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切割”与“军事适应性”

作者:宋晓军

9月4日,我在CCTV《东方时空》栏目就阿富汗组建新政府问题做了一段评论。在评论中,我借用了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一天前与伊朗外长通话时说的希望阿新政府能“与恐怖组织彻底切割”的话,说从军事上看塔利班具备了“与恐怖组织彻底切割”的能力。随后一位看过我在今年第34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写的题为《“能力陷阱”与“军事适应性”》专栏文章的媒体朋友就问我:“你是从塔利班有很强的‘军事适应性’角度说的吗?”我给了他肯定的回答后又补充了一些我的看法。

9月2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国际与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沃斯诺普(Alec Worsnop)发表了一篇题为《塔利班如何利用阿富汗的人文地理》的文章。而这篇文章的大致观点还为我在回答中的补充看法提供了素材。简单说,该文的主要观点是,阿富汗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57人(伊拉克为89人),城市中心人口也不多,仅占总人口的26%(伊拉克为71%)。这样的人口分布特点,是具有较强“军事适应性”、凝聚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塔利班快速取胜的人文地理基础。塔利班可以利用这一人文地理基础,逐渐向作战意愿和能力都比上世纪90年代反塔武装的“北方联盟”更低的阿政府军“多点施压”,将阿政府军“逼入”省会城市。最终当美军开始“仓促撤军”时,阿政府军就作鸟兽散了。

“彻底切割”与“军事适应性”0如沿着沃斯诺普文章的观点,从军事上梳理一下大致的逻辑线应该是:一开始美军试图通过在公路上的悍马车和防雷车快速机动,再配以近地空中打击的强大火力击败塔利班,而塔利班则分散在阿富汗广大的边远农村地区积蓄力量(执法、税收、兵员募集),当2014年12月美军领导的联军“耗”不下去将作战任务交予阿政府军后,“空-地一体”协调作战能力弱的政府军就进入了一种失能的“能力陷阱”。而此时公路、手机网络、皮卡这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反而成了塔利班开发阿富汗“人文地理条件”的工具,使其可以“一口口吃掉”城市的周边地区。

那么上述逻辑线与塔利班在军事上具备了“彻底切割”能力有何关系呢?其实近十几年间在阿富汗冒出来的很多恐怖组织,大都采用一个模式。如根据2019年4月美《德州军事评论》在一篇介绍“伊斯兰国”(ISIS)阿富汗分支“呼罗珊”(Khorasan)的文章中的描述,“呼罗珊”2015年1月在阿成立后就先在边远农村积蓄力量(挟持当地部落长老,向商人及罂粟种植者收税,接受ISIS“总部”派来的人“洗脑”,培训、蛊惑塔利班中有极端思想的人加入,等等),随后几年趁着塔利班在快速“收复失地”中一步步坐大,相当于重走了一遍2002年后塔利班“先蛰伏、再坐大”的路径。因此,只要塔利班领导层有“彻底切割”的政治意愿,在军事操作上完成“彻底切割”应该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之所以认为塔利班在军事上完全具备“与恐怖组织彻底切割”的能力,除了9月3日王毅说的那句话外,还因为他在7月28日会见塔利班目前2号人物巴拉卡尔(Ghani Baradar)时还说了一段更明确的话——“东伊运”是被联合国安理会列名的国际恐怖组织,对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构成直接威胁。打击“东伊运”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阿塔同“东伊运”等一切恐怖组织彻底划清界限,予以坚决有效打击。我想这段话的潜台词应该是“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有没有政治意愿”的意思吧。 军事中东局势塔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