连续不断的土石山变成细碎的黄土丘陵,气候也变得干燥,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了。

从纬度上看,天水属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区。天水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刘晓强说:“秦岭以南,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大,降水比较充沛,秦岭以北就属于半干旱气候,降水相对减少。天水再往北,降水越来越少,就属于中部干旱地区。”地形和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天水的区域气候,刘晓强接着说:“天水东北面有六盘山,西北部有华家岭。由于六盘山和华家岭的阻挡作用,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基本沿华家岭和六盘山移向陇东地区。即使有强冷空气南下,在六盘山和华家岭的阻挡之下,进入天水的冷空气强度也相当弱。南部有秦岭阻挡,秦岭以南的高温高湿气流进入天水的频率低、强度弱。所以,天水的气候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天水是中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苏海洋说:“天水境内的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8200年至7400年,发现了黍的碳化种子。它处于半驯化半野生的状态,说明那时候农业已经出现了,但还不是很发达。”这里畜牧业也出现得很早,苏海洋说:“牧业比农业出现得晚,起源于中亚最干旱的地方。新疆一些距今33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骑马的牧人,这是我国境内最早出现的游牧群体,它们往高原扩展就到了河西走廊,再往东就是天水。”

天水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它自古就是农牧交错地带,苏海洋说:“天水靠近秦岭的部分是石质山地,下雨之后不往下渗,地面水分能够支持树的生长,所以它有森林。靠近黄土高原的部分黄土层深厚,下雨一直能渗到地下几百米,树根很难扎那么深,所以黄土丘陵上只有个别地方能找到树。这些地形地貌不是‘一刀切’,而是混杂在天水地区。比如在关山,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树木茂盛,可随着往山顶走,看到的就是杂草,翻到西坡,就到了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在下沉当中增温减湿,降雨量减少,坡上长的就是草,适合放牧。”

历史上,农业和牧业是这块土地上主要的经济活动。天水是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地区,很多考古发现和典故都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天水西山坪遗址距今465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粟、黍、小麦、水稻、燕麦、大豆、青稞、荞麦8种农作物,这囊括了东亚和西亚各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农作物。与放牧相关的典故也有。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先祖嬴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就是现在天水张家川一带。更明显的例子在北宋时期,天水是宋夏对峙的前线,农业和牧业正面交锋。为了满足驻军对粮食的需求,北宋军队在宋夏边境修筑堡寨,防守开垦。当时,跟天水接壤的定西以东地区被记载为“膏腴上田,亩收十余斛”。

农牧交错千年,时光荏苒,现在的天水主要发展林果业。天水市果树研究所的周晓康研究员说:“水果品质最重要的口感就是甜,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天水日照强,果实的着色度好。比如我们这里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牛苹果,它属于元帅系品种,我们不用套袋,自然生长,就能长成外形独特、色泽亮丽、香气浓郁的高品质苹果。这里种植的花牛苹果果蜡特别丰厚,颜色鲜艳,香气也很丰富。如果是东部一些苹果产区,也能种植元帅系,但着色等综合品质不如这里。”

天水因为地理气候复杂,小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水果。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站长、正研级高工姚小英说:“我们这里不像平原,一马平川哪里都能种。我们是山区,只能做成像梯田一样一块一块的,所以要考虑局部的小气候,具体到一片果园的海拔、温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不是笼统讲哪里适合种什么,因为可能某地大气候不适合,但是小气候是可以种出品质很好的水果的。”

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2“全球气候变暖”、“西北湿化”是最常听到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具体内容,但如果把时间拉得足够长,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天水的暖湿也没有达到历史极限。

