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蒙多:“我是完全属于法国电影的”

作者:安妮

贝尔蒙多:“我是完全属于法国电影的”09月6日,法国著名演员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在巴黎家中逝世,享年88岁。世界对贝尔蒙多最后的银幕印象停留在2009年,法国导演弗朗索瓦·乌斯特执导的影片《男人与狗》中,贝尔蒙多的脸沟壑纵横,这位昔日以痞气浪子形象为人熟知的表演艺术家选择用一部讲述老年生活孤独与落寞的电影结束属于他的光影时代。不过,“新浪潮”影迷还是从他目光中闪烁的烂漫孩子气里,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曾经征服一代法国人的叛逆和天真。黄金60年代:奔向新浪潮

上世纪50年代末,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已到尾声,这艘巨轮即将迈入新好莱坞时代,创造美国电影史上艺术性最强的一系列影片。而在欧洲,一批生于“二战”前、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电影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个名叫让-吕克·戈达尔的年轻人,他在由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创办的杂志《电影手册》上指名道姓地抨击数位当时欧洲的重要导演。他在文章中写道:“他们的镜头运动如此笨拙,影片主题十分拙劣,演员表演呆板,对话缺乏意义,总之,他们不知道如何创作电影,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电影是什么。”

以《电影手册》编辑部为中心,后来举世闻名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拉开序幕。作为旗帜人物之一,戈达尔的长片处女作《精疲力尽》取得了巨大成功,担纲男主角的贝尔蒙多因其变革性的表演被影坛注目。

1956年,贝尔蒙多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毕业。此前,他多次以戏剧演员的身份登上法兰西喜剧院的舞台,饰演莫里哀名作中的主角。贝尔蒙多在1995年的个人自述中说,那年某天,他和朋友在摄政王咖啡馆门口踢球,筹备处女作的导演亨利·维奈尔(Henri Verneuil)邀请他出演名为《冬天的猴子》的影片。那是贝尔蒙多在镜头前的第一次亮相,在此之前,他从没想过出演电影,因为“剧院才是我们的天地”。

此后几年,贝尔蒙多就像今天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一样,混迹在各路新导演的短片里,他和戈达尔也是这么认识的。彼时戈达尔正在筹拍短片《夏洛特和她的情人》,《精疲力尽》中小旅馆12号房间的镜头便脱胎于此。戈达尔为短片付给贝尔蒙多5万法郎,这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数目,两人相处融洽,这才有了后来让他们双双名声大噪的《精疲力尽》。“辉煌之后的生活变得就像在童话故事中一般,电话铃声响个不停。”贝尔蒙多回忆。

在《精疲力尽》中,贝尔蒙多饰演小混混米歇尔,他没有正经职业,夺财抢车、偷情妇的钱包、因为开车超速就枪杀警察??女友帕特丽夏借福克纳的名句“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问他会如何选择,戈达尔借米歇尔之口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贝尔蒙多表演的变革性在于,一般意义上的剧情片把表演看作对真实世界自发性行为的艺术模仿,而贝尔蒙多的表演却像李·斯特拉斯堡所言:“演员不需要模仿别人,演员自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塑造他自己。”他在镜头前自如得让影片看起来就像一部纪录片,比如堪称影史经典的米歇尔与帕特丽夏漫步香榭丽舍大街的镜头,演员们在一种近乎于自己演自己的状态中完成了“不表演的表演”。这是一种现代派的表演方法,不强调动作,也不允许原封不动地搬用明显的程式,在剧场里较为多见,是布莱希特及皮兰德娄的主要实践方向,深远地影响着如今的戏剧创作。不过,剧场里的观众始终知道自己身处观看扮演的过程中,但当这种方法被引入电影表演,就会产生真实自然、模糊现实边界的效果。

戈达尔在影片中强化了贝尔蒙多表演特色的优越性。电影结尾,米歇尔偷车杀人的罪行被帕特丽夏揭发,他放弃接受同伴的救援,被警察击中,咽气之前,他对赶来的帕特丽夏说“你最差劲了”,然后做个鬼脸,自己伸手合上眼睛。在这个段落里,贝尔蒙多故意夸张地模仿好莱坞警匪片的表演方式,明明在处理所饰人物的悲剧结局,却用喜剧化的方式做了消解。

