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流量与我们的这些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今年,我们曾经为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员转发刷屏,可仔细想想,很多人其实是同样的处境,被困在一个无形且强大的系统里,如转笼中的小松鼠,拼命向前跑却原地踏步。今年的年度生活方式,我们讨论到底发生了什么和怎么逃离如此困境,我们该怎样逃离无所不在的算法?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早些年,演员的职业性还是个小众话题,但这几年,大量选秀节目、明星真人秀和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让演员群体的生活和工作更直观地暴露在大众面前。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离大众更近了。中年女演员、流量与偶像、名气、机会……这些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成为大众争议的焦点。聚光灯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行业、演员和探讨表演的入口。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2016年前后的国内互联网市场,4G网络开始普及,智能手机渗透率上升,直播的技术基础在夯实,短视频与秀场直播成为了人们娱乐放松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当时主流的秀场直播平台,打赏是主要变现方式,卖货被视为是扰乱平台生态的行为,但电商平台不这么想。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魔幻的是,没有人在讨论两个歌手作品的音乐性和艺术性,而是化身“数据工人”不断刷高虚拟的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偶像很红。除了粉丝的代际差别,偶像迭代本身是否有内在的逻辑或者规则的变化,是否有某种公式,只要符合这些条件,真实或者虚拟的人物,都能成为偶像站在舞台中央?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表面看,网剧、电视剧是以播出平台为区分的剧种,事实上,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付费,网剧并非为互联网而生,它是为付费而生。当观众开始付费,开始用鼠标或手指投票,网剧的内容就完全不同了。创作者考虑的不再是什么样的内容能讨广告主欢心,请哪个明星电视剧才最好卖。他们要真正开始研究观众的喜好,中国影视剧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贴近过。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你信奉“未成年人远离电子游戏”,那么现在就是最坏的时代。管住游戏厅和网吧的大门就能松口气的模式一去不返。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家家都有平板电脑,让孩子们轻易绕过家长和学校的监管,酣畅地开黑。《王者荣耀》所受到的争议,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它的注册用户超过2亿,每天新增玩家相当于一个县的人口,这种成就的背后是智能手机普及带来手游潜在人口的扩大,微信和QQ两大社交平台又把数亿用户导流到游戏当中。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从资本角度讲,网红经济的逻辑十分简单,它是生产流量和吸引流量的单元,而流量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变现。“流量”是一个互联网语言,可以理解为用户的访问、点击行为;变现,就是你来过了,点击了,看过了,乐呵了,然后:花钱!正当说来,这就是最日常的营销。而那些形状各异的当下网红,实质就是各个商场导购的升级版而已,值得那么多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吗?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魏则西在生前回答知乎上网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时道出了他的经历。“百度,当时不知道有多么邪恶,医学信息的竞价排名……可当时不知道啊。”魏则西在那条帖子里说。即使今年1月,百度“血友病吧”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仍然鲜有人知道,最普通的关键词搜索,都可能已落入商业竞价的泥淖。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互联网2.0时代来临了,有一个聪明人这样来总结什么叫2.0,他说,“现在的网络是活的”。是什么让网络活起来的?我们每个参与互联网活动的人。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泡在宽带上,在网上联络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有什么问题就到百度上Google上搜一下,很快就能找到回答。新浪有“爱问”,Yahoo中国还有“知识堂”,到那里转一转,就会发现有那么多东西你根本就不必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参加《开心辞典》。聪明的胡戈可以造出“馒头”那样的作品来取乐,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主要新闻来源,是那些“自媒体”的扩音器。我们在网络上花费的精力越多,那些小型的2.0公司就越有商业机会。