苏海洋说:“大地湾遗址距今8000年至6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虎的骨骼。如果森林不茂密、面积不大,虎是没办法生存的。此外还发现了苏门犀的骨骼,它是生活在亚热带、热带地区的,说明这里当时有森林、湖泊,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所以农业才能发展起来。”大地湾遗址所在的秦安县,现在气候迥异。干旱年份,农民要挖水窖。这种沧海桑田的演变,地球气候变化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苏海洋说:“地球气候是经过多次变化的,比如距今4600年至4300年期间波动得很厉害,所以大地湾文化就衰落了。”

进入农业社会,冷暖干湿的变化一直持续,它的影响就是农牧文明交错。苏海洋说:“西周时期,气候比较寒冷,这里发展的是牧业。春秋时期气候变暖,从天水境内一直往西走,到陇西一带,开辟了大量农田。秦穆公收编西戎十二国,开地千里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农耕压倒畜牧。战国到西汉初年,气候又变冷了。秦人东迁,这个地方大量生活的是从事畜牧经济的戎人。西汉中期到三国,气候又变得湿润,农耕经济扩张。十六国南北朝,气候干冷,游牧民族南下。农牧的交替到了明清时期,高产旱地农作物马铃薯、玉米传到甘肃,人口暴增,农田面积越来越大,奠定了今天的格局。”

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3现在的气候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天水市气象局有一手资料。与古代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历史文献、地方志来研究不同,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气候要素采集的站点布局密集。天气预报已经不是笼统给出一个温度和降水的时代,而是能具体到区县、乡镇、村、甚至时段。除了针对日常生活的预报体系,天水还有一套服务于农业的气象信息系统。我们在果园里看到竖着“果园小气候自动监测区”的牌子,牌子后面是监测仪器,它自动监测果树冠层风速及不同梯度的温度、湿度,包括空气温度、叶面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等。这些数据上传到一个系统里,姚小英和同事们通过办公室的电脑,就能掌握气象状况。“比如今年4月份,系统立刻能算出水分是很好的。7月份的水分数据是基本满足,8月份的水分数据就是不满足了,那么,我们就要建议农民加点灌溉。”姚小英一边演示系统,一边说。

根据现代气象技术采集的数据,姚小英曾经做过很多关于天水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跟林果种植关系的研究。气候变化方面,她把天水分成了三个气候区:以市政府所在地秦州区为代表的渭河谷地、以大地湾遗址所在的秦安县为代表的渭北旱区和以清水县为代表的关山区。选取这三个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调取1960年到2005年的年度、季度和月度降水量、气温、积温、高温日数、干旱指数等资料进行计算和对比。

从气温看,天水各地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是冷期,进入90年代,呈现出气温变暖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到2005年,气温上升较为迅速。40多年来,各地平均气温上升了0.7至1.2摄氏度,渭河谷地增幅最大,其次是渭北旱区和关山区。从降水量看,天水是以10年为周期振荡,60年代和80年代最多,70年代、2000年到2005年次之,90年代最少。降水量中有个重要维度是干旱气候模式。根据农作物生长关键需水阶段,姚小英还计算了春旱、春末初夏、伏旱和秋旱的情况。各地90年代干旱出现的次数最为频繁,90年代以后春旱出现的概率增加。

根据天水的气候变化、果园采集的气象数据对比水果的产量、品质,天水气象局对天水境内苹果、桃、葡萄、大樱桃等水果种植做出区划。姚小英说:“跟平原不同,我们这里的土壤、地形坡度、地貌等有很多类型,再结合气象因子、每种水果生长的特性,果园分成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可种植区。”对比历史上天水果树的种植面积和姚小英的区划,会发现果树种植面积扩大了很多,如果结合“气候变暖”“西北湿化”,很容易得出气候变化促进了林果产业发展的结论。姚小英做事严谨,她认为气候变化对林果业的影响很复杂,这个因果关系结论有点草率。

实际上,经济驱动力远大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在这短短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时期,天水的农业经济跳出了两千年来气候上的农牧交替,种起了果树。呼丽萍教授在果树技术领域已经做了40年的研究工作,亲历演变,她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以粮为纲。我上大学的时候,流行一句话,‘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果树是不许占用肥沃的土地的。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有了自主权,粮食产量也慢慢提高了。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下一步要解决的是钱袋子问题,果业才开始发展起来。”