充满偶发性的表演完全释放了贝尔蒙多的独特气质,他放荡不羁的坏笑和略带忧郁的眼神征服了新浪潮时代的法国青年。从1959年克劳德·夏布洛尔的《二重奏》开始,到1967年路易·马勒的《贼中贼》,贝尔蒙多一共出演过8部新浪潮电影,合作的导演还包括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和彼得·布鲁克。

贝尔蒙多:“我是完全属于法国电影的”1被好莱坞审美影响的时代,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加里·格兰特等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才是“明星”的代名词,长相粗犷硬朗的贝尔蒙多与通俗认识上的“帅”毫不沾边,法国媒体甚至打出“最丑美男子”的标题来表明他矛盾的独特气质。

法语世界中有一个词叫“Belmondism”,意为贝尔蒙多主义,《卫报》对它的解释是:“一个骗子,同时是无政府主义者,拥有温柔心的坏男孩。”这便是最贴切的对贝尔蒙多的概括,他是属于波澜壮阔的新浪潮电影运动自己的明星,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理想的法式男性银幕形象。

贝尔蒙多生于1933年巴黎近郊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著名的雕塑家,作品曾在卢浮宫花园、巴黎歌剧院等城市地标陈列,母亲是画家。少年时代,尽管父亲常带他出入卢浮宫,期望他在艺术上有所建树,但他却对体育运动非常痴迷,打过非职业拳击比赛,最高成就是作为联合发起人,创办著名足球俱乐部巴黎圣日耳曼。成为著名演员后,因为出色的角色塑造能力,贝尔蒙多也曾多次受到好莱坞的邀约,但他都婉拒了,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是完全属于法国电影的”。

贝尔蒙多塑造的银幕形象对男性气概的颠覆性来自对它本身的质疑。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战争片《烽火母女泪》中有一段关于男性气概的直接争论:一名德国军官告诉贝尔蒙多饰演的米歇尔“男人不经历战争,就不能称其为男人”,米歇尔则说:“如果这也是对的,我宁愿给阉割。”贝尔蒙多的角色往往不依靠暴力或权力手段彰显男子气,更多的是以知识分子气息拓宽男性气概的边界。譬如梅尔维尔的影片《莱昂莫汉神父》,贝尔蒙多饰演的年轻天主教神父莫汉吸引了寡妇芭妮,他恪守教派信仰,拒绝了芭妮的告白。影片有广阔的讨论空间,但在性别维度上,影片将男性欲望降到最低点,我们从莫汉智慧渊博、富有幽默感的内在表现中看到了他的魅力。

实际上,自70年代开始,贝尔蒙多就完全投入到了主流商业片的行列,与他的毕生挚友阿兰·德龙一道成为法国60?70年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明星。投身商业片后,贝尔蒙多的戏路愈渐开阔,虽然脱离了新浪潮的作者性,但他饰演的拳击教练(《王中王》)、家具工人(《新悲惨世界》)、马戏团演员(《雄狮萨姆》)等角色都依然具备痞气、浪子、知识分子等多重质感。即便叙事套路化如旧式警匪片《亡命反击》,贝尔蒙多都凭他自身的表演让一个以暴制暴的警察亦庄亦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90年代香港警匪片的警察形象。

贝尔蒙多逝世的消息传来,一张他年轻时叼着香烟的照片高频出现在社交网络上,人们感叹有关新浪潮的记忆又掉落了重要的一部分。其实贝尔蒙多一生从未斩获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任何一座影帝奖杯,威尼斯和戛纳直到近几年才以荣誉奖感谢他对世界电影艺术做出的贡献。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贝尔蒙多?在今天的中国影视行业,流量与资本的作用让男性审美越来越趋于统一的范式,“偶像”这个词背后的指意也变得狭窄了。于是我们怀念那些激荡艺术变革的时光,群星璀璨,他们以各自亮丽的姿态划过影史上空。 犯罪电影逝者贝尔蒙多纪录电影影视精疲力尽电影剧情片爱情电影蒙多电影节法国电影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