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交所的意义在哪里?
作者:谢九想要理解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先要从新三板说起。所谓新三板,正式名称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于2013年正式挂牌运营。新三板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后来服务范围扩容到全国的高新科技园区。如果一家股份公司依法设立且存续满两年,而且在全国高新园区注册,就可以申请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对于挂牌公司没有盈利要求,主要目的是为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股份转让等服务,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
新三板推出之初一度很受欢迎,尤其是2015年3月份,新三板正式发布了两大指数——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有了指数之后,新三板的投资变得更加便捷,加之新三板在当年还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增加新三板的交投活跃度,新三板的投资一下子变得火爆异常。
当时有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说法是——今天的新三板蕴藏的财富机会,就是90年代初的A股和本世纪初的房地产。中国资本市场向来有炒新的传统,很多投资者纷纷涌入新三板掘金,由于新三板对个人投资者有500万元的门槛要求,很多散户即使不满足资金要求,也通过短期借贷等方式实现新三板开户,跻身新三板的财富舞台。
不过,新三板的火爆并没有持续太久。从新三板的指数涨跌来看,三板成指在2015年底达到1488点的高点之后就一路下跌,到2019年10月份一度跌破了900点,三板做市指数更是从2700点附近跌到700多点,那些指望在新三板发财的投资者最终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不仅是投资者大失所望,新三板挂牌的公司数量也是越来越少。2017年,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达到11630家,随后就开始逐年萎缩,现在新三板的公司数量只有7299家。新三板公司数量越来越少,有些是被强制摘牌,但更多是公司主动放弃,因为新三板的融资功能比较弱,有些公司挂牌之后甚至从来没有过股份交易,而企业维持新三板的挂牌地位还要付出各种成本,所以很多公司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主动放弃新三板的挂牌资格。
新三板之所以在一度狂热之后陷入萎缩的境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新三板的流动性不强,交投不够活跃。因为新三板不同于沪深市场,企业挂牌上市没有IPO这一环节,而是原来股东的存量股票拿出来交易,公司股权极度集中,形成了新三板交投的天然不足;另外,新三板的投资门槛较高,最开始对个人投资者设置了500万元的门槛,后来有所降低,但是最低也要100万元以上,这还是将大部分中小投资拒之门外,新三板主要是专业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无论是供给层面还是需求层面,新三板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所以新三板的流动性问题始终难以得到实质性改善,由此对投资者和挂牌公司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
为了解决新三板的痛点,管理层将重点放在分层改革。由于新三板挂牌公司良莠不齐,数量庞大,对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投资行为也带来了极大难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交投的活跃性。2016年,管理层对新三板实施分层管理,根据挂牌公司的经营或者交投状况,将不同挂牌公司划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达到一定标准的公司,比如最近两年的净利润均不少于1000万元、最近两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等,可以进入创新层,其他经营或交投状况相对较弱的公司进入基础层。
2019年,新三板再度迎来重大改革,证监会在新三板增设了精选层,财务状况良好或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比如满足“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2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不低于8%,或者最近1年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等标准,公司可以进入精选层,在精选层满一年之后,可以申请转至创业板或者科创板。到了2019年底,新三板全面下调了投资者门槛,精选层、创新层和基础层的投资门槛分别为100万元、150万元和200万元。
对新三板的历史了解到这里,就可以来看看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深化新三板改革的内容之一,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按照设计,北交所的核心内容在于,“将精选层现有挂牌公司全部转为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新增上市公司由符合条件的创新层挂牌公司产生”。目前新三板的精选层公司有66家,这就意味着,北交所成立之后,首批上市的公司将由这66家组成。新三板的创新层有1250家公司,将来北交所的新增上市公司将从新三板的创新层而来,在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公司,满足了相关标准之后,就可以在北交所上市。
那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既然北交所是承接新三板现有的精选层公司,为什么还要专门成立一个交易所?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之前的新三板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区别在于,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之前,新三板的所有公司都不是上市公众公司,这些公司进入新三板,严格来说只是挂牌,而不是像沪深交易所那样的真正上市。但是,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之后,原来新三板的精选层公司,将变成真正的上市公司,创新层的公司将来也有机会变成上市公司。
对公司而言,这种身份的转变会带来巨大的好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方便融资。在以前的新三板市场,公司挂牌是不能公开发行募股的,也就是没有IPO,挂牌公司只能进行存量股份转让。后来监管层在2020年实行改革,允许精选层的公司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增加了部分新三板公司的融资能力,业界称之为小IPO,但和真正的IPO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
另外,作为非上市公众公司,很多投资资金无法投资新三板公司,比如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等,公募基金也是长期受限,直到去年才对公募基金打开了一道门缝,因为大资金无法进场,所以也导致新三板一直以来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扰。而北京证交所成立之后,部分新三板公司成为上市公司,交易方式从场外交易变为场内交易,这将为大资金进场投资扫清障碍,至少在精选层这个层面的公司,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将有可能得到解决。
除了大资金之外,对普通民众而言,更关注的是北京交易所的投资门槛问题。新三板以前的投资门槛高达500万元,后来分层改革之后,精选层的投资门槛下降到100万元,那么,北交所承接精选层公司,100万元的标准是否会有所降低,让更多投资者可以进入呢?目前管理层还没有定论,证监会表示会“坚持合适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也就意味着,北京证券交易所还是会设置一定的投资门槛,考虑到提升流动性的问题,北交所的投资门槛可能会比现在的100万元有所下降,目前科创板的投资门槛是50万元,北交所或许会向科创板看齐。不过,具体的投资门槛现在还没有定论,答案还需要等待监管层进一步公布细节。
北交所将精选层激活之后,就有可能以此带动整个新三板。新三板目前由基础层、创新层和精选层构成,三个级别层层递进。基础层的公司可以进入创新层,创新层的公司有机会进入精选层,也就是在北交所上市。而北交所还实行转板机制,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到沪深交易所继续发展。和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京证券交易所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更早、更小、更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北交所扮演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打通了中小企业从初创到沪深交易所的上升通道。
以北交所激活新三板,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虽然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贡献的潜力。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难以解决,主要是我国的融资体系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而银行的风险管控等因素,注定了难以向中小企业倾斜信贷资源,所以,打造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出路。
最近几年,由于外部摩擦加剧,发展高科技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方向,很多具有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就具备这种潜力。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涌现出更多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为中国经济以高科技突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果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出更多“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企业,所以,这一次对北交所的顶层设计就是“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
北交所这种层层递进的模式,和美国的纳斯达克非常接近。纳斯达克目前也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是全球精选市场,第二层是全球市场,第三层是资本市场,如果和我国的新三板相比,大致分别对应着精选层、创新层和基础层。而这次成立的北交所,大致对应着纳斯达克的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的这种分层模式,为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巨大支持,美国今天的很多高科技巨头公司,当初都是从纳斯达克成长起来的。北交所如果运行成功,也有望为中国孵化出更多的高科技巨头公司。
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同时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北京市的功能定位问题。全国第三个证券交易所落户北京,也让北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更强的金融色彩。过去几年,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不过,最近几年,北京的经济功能似乎在悄然增强。
去年9月,北京设立自贸区,当时的战略定位是“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这一次,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也会让北京原本就非常强大的金融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一直以来,北京虽然不以经济中心为目标,但在事实上,北京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GDP排行中仅次于上海,而且和上海的GDP差距逐年缩小,不排除将来超越上海跃居全国第一的可能性。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北京并不追求全国经济中心的定位,但其实完全具备成为经济中心的实力。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增长压力的背景下,作为当前最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北京市也有能力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板成指美国证券交易所新三板股票新三板公司投资中小企业融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