天水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导致不能靠种粮食解决钱袋子问题。呼丽萍说:“我做过调研,天水最好的地叫川水地,就是说既是平地还能浇上水,小麦最高产量每亩800到1000斤。过去小麦几毛钱一斤,现在也就一块多,1000斤小麦收购价1200块钱。这是收入,还要看投入,种子、农药、化肥、人工,全部算下来是赔本的。”种果树收入就高多了,秦安县刘坪镇秦洼村一带是天水蜜桃品质最好的产区,桃子一部分卖给批发商,一部分通过电商零售,果园边上拉着顺丰的横幅,桃子从树上摘下来直接装进礼盒快递发走。有个村民说,他和妻子一共种了10亩果树,农忙的时候会雇一些人帮忙,今年的收入接近20万元。

果树的经济价值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认识到的。花牛苹果虽然成名于上世纪50年代,可天水果树的种植面积不大,世代种粮食的农民对果树很陌生。秦洼村是天水秦安县最早开始种植蜜桃的片区之一。村民告诉本刊,早期政府推广树苗,农民还把树苗挖掉。他们没种过果树,觉得学习一门新技术很麻烦,也看不到前景。后来坚持种下来的村民赚到了钱,其他人看到甜头才纷纷效仿起来,真正的大发展要到90年代以后。呼丽萍说:“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对天水发展果业脱贫致富帮助很大,那会儿当地把确确实实种粮食不行的地方,想办法通过政策引导农民种果树。果树属于经济林,是退耕还林的一部分。”

发展哪些水果、哪些品种也是逐渐摸索出来的。呼丽萍说:“天水历史上虽然也有种植水果,但都是一些民间的、传统的品种。如果要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商业化、规模化种植,这些地方品种是不适合的。我们从战略角度引进国内外品种,制定栽培模式、摸索栽培技术,然后复制推广,扩大规模。”

天水是否因为气候变化而变得适合发展水果种植?从前几乎是空白,没有对比。气候适宜种果树的认识,是在摸索水果产业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呼丽萍说:“80年代末,天水开始尝试种植大樱桃。我国果树学家、樱桃育种专家王逢寿先生来看过之后,说了三个‘没想到’。天水属于甘肃,人们概念里这里生态条件不适合种水果,没想到还能种,这是第一个没想到。天水种出来的大樱桃品质非常好,这是第二个没想到。第三个没想到的是,樱桃主产区表现一般的品种,在天水的表现比主产区要好。”除了大樱桃,呼丽萍和天水果树专家们其实也试种了其他水果,发现只要是北方落叶果树都能种植。“就是蓝莓种不成,因为蓝莓要求酸性土壤,我们这里是弱碱性。”呼丽萍说。

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4不仅天水,随着中国人对水果品质、种类要求的提高,支付能力增强,西部很多地区觉察到当地气候、光照等条件适合发展林果业。呼丽萍说:“水果种植西移是一个全国范围的现象。天水能种大樱桃不稀奇,现在嘉峪关利用大棚都在种樱桃。”从宏观上讲,9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暖与西部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难以形成简单的因果关系,可具体到果园适宜种植区域、种植结构,气候确实对水果种植产生了影响。

从前高海拔地区种苹果是不能成熟的,现在有些地区能种了。周晓康说:“中国苹果有几个产区都是随着气候变暖发展的,比如新疆阿克苏、四川凉山、西藏灵芝、云南昭通、贵州毕节。这些地方原来都发展不了规模化的苹果种植,现在气候变暖、种植技术提高、交通四通八达而形成了产业。天水也有类似的例子,从前如果栽到海拔1700米的地区,可能我们会觉得海拔高了,现在有些地方是能种植的,甚至高海拔地区因为光照好,还有一定优势。”

气候变化对果园的适宜种植程度也产生影响。周晓康说:“有一些河谷川道原来是非常适合种果树的,因为操作容易、交通便利,但气候变化后,降雨增多,病虫害就严重了。果树跟小麦不一样,小麦一茬割了之后,地犁了再种,果树一次种下去,有些果园可能要存在好多年,病害有积累作用,这些地方现在水果的品质就不如从前了。一些次适宜种植区,用一些测试仪器察看,发现它们变成适宜区了。另外,这些地方从前果树种植少,土壤基础好,果农像一张白纸,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做,新品种、新技术更新得快。老果园有老观念,让果农改变传统是比较慢的。”

西北地区虽然干旱,但降水增多对水果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要看时段。周晓康说:“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但这样的数据对果树生长意义不大。因为果树是有生长周期的,果树需要降雨时,它干旱,不需要降雨时,它降雨,就会影响水果的品质。”这些结论都有科学研究的支撑。姚小英分析了1981年到2010年的气象资料和1998年到2010年的物候资料,对比果树全生育期水分适宜度的详细情况。

总体来讲,葡萄、苹果的水分条件最优,降水满足果树生理需水;大樱桃、桃的水分适宜度较低,果树生理需水得不到有效供给。不同的生长周期,水分适宜度也不同。根据姚小英的研究,果树初始生长期水分适宜度都是下降趋势,其中葡萄的水分适宜度较高,其次是苹果,桃和大樱桃的水分供需矛盾突出。旺盛生长阶段,葡萄、苹果的水分适宜度出现增高趋势,果树生理需水得到改善。桃和大樱桃的水分适宜度较差,特别是大樱桃,下降趋势明显,因为春旱导致水分亏缺较多。

气候变化对水果的品质也有影响。姚小英利用1981年到2016年的气象材料和试验资料,建立苹果产量、质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天水花牛苹果产量、质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热量条件。1981年到2016年,随着气候变暖,花牛苹果的含糖量、硬度下降,含酸量上升。含糖量与7、8月的平均气温日较差相关,含酸量和硬度与7、8、9月的平均气温相关。果实重量和果径大小与积温相关。与苹果研究类似,天水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对蜜桃、大樱桃、葡萄等天水主要发展的水果,也做了气象因子与品质模型。

所有这些关于气候变化与水果种植的研究都用于服务果农。姚小英说:“水果是振兴天水经济的支柱产业,它对气象服务有需求,我们就要接轨。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对林果的气象服务越来越重视。利用气象资源,可以在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加强果园水肥、防治病虫害、修剪等各项管理,提高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姚小英和刘晓强学的都是气象专业,但多年跑果园、水果蔬菜种植基地查看土壤墒情、果树生长状况,向果农了解需求,已经对各种水果蔬菜的种植了如指掌。他们专门统计了天水市果树萌芽、开花的平均日期,每个乡镇果树种植区域的海拔,以便在这些时间点上重点注意天气的变化。

天水市气象局开发了一个专门针对水果种植的气象小程序——“天水老果农”。果农可以从小程序里查到当日24小时、7天的天气预报和30天的天气趋势预测。除了气象信息,小程序里还有针对天气情况给出的防灾减灾提示、果园管理信息。比如9月份是花牛苹果收获的季节,小程序里果园管理的第一条就是《2021年天水花牛苹果适期采收指导意见》,紧接着一条是提示果农9月份果园管理的重点事项:整形修剪、果实除袋、摘叶转果、分批采收、秋施基肥等。不是每个果农都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姚小英和同事们还制作了特色林果气象服务卡,不同的天气和果树生长阶段,果农应该怎样操作和重视哪些问题,写得清清楚楚。比如某段时间干旱,果园管理措施的卡片里就写着第一要及时浇水,有灌溉条件的果园怎么操作,没有灌溉条件的果园怎么操作;第二要把包裹在水果外面的袋子除掉,还详细写了除袋的时段、步骤等;第三要合理修剪枝叶;第四要重视病虫害的防治等。

果农和合作社也越来越重视气象信息,因为果园管理可以把控,气候却是“听天由命”,只能跟着天气变化的节奏调整生产,尽可能达到最优的配置。张继荣是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荣达果品种植农业合作社和麦积区雨荣大樱桃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6月份她专门给天水市气象局送了两面锦旗,表达感谢。她在这个行业已有30年时间,也是天水市第一批流转土地的承包商,对气象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深有体会。“从前我们只看新闻里的天气预报,那个对农业生产帮助不大。大概是近5年,我发现针对农业的气象大数据很有用,气象局能精准预判一个星期,甚至几个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从那时开始,我就跟气象局紧密联系。”张继荣说。

现在,张继荣的生产计划是随着气象信息而定的。春天果农最担心的天气是寒流,张继荣说:“3月底我的果树才开花,但我在1月份就去气象局问了一下,今年寒流严重不严重、频率高不高。根据气象局的预判,我有了一个基本的工作框架。比如,气象局预判寒流情况一般,那我50亩樱桃可能只覆盖20亩三防棚,剩下30亩大田我就不覆盖了,因为成本特别高;如果气象局预判寒流非常严重,那我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50亩樱桃全部覆盖。两个月的预判也给了我时间去筹集资金和人力。”

日常的生产也依靠气象信息,张继荣说:“虽然搞果树种植技术已经30年,可近些年极端天气和反常气象越来越多,传统经验用不上了,只能依靠气象局。”今年春天正值果树开花的时段,天水持续阴雨半个月,张继荣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春季这么多的降雨,并且持续低温。它会影响蜜蜂授粉,导致坐果出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会采取人工控制,下雨的第四天,我打了一次保蜂灵。要是按照往年的经验,我不会打第二次,因为成本很高。气象局的信息就发挥了作用,他们预判阴雨和低温将持续很多天,所以我打了第二次。结果6月份樱桃收获的时候,没有按照气象信息来操作的农户因为挂不住果损失很大,我基本上是满产的。”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影响是灾害

虽然气候变暖和西北湿化是最出名的两个现象,但跟专家接触之后就会发现,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才是最严重的。周晓康说:“从前天水地区主要的灾害可能就是干旱,现在春天的倒春寒和夏天下冰雹越来越频繁。因为气候变暖,果树的花期提前了,这时候如果遇上倒春寒,果树就有大面积绝收的风险。2018年4月6日到9日的倒春寒,天水有些地区气温降到零下6、7摄氏度。本来不同水果花期不一样,可因为气候变化,那年的苹果、蜜桃、杏、大樱桃等花期差不多集中在一起,几乎全绝收了。用老乡的话讲,老天爷收东西嫌麻烦,就赶到一块儿一次收走。去年5月31日,天水经历了特大风雹,说实话这么多年,我们就没见过这么大的灾害。那时候已经到了大樱桃的成熟季节,冰雹把树上的叶子、果实全打落了,风把树枝吹断,风雹把树皮都剥了下来。风雹过后,受灾地方的景象就跟冬天差不多。”

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5“一旦遇上严重的倒春寒和冰雹,整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就没有了。那样的话,农民会哭的。”在我们去蜜桃果园的路上,秦安县气象局局长杨睿反复强调它的严重性。技术能部分地影响天气,减少或者避免损失,这是气象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果园里,我们时常看到缩小版的类似于风力发电机一样的设备,它是天水市气象局跟当地企业一起研发的果园防霜机。刘晓强说:“正常情况下越往高处气温越低,但我们这边是山区,到了夜间冷空气沿着山坡下滑到沟底堆积,到了白天暖空气就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排在冷空气上面。这个防霜机有十几米的高度,通过叶片旋转搅拌,让冷暖空气混和一下,底下的冷空气不要停留那么长时间,危害就减少了。”

如果是处在冷空气过境通道的果园,还设置了增雨防雹的炮点。这是一个四周建有围墙的院子,高射炮就放在院子里,优先招募当过兵的果农作为工作人员,每日值班待命。刘晓强说:“强对流空气发展起来之后,到达一定高度就变成了水滴,再往高处上升,云里就开始有冰晶。冰晶很容易把水滴吸过来,随着气流继续抬升形成冰雹。我们掌握了冰雹形成的原理,使用一种叫作碘化银的催化剂,它跟冰晶的结构相似但更容易吸收水分。我们让它把水夺过来,不让冰雹越滚越大。它落下来就是雨,既防雹又增雨。”

这是一项既需要技术,又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刘晓强说:“从3月底开始一直到10月份,每天都有人值班。需要作业的时候,跟打仗一样。”刘晓强要判断哪些对流天气需要作业,然后从指挥大厅到炮点都做好准备,待命。因为向空中发射炮弹涉及安全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我们上报等待审批的时候,就把炮弹装好了,然后一边观察天气状况,一边等待批准。一般都是提前几分钟通知,一次只批准几分钟作业时间。那边一同意,炮点就要马上打。”刘晓强说。

从防霜机和炮点的布局,也能看出天水是一个既适宜种植果树,又地形复杂、极端天气灾害多的地区。一台防霜机只能覆盖几亩地,在沙盘上,沿着天水境内的各条河谷,防霜机连成了片。刘晓强说:“政府一开始推广防霜机的时候,厂家给农民让了利,政府也补贴了一些,现在好像是争取列进了农业机械里面,想办法让农民用最少的成本防灾减灾。”天水的炮点也特别密集,甘肃全省的炮点有400多处,天水境内就布局了四分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天水是甘肃省林果产业集中的地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地形和气候导致的极端天气多,并且还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甘肃天水:全国水果种植已经西移6气候条件客观地摆在那里,人却不得不发展。张继荣的荣达果品种植农业合作社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属于关山区,就是姚小英所做天水气候区划的高寒阴湿区域。总体上讲,这里不适宜发展林果业,人们却从中找到了可能发展的小区域。张继荣说:“张家川县只有离秦安比较近的一个镇很暖和,能种植果树,但也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所以不能因为天气恶劣就规避林果产业。对农民来讲,这总比种苞谷、洋芋的收入高一些吧。在这边种果树不仅是一门生意,也是带动当地农民脱贫。”

张继荣2012年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雇用了当地1000多名留守农民,还要给入股的农民分红,其他合作社也陆续在张家川落地形成产业区域。这条路走得不容易,从第一次成熟结果到现在接近8年的时间,今年才是第二次丰收采摘。极端天气太频繁了,春天的霜冻会冻坏果树,汛期的冰雹会打坏果子,有时候连降雨多了都会造成灾害。张继荣说:“樱桃成熟的季节,如果降雨量多,樱桃就炸开了,那就成了残次品,商品率降低。30年前,天水引进樱桃种植,优势之一就是我们这边干旱少雨,种出的樱桃第一口感甜,第二商品率高。现在,降雨量多的年份,我们的裂果率大概要占到50%。”

为了帮助这个贫困县的产业区域防灾减灾,2017年天水市气象局在这片区域设立了气象站,更精准地监测、采集和预测气象情况。2020年,气象局向上级申请,又在张继荣的果园附近设立了防雹炮点。张继荣说:“我记得炮点是2020年8月份验收的,还不到一年时间就用上了,而且效果显著。今年张家川这边的极端天气大概有7次,我印象中4次都是带着冰雹的,这种情况下气象局预测很精准,最后全部都给打散了。所以,我今年的收成是特别好的。”

(实习记者彭丽、梁伊人对本文亦有贡献) 果树大樱桃气象局种植业气候变化三农天